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的“激趣导入”
龚爱华
【摘 ?要】
对于一列火车而言,车头是带动车身前行的最关键动力,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就如同列车车头,其功能不言而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导入方式。基于此背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激趣导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 激趣导入
对于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不但要紧扣有效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能够顺利达到既定目标,还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具体的学情,为学生创设真实可触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降低对教材的理解难度,或者全面激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氛围的带动之下,才能将学习热情推向高潮,才能够使学生以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于学习中。皮亚杰是非常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任何和智力相关的工作都必须立足于兴趣。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同时也突出强调:语文教学的关键应在于如何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导入环节有效的激趣形式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趣导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文本阅读的高效化。
一、借助“激趣导入”,启发学生阅读
以悬念导入的首要关键在于要能够深入透彻的把握教材,能够基于整体视角俯视文本,能够立足于简洁的话语提炼出文本的经纬,要能够启发学生的阅读。
1. 借助“激趣导入”,把握文本脉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激趣导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脉络,以此实现学生文本阅读的高效化。
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望月》这一篇课文时,选择了如下的导入方式:“有人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在望月时,并非只有一个月亮。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还有一个是在诗人的心中。打开书本,以最快的速度朗读这篇课文,分别寻找江中月、诗中月以及心中月。”立足于整体视角,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文本脉络。
2. 借助“激趣导入”,创设探究情境
应当具有典型的启发性,应能够融合学生思维与悬念,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最适宜自主探究的意境,切忌寡淡无味。
例如,魏星老师在执教《三打白骨精》时,为学生设计了如下悬念:“孙悟空的本领想必大家都知晓,可是为什么区区一个小小的白骨精,还需要三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主思考,感受到“三”字文化,并由此引申至经典小说的叙事方式,那就是“一波三折”。
二、借助“激趣导入”,引发文本质疑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的起点在于问题,只有生发问题才能引发思考,只有经历了思考,才能发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也充分说明了,提问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然而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为了表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某种需求,只有教师满足这一需求之后,才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自觉的、快乐的。
在教學《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靳家彦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其中少了两个字“这样”,靳老师并没有说什么,反而非常郑重的将这两个字添加上去,然后请学生连续朗读三遍,特别强调其中的关键词“这样”。实际上,靳老师所采用的方式正是明知故错,吸引了学生对关键词的注意,并由此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要主动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快速入情入境。靳老师的导入模式如水到渠成一般,学者可以尽情抒发个人感悟,而听者的完全投入享受。
又如,刘云生老师针对《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的教学就首先选择了播放短片的方式,并向学生解说:“春天的小柳树生出绿绿的枝叶,秋天的小枣树结出红彤彤的果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柳树和枣树几乎随处可见,那么她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虽然刘老师的提问并没有引发学生质疑,但是,通过短片的播放,他的问题能够深深植根于学生心底,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所在。
三、借助“激趣导入”,引导文本探究
以悬念的方式进行导入,必须要结合相应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心智,一旦教学过程脱离情感,就缺少了艺术性。只有真正在文本中融入情感,再结合精炼的解读以及鲜明的直观形象,才能够使学生迅速的入情入境,才能够充分激活学生强烈的求知意愿和阅读热情,激活他们的智力因素。
例如,教学《荷花》这一篇课文时,王崧舟老师选择了如下的导入方式:“今天我们一起去公园看荷花,想不想去?开心不开心?”在悠扬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之下,教师缓缓说道:“大家首先闭上眼睛,深呼吸,你们能闻到什么呢?”教师的引导成功的将学生带入情境:仿佛能够闻到:清幽的花香,还有甜甜的味道。
又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过程中,故意在板书时漏下了“必须”这两个字,并且将双引号和感叹号互换了位置。很快的,就有学生发现了漏字问题,而教师故作毫不在意地问:“不就是两个字吗?意思不是一样的吗?都是要把鱼放掉嘛!”于是学生迫不及待地和教师争辩,强调“必须”的重要,不但声音响亮,而且态度坚决。此时薛老师又问:“现在是不是正确了呢?还有其他的问题吗?”学生观察之后发现感叹号的位置不对,立刻指出:这本是文中一个人物所说的话。这样的导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是对学生的思维的有效激活,同时也使得他们在解开悬念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自信,自然也能够对课文产生更深层面的理解。
实际上由于体裁和题材的不同,具体的导入方式也比较多元。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智慧,立足于学生本体,不断对导入方法进行创新,进行优化,才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