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
摘 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教育工作之本。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开始实施,“三全育人”成为全国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全国教育大会后,“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全国高校的重要教育建设方向。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难点及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正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的积极实践。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深入践行“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切实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达到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针对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育人目标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的目标上具有内在互通性,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对大学生起着价值引领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育心”,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育德”。“育心”与“育德”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可以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发展,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又可以促进高尚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化解压力并学习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针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培养。“育心”与“育德”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2)现实问题联系性。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心理因素会影响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所以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健康心理来支撑。而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正确方向。所以在现实中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导致思想和行为产生偏差;同样,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往往也是由于个体在价值观取向、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上的问题。所以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在现实问题的产生上具有联系性。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难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难点,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及心理调适技能;思政教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理论依据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帮助学生学会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调解情绪等方面;思政教育主要对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和培养,树立正确观念和政治方向,规范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秩序。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育内容不同。
由于两者的差异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开展增添了实践困难。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方法探究
1)紧扣课程大纲。课程思政是在原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依托大纲内容、紧扣大纲主旨,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适当传达具有正确思想政治方向引领的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润物无声、如盐入味,而非在课堂中增加思想政治课程。
2)提升思政水平。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说,提高自身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是做好课程思政的重中之重。只有自身思政水平提升了,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提高了,才能够更加准确和深入地在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内容。任课教师应该从心理课程的角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学习相互统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专业技能的获得,同时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3)结合实际生活。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立足新时代,树立思政观、育人观,用系统而全新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想要在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做到“潜移默化”,就必须结合实际生活,立足真实需求,在教授学生心理知识、培养学生心理专业技能的同时,以案例、问答、游戏、角色体验、心理测试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正确的与心理课程紧密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具备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
4)抓住学生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上,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特点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从学生的关注点出发,在有效教授课程知识的同时,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下大学生群体以零零后为主体。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享受着全方位的现代化生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现代大学生线下与线上生活密不可分的特点,将移动互联有机植入课程思政当中,在课上和课后共同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
5)创新教学方式。想要将思政元素同教学合理高效的结合,还应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做到有效保障“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对教学环节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结合课程内容,做到寓教于乐,促进“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更高的自我要求——塑造学生良好品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要做到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学生的“国家情怀”,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高校最亮眼的底色。
参考文献
[1]张丽.“大思政”教育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J].内蒙古教育,2018,02:31-32.
[2]谢敏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02:10-15.
[3]陈洁.德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
[4]李艳玲,史文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8,239:144-145.
[5]沈丽娜.内外兼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9):52-53,56.
作者简介
张慧(1989-),女,汉,北京,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