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王妍  毕亚雯

    种类繁多的各式文化状态,在全球化的带动和影响下,相互交流与渗透、冲突而至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求同存异的分布格局。在跨文化传播日益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环境和过程中,纪录片因其时空跨越的多维属性、声画结合的传播手段、独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和真实鲜明的即视感观,发挥着其他媒体形态不可比拟的文化叙事优势作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当代中国电视纪錄片的创作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不同文化群体在交往和交流中表现出的文化隔阂与误读,错综复杂的文化群体分布和异质文化交流的迫切需求,要求中国纪录片实现跨文化传播,承担中国故事国际化讲述的使命,在文化输出和交流的同时,呈现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知识、文化传统和文化意识,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继“一带一路”的理念提出之后,习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又一次强调:要让中国文化展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尤其是讲述当代中国新故事、展示中国时代新风尚,是当代中国纪录片新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中国纪录片如何提升其国际市场的地位和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如何使众多具备丰富文化内涵、展现中国时代特色文化的纪录片获得国际受众的认可,值得所有中国纪录片人思索、探讨。

    一、 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现实困境

    (一)选题困境

    纪录片的题材内容是文化内涵的表现方式,是其能否得到观众认可的首要决定性因素,因此,衡量纪录片质量的第一条标准便是选题。然而,受中国文艺作品长期遵循的“载道观”影响,面向海外传播的中国纪录片作品更多的是梳理中国历史发展的状况,难以受到欧美观众的青睐。正如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国际顾问乔治·克莱尔所说:“中国的制片人向国外卖片时,不要总强调自己的概念,而应更多考虑买家的口味。”[1]20世纪90年代前后,一些以社会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等为纪录对象的独立纪录片,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阴暗面或者落后面,希望借此吸引西方人的眼球。但是这些题材和内容不能展示真实全面的中国社会,在国家形象塑造上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二)叙述困境

    中国纪录片比较内敛含蓄,而西方则主要以故事化的表达为主。纪录片的表达视角及叙述技巧,是其内涵和价值的有效补充,国产纪录片普遍缺乏独特新颖的视角和创新性叙述技巧,因而无法使素材发挥出独特的艺术光芒。跨文化传播的纪录片在叙事方法上也需要创新,贴近符合海外受众的品味。我国纪录片的叙事大多节奏缓慢,娓娓道来,思想性强,故事性弱,缺乏丰富的镜头变化,无法提高观众的观影感受,观赏性较差。如何设置悬念、抛出问题、制造麻烦、高潮迭起,如何学习西方灵活多变的叙事方式,成为当代中国纪录片人的一个新的国际化使命。

    (三)人才困境

    国内纪录片的制作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端复合型人才。人是纪录片制作的核心,人才缺失是制约国产纪录片发展的瓶颈。缺少跨学科、跨领域专业人才,致使中国纪录片无法达到国际通行的表现方式和制作水平,也是国产纪录片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碍。

    (四)营销困境

    中国多数纪录片制作人不重视营销推广。中国纪录片往往是主题先行而忽略对海外市场的调查,不能很好地分析并迎合受众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制作和输出,与国际市场脱轨,无法实现其海外传播。考虑到不同文化群体观众的观影需求和理解能力,国内很多纪录片甚至是优秀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要经过重新剪辑和编排的现象并不少见,经过内容压缩、故事性增强等处理后才能在海外播出,这也侧面说明我国纪录片在叙事方式、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国际化传播水平存在不足,以纪录片为载体的文化输出缺乏专业化。

    二、 当代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创新与突破

    中国纪录片要在跨文化传播中提升传播效果和传播能力,就要用国际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用西方人的思维来讲好中国故事。这就要求国产纪录片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角选择、传播对象、叙事策略和营销意识。

    (一)视角选择:着重表现当代中国

    美国民众真正缺乏了解的是当代中国,这是因为中国变化太大、太快。很多国家的老百姓对中国30多年来如此巨大的进步都觉得不可思议,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高科技有了飞速发展,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带来的支付方式和人际交往等变化甚至都已超越美国。但是,很多国家谈到中国,总以为还是20世纪早期的中国。加上国外媒体时常有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更加影响了公众对当代中国的客观认识。所以,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的视角不能总是停留在介绍历史文化方面,应该首选拍摄当代中国,以此帮助公众理解当代中国的形象和焦点问题。这样的选题才符合全球化的语境,才能坚持视角多元化,建立国际化视野,寻求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话题和内容。2017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筹划并上映了一档专注于介绍中国美丽自然风光的纪录片《航拍中国》,创下口碑、收视双好评的记录。该片第一季的6集,采用航拍技术以高空视角俯瞰我国海南、陕西、黑龙江等地区的雄伟河山和秀美风景,画面精美,气势宏大,吸引了海内外众多观众。最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除了对中国景观的展现,还以独特的上帝视角,讲述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故事,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自然融合。这样从自然景观的国际化视角入手,展现中国自然与人文之美,以人与景的故事结合,让世界了解悠悠古国,万里河山,华夏民族劳动人民继承历史的同时辛勤劳作,生活平安祥和。显然,《航拍中国》将“中国元素”与“世界故事”有机融合,以完美的形式和效果宣传中国,达到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水准。

    (二)传播对象:着眼于国外的青少年观众

    据美国权威民意调查机构皮尤中心于2017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美前夕所作民意测试表明,美国中青年(19至49岁)对中国抱有正面印象的人数,近年来首次超越持负面印象者。[2]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中偏重于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介绍,但那些与时代相关、涉及当代中国发展尤其是中国社会变化和进步的主题更为重要。文化交流要有重点,侧重当代、教育、年轻人、重大主题,这些均为当下国际社会年轻人所渴望了解的。特别是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文化走向等,因为这些代表着希望和未来。年轻人较少受历史形成的固定印象之累,当代中国的发展对他们影响相对也更大。在跨文化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创作者和受众对象之间文化背景的不同,易导致民族文化理解的偏差。能够跨越文化的阻隔而被创作者和观众群体易于接受和感应的题材,能够激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鸣情感的信念、勇气、价值观等题材,无疑是跨文化纪录片的最佳选题。纪录片《超级工程》就是特别适合面向世界青少年传播的纪录片案例。该纪录片是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第一季共5集展现了五个中国重大工程项目: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第二季呈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从无到有,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架设了众多全球技术难度最高的桥梁;建成了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里程,其长度甚至超越了全球其他地区的总和;在中国的海岸线上,世界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就有7个位于中国……片中展现当代中国的世界之最大全,既可以让青少年了解中国科技与中国制造,也表现中国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张扬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每一位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内心都会为这种艰苦环境中的乐观抗争的精神所震撼: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到连绵不绝的大山,从烟雨朦胧的水乡到寸草不生的戈壁,大美中国的画板上镌刻了无数条绵延交汇的铁道线路。其镜头、画面给受众以感官审美愉悦的同时,采用蒙太奇的基本叙事手法,给受众以条理清晰、结构分明的思考和期待;该纪录片选择表现的精神和信念具有国际化文化背景和视角,不会产生理解上的文化差异,科技与制造的主题又特别契合全球青少年的兴趣,是中国精神、中国科技和中国制造等中国元素走出国门的一个优秀范例。

    (三)叙事策略:有原则地采用归化策略

    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传播有没有传通,非常关键。关于什么样的叙事策略易被国外的受众所喜欢,本文认为:关键是善于运用他人的语言和思维习惯,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注重西方人的话语习惯,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思维习惯和话语方式。而当务之急是更多地学会运用他人习惯之语阐释当代中国,即采用归化的策略。归化是翻译学的术语,原义是在外语译入本族语时,放弃外族文学形象,寻找对应的或近似的本族语的文学形象。归化的好处在于译入语的读者和听众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不会产生陌生感。在当前我国的纪录片创作中,采用归化的叙事策略,就要求创作者充分尊重并吸收接受者的文化元素,将接受者所喜闻乐见的自身文化元素镶嵌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尽可能放弃创作者的固有形象,寻找对应的或近似的接受者的文化元素。

    国外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历经“格里尔逊模式”“真实电影”“访谈式记录”“自省式”等形式,在“非虚构叙事”的基础上汲取蒙太奇艺术的精髓,在客观叙事的基础上融入戏剧化的剧情元素,并植入3D 技术、动漫还原、虚拟再现等手法,强化了纪录片的叙事效果,丰富了受众的视觉刺激,提高了受众的审美效果。《航拍中国》的成功也归功于其国际化与本土化杂糅的双重编码策略。该片以俯瞰的视角、航拍的方式,采用高清技术,展现中国风光的美丽,同时结合美国“自省式”模式把评述、画外音与画面上字幕混杂一体,记录美丽家园,也唤醒受众对家园的热爱和保护之情。片头引言“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由浑厚悦耳的男声念出,配以遨游天际的美景,轻易就将观众带进中国壮丽辽阔的美丽风光之旅。而这场视觉与心灵之旅,冲破国界与文化差异,达到法国纪录片大师让·鲁什提出的“分享人类学”的创作理念。[3]

    当然,归化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容易迷失自我,所以要有原则地运用归化策略。有学者这样认为:“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要想与世界接轨,就必须要考虑到世界范围内的观众的收看情趣和审美心理,但这并不是让我们中国的纪录片在创作时一味的迎合西方纪录片市场,从而丢弃掉我们原有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4]中国纪录片要从中国民族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同时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尊重和保护其他民族的不同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延续性,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呈现本土化的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内容。因此,中国纪录片人要超越自身文化心理深层沉淀的束缚与限制,在价值取向上树立国际化姿态,回归纪录片的价值本质——影视艺术之美。最为理想的纪录片是中国故事的灵魂用国际纪录片的外壳进行包装。

    (四)营销意识:着力合拍与海外推广

    纪录片作为承载文化的大众传媒载体,是最好的外宣手段之一,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民族的世界语言。但中国纪录片职能不仅限于政府对外宣传的单向传播,同时还需要在全球市场上赢得收视率和广告,实现双向互动。这就要求国内纪录片制作人或团队细化全球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找到最合适的国际营销渠道。

    在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中,中外合拍是首选。改革开放之初,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国纪录片历史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当代纪录片发展影响深远。而今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尤其需要以合拍的形式,扬长避短,各取所需。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策展人曹福礼认为,要想更好地推广中国纪录片,有效办法之一是合拍,如正在拍摄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万历朝鲜战争》就是一例。该片分为5集,每集45分钟,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韩国KBS电视台各出资50%,各拍摄50%的内容。考虑到中韩双方在纪录片中重点表现的内容有所不同,该片还将分别制作“中国版”和“韩国版”。德国汉学家菲利普·希尔施费尔认为纪录片最重要的目的是引起观众思考并为其解答疑惑。这就需要在拍摄时与目标国家合作,因为只有当地人才最知道本国观众的关注点、疑问点和兴趣所在,并且能够采用合适的逻辑和表达方式讲述故事,以便更好地传达纪录片的思想。[5]

    借助国家政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参加国际影视节,积极与国外媒体合作营销也是重要的走出去手段。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主要渠道有传统媒体、海外销售、国际影视节、互联网等,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更应充分利用国外网站,使中国纪录片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播出,引领传播新风尚。中国纪录片经过不懈努力,通过在各大纪录片交易会的推介和国际化的品牌成功打入海外主流媒体的黄金时段,这是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历程中质的飞跃。如2013年《超级工程》经过德语配音后在德国 RTL电视台完整播出,中国纪录片跻身德国核心媒体。[6]2015年央视团队携《中国春晚》《东方主战场》《1937南京记忆》《新丝绸之路》等纪录片亮相“第52届春季戛纳电视节”,会后与英国广播公司、国家地理频道、法国国家电视集团等机构签署了纪录片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在国际电视、电影节中大规模的推介中国纪录片,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影响力。2017年历时3年摄制的自然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北美上映,截至北美时间5月8日,票房达到了1094万美元,超越了该片在中国大陆的票房纪录,名列北美自然类纪录片中影史票房第8名。在2017第50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中国纪录片《与自然共生》《新疆味道》《流动的盛宴》《原色——寻访东方毕加索》获奖。同样,2017年北京纪录片代表团出访加拿大HOTDOCS国际纪录片节,业务范围覆盖纪录片投资、制作、发行以及版权运营等全产业链,促进了国际间行业合作。中国纪录片《二十二》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奖……

    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面对跨文化语境的强大制约作用,如何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展示当代美丽中国、树立当代中国正面形象,是国产纪录片制作者的理念与追求。当代跨文化传播的中国纪录片,主题更为大气,思想更有深度,制作更加精良,创作理念和拍摄手法不断与国际接轨,大大提升了海外受众的接受兴趣与解码能力,使大美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得到有效传播。此外,中国与海外媒体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在海外市场越来越活跃,在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和“民心相通”的目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承担自己的国际担当方面开拓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韩业庭.中国元素世界表達—专家学者为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支招[N].光明日报,2013-01-09(009).

    [2]尹晓煌.中美文化交流重在讲好当代中国故事[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9):21.

    [3]让·鲁什.我们的图腾先祖与疯狂的灵媒[C]//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02.

    [4]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17.

    [5]程佳.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现实题材更受欢迎[N].中国文化报,2016-06-16.

    [6]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4)[J].艺术百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