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视域下的人文精神教育

    王华斌

    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人天性的发展。长期以来,很多教育者片面重视对学生技能、思维、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责任等人文内涵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对学科以外的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理解和重视,在应对法制、道德、信仰、人口、资源、生态,以及因科学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束手无策。《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推进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既是新时期德育的新内容,又是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

    一、在习惯养成教育及课堂教学中,

    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一是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要加强“知、情、意、行”的统一,并将“知、情、意”落实在“行”之上。在诸多教育内容中,基础道德和基础文明的教育是最根本的人文教育,决定了学生今后以何种面貌立身处世。为此,只有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才更有利于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行动。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从培养习惯开始。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和具体要求来引导和巩固学生的习惯,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和学习的能力,并将其物化为一系列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在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还可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强化或巩固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让学生学会健身、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通过体贴父母、关心长辈、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通过团队活动、各种公益活动和值日工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通过升旗礼、唱国歌及坚持每天了解国内、国际大事,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要将人文精神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让人文精神教育更具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首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念,将课堂打造成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丰富人文精神的综合性课堂,改变只教书不育人、只传授知识不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教育模式。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知识中的人文素材,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知识的产生或起源以及先贤们的品格;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内涵及相关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学习,启发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从而能够更加关注现实和社会,产生创造的灵感。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勇于求新、求异,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实现师生和谐共融、课堂高效有趣。

    二、从校园文化及教师教育行为入手,

    开展人文精神教育

    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人文精神。校园氛围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隐性课程。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内化。人文精神教育,也需要一个能激发人积极性的外在驱动场。如让校园内的每一堵墙都成为“会说话的人文墙”,每当学生面对它时,自然会受到熏陶或感染;通过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来活跃校园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意识和多方面的能力;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刊和黑扳报等学校媒介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加深学生的人文底蕴。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成立学生文明监督岗及执行值周班制度,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让学生自办板报、自我管理,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让学生自主组织管理各类社团,可培养学生多种综合能力。

    二是在教师教育行为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教育过程,也是师生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更是教师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教師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情感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个人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为此,教师要养成不断钻研业务、加强人文修养的习惯,带着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走进课堂,实现师生和谐发展,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其精神的升华。

    三、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与主旋律教育相结合,关注学生人格的教育。德育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德育内容之一的人文精神教育也应被赋予时代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生命力。而在人文精神教育中,只有做到弘扬时代主旋律,才能拓宽德育内容,克服以往教育中华而不实之处,真正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在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既要体现显著的时代特色又要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进而突出先进的思想观念,体现出时代精神。从当前来看,学校要坚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国家、民族、公民意识方面的教育,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时代观念,成为一个能够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现代人。

    二是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关注学生和谐发展。学校教育应在强调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将人文精神教育放在与科学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应重视科学发展史,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不断探索、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这既能丰富科学教育的人文内涵,又能使抽象的科学知识生动起来,变得更有趣、更有亲和力。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过程中,应重视科学精神和应用价值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单调的科学探索过程中产生人文思考,使知识因融入生活而充满活力,并体现其应用价值。要使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达到共生互动,必须在科学教育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德育教学观,使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变得更加合理和完善,从而达到树人、育人的目的。

    坚持人文精神的教育,将促进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一个更高层次,引导学生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成为知识广博、志趣高雅、人文底蕴深厚、人格高尚、身心健康的合格现代人。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