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在状物类文章中的有效性思考与实践
李静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核心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关注文体特征,发掘教材中的言语实践点,改变过去的“为读而读、泛泛而读,忽视文体”的现象,而更应重视“读中学写、由读悟写、以写促读”的言语实践活动。
下面就以我这两年两次教学《石榴》为例,说说如何在状物类文章的学习中贯穿言语实践。
第一次教学《石榴》:
秋天结果
1.大家轻声地读读第三段,边读边想,并在书上划一划表示颜色变化的词。还有几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2.再找找看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的先后变化?
3.同学看图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
4.孩子们,作者在描写中用上了“先”……“逐渐”……“最后”把石榴生长过程写得更加清楚了,这多值得我们学习呀!
5.那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的?自己快到文章里去读一读,找一找。
6.把成熟的石榴当成人来写,写得多生动,多有意思呀!让我们读着读着不由得笑了起来,我们一起来读好吗?(还可以加上动作演演石榴娃娃)
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的文章,可是我却没有抓住文体的特征,所以导致课堂上学生学得热热闹闹,又是读又是演,但总感孩子们在热闹之后没能留下什么,课堂还差点什么。今年在读了朱瑛老师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上面的一篇文章《言意兼得 阅读教学的理性追求》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我的课堂缺少言语实践,没有引导孩子去咀嚼言语形式,学习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式方法,没有进行积累、运用语言训练。所以当学生写到状物类的文章时仍然无从下笔,孩子仍然不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更不能写得生动、形象了。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今年再次教学《石榴》这篇课文时,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今年第二次教学《石榴》:
出示三句话:
A.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
B.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C.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证鼓着劲儿在吹呢。
1.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第一句感受颜色美!从第二句的哪些词感受到花多?作者是怎样写花的形状的?(比喻句)
3.一起来看看石榴花的样子。
4.朗读体会把石榴花的样子比成了活泼的小喇叭。这样的打比方多形象啊!
5.作者为什么能将写的这么好?(观察、想象)
6.大家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并在书上划一划表示颜色变化的词。
7.为了有序观察,作者又用了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的先后变化?
8.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情用上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吗?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表达的?
9.小石榴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的!一天天成熟的!熟透了的石榴又是什么样的? 作者是怎么来写熟透了的石榴的?(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
反思: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抓住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以文本的语言为基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学习表达”。
(1)在品词析句中进行言语实践。
《石榴》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引导学生逐句阅读理解,而是挖掘出文本中具有教学价值的语言表达训练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如在理解“抽出、长出”的不一样时,我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抽、长”意思的不同,還进行说话练习“还有哪些植物抽出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在说中促进理解,在理解时促进表达。又如在教学了花的形状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花的形状的?”学生立即回答“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这时引导学生去看石榴花图片,再让学生读句子,学生就能感受到石榴花与小喇叭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后再写比喻句时就容易多了。如在教学熟透的果实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熟透了的石榴”的?这时又一次看石榴成熟图,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时,出示一个仿写练习。这样的练习紧密联系课文,不牵强,不拔高,即在一二年级训练的基础上有提升,同时又和高年级的训练有区别。
(2)抓住最有价值的语文能力训练点进行言语实践。
对于三年级来说,如何进行“读写”的训练,有它独特的年段特点。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怎样写。如,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石榴树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这不仅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写状物类文章的方法。又如,为了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按照顺序表达,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了有序观察,作者又用了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的先后变化?(“先”“逐渐”“最后”) 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情用上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吗?”这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来说一说,不仅锻炼的有序观察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咀嚼课文内容,而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独具慧眼地去发掘课文中的言语实践点,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我们若能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表达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学会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