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该多一些反思

    蔡霞

    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与学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在教师教的过程中,是一种释放的过程,将我们内在的东西传播给学生,而学生学的过程,是一种接纳的过程。教与学相互施以作用,如何能够更好实现二者的融合,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

    一、反思是一种审视与修炼

    王夫之曾经说过:“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笔者在给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遇到一些具有深度的材料,自己要先进行思考,然后再给学生进行评讲,给他们写出自己的评语,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和同学们进行的一种思想的交流。下面是笔者给学生写的一篇作文分析:

    议论文往往重在深度,“倾听”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它虽然没有什么复杂的举止,却可以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此外,真正做好一件事,不是强迫自己去做,而是应该更好地去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内涵与价值。“倾听”是人谦卑的一种体现,更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还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更好地汲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而扬长避短,让自己的人生受益,此外,倾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诉求,让自己能够用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也给自己带来更加宽松的生活环境。

    在给学生写评语时,也是我们自己反思的过程,倾听不仅仅是人生必需的调剂品,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重要手段。

    通过上面的案例告诉我们,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要反思,反思生活,反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反思是一种适应与融合

    教学是两个不同个体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都在发生着改变,而如何促进彼此的改变,离不开反思的过程。正如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样,沒有反思就不会促进教学的迅速发展。

    反思,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审视,从反向来思考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或者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我们可以让教与学两种行为达到一种相互适应与融合,进而促进两者的发展。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回推,在回推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以及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如我们在教荀子的《劝学》的时候,往往会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会有很多人不理解,无法坚决执行?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只有不断向别人学习,向未知靠拢,我们人类才会进步,个人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之中,这么简单的道理,荀子却要不断地论述与阐明。而我们的社会中,依然有很多人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他们整天混迹于社会之中,不懂得积极向别人学习,去探究未知。有时候,他们会选择自我封闭,自视甚高,不懂得倾听。所以,学习了《劝学》之后,发现荀子真的是十分伟大。

    所以,荀子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中尽管有很多简单的道理,但我们还是要对孩子们进行循循善诱的讲解,当然,我们也要去积极探究,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学习,为什么总是喜欢自我封闭。总之,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反思中,与学生不断融合,让他们逐渐养成一种自主责任意识。

    三、反思是一种提炼与塑造

    陶行知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经常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多反思自己,而我们总是躲在小楼成一统,不能够大胆地提炼自己,塑造自己。

    我们平时在课堂实践中,经常会有很多尝试,但是我们总是尝试过后,就放弃了,不能很好地从理论上加以突破。我们总是自称是一线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的教师,实则不然,我们可能只是一个愚笨的耕耘者,而不是一个教育学家,我们无法从实质上去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可能会自怨自艾,可能会将责任甩锅给学生,其实这是我们没有将自己好好提炼一番。尽管可能我们没有铸造理论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从理论中寻觅线索,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点迷津。

    例如,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有了这样的理论,我们就明白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提升他们自身的发展潜力,当然,使用何种手段,就要靠我们在不断的思考中得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道:“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同样离不开思维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让我们自己得到提炼与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