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活动型学科课程优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编者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建议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为推进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本栏目特选登三篇有关活动型学科课程研究的文章。冯清生、刘帅和鲁新民老师研究的视角虽然各异,但都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共同指向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较好地体现了思政课的学科特色。

    摘 ? ?要: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围绕议题设计活动,活动展开与学科内容相融合。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可以坚持“三个结合”,即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生活案例与学科内容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育人品质,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色。

    关键词:活动型学科课程;知行统一;价值引领;价值立场;育人品质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的一个创新和亮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围绕议题设计活动,活动展开与学科内容相融合,这样的教学样态对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色,提升育人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活动型学科课程理念,笔者在教学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并没有局限于该框题的知识逻辑,而是以“生涯规划”作为话题,围绕“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议题,结合典型案例,设计了“职业幸福与人生价值—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生涯规划与人生价值”三个篇章,把活动展示与学科内容有机融合,有效达成育人目标。

    一、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学科活动中实现知行统一

    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课标提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相对于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更突出实践性,把课内活动与课外实践有效对接,既丰富课堂内容,又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

    1.在社会实践中丰富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并完善理论知识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以前,本区域高中生认真做过生涯规划的很少,也缺乏专业指导,他们对于职业选择、生涯规划方面的认知有限。因此,笔者在教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身边人物包括父母、亲戚、朋友进行职业访谈,初步认知相关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文科类大学专业特点和要求、选择职业应考虑的因素等相关信息,为该课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第一篇章“职业幸福与人生价值”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你做完人物访谈后,对职业的认识有什么变化?你所访谈的人物有没有职业幸福感?他(她)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哪些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幸福快乐的源泉是什么?从人生价值角度来看,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分享交流,从中体会到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在第二篇章“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未来你最期待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你选择这一职业的依据是什么?在职业选择中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其中就‘个人兴趣专长和职业发展前景这两大因素比较来看,你在职业选择中会优先考虑哪一个因素?为什么?”这一组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而又理性地思考问题,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第三篇章“生涯规划与人生价值”教学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根据你对身边人物的职业访谈情况,你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个人品质和核心能力对做好本职工作十分重要;结合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特点,你认为自身在哪些方面需要作出改变。”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意识到提升自身素质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职业理想)的重要性。

    以上三个篇章都是在学生课前实践活动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活动,课前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学科内容,在课堂中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其中的哲理。社会实践的安排不是走形式,不是为“实践”而开展实践,而是与课内学科活动自然对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丰富了对职业的认识,获取了职业选择的间接经验,这些为学生对课内相关职业选择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知识经验支撑,也为学生深入体会人生价值相關哲理提供客观的现实依据,使课内所学到的“人生价值”等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中所获得的生活经验实现有机融合,知识结构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在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统一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2.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回归生活关切,指导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前面学完有关职业选择、人生价值相关知识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根据所学知识,重新反思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有必要做调整并简要说明理由。围绕自己职业理想的实现制订一份较详细的计划(其中含不同阶段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措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办法等)。”这一作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纯思维活动的政治主观题,而是一份具有实践意义的行动方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与学生真实生活密切关联且着眼于未来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学生会愿意认真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前面课堂中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主要是为了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内化于心,而设计这一环节任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运用于实践。学生的践行过程,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沟通知与行的关系过程,课堂所学知识、价值观不再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层面,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感悟到真理的力量,这正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价值所在。

    二、生活案例与学科内容相结合,在观点辨析中强化价值引领

    议题式教学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关键。实施议题式教学离不开案例或情境,教学中应将生活与学科内容相结合,以案例或情境为依托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为学生的“议”创设广阔的空间。

    1.从学科视角精选案例,为议题展开创造条件

    本课教学选用了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先进事迹作为议题教学案例。该案例看起来虽“旧”,但用到本课开展议题式教学却很恰当、典型。首先,该案例来自生活,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可信可感;其次,该案例主人公是大学生,与高中生年龄相仿,容易激起学生兴趣,引发共鸣;第三,该案例人物事迹先进且具有代表性,徐本禹志愿支教先进事迹不仅仅停留在十几年前,而是坚持至今,2019年8月初徐本禹们的活动还受到《人民日报》的关注,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案例人物事迹能经得起时间考验,仍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第四,该案例通过巧妙处理,可贯穿到本课教学各环节。例如,在上课伊始,使用徐本禹这一案例时,隐去徐本禹的名字,以某大学生所面临的人生艰难抉择为引子,由人生选择关联到高中生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自然导入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设置了一个悬念,为后续讲徐本禹的故事埋下伏笔。因此,该案例用到本课具有诸多优势,符合学科要求,也便于议题式教学的展开。

    2.利用案例引出问题,在议题讨论中明辨观点

    本课教学重点在于“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和社会需要的统一”。为突出这一重点,笔者针对社会上有些人对徐本禹的选择存在一些世俗偏见,在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徐本禹先进事迹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议题,设置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徐本禹大学毕业后放弃读研的机会和相对优越的城市生活,毅然来到偏远的贵州山区支教。有人认为,徐本禹是十足的‘汝本愚,你是否有同感?你是如何看待徐本禹的选择的?徐本禹的选择对于你的职业选择乃至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什么启发?”面对是否放弃读研选择支教,徐本禹的选择非常艰难,从当时条件来说,他无论作出怎样的选择,都无法简单认定对或错。因此,该问题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从课堂现场学生讨论完之后的发言情况来看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在交流评价中,有学生认为从他个人发展需求及兼顾家庭经济状况角度来讲,他的行为或许有些“愚”;更多的学生认为他的选择能给山区的孩子带来希望,激励了更多的人关注、支持或参与山区支教活动,其社会价值远大于个人价值,他的选择是值得的;也有学生认为他完全可以不用放弃读研,建议他创设一个公益机构来帮助山区孩子;当然也有个别学生对徐本禹的选择表现出一种不屑的态度。笔者结合学生表达的立场和态度进行恰当引导:“徐本禹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他的行为对山区孩子、当代青年学生乃至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带来了积极影响,他的选择不仅不愚,而且是崇高的;人生境界有不同层次,你可以不够崇高,但不可以蔑视崇高;就我们未来从事的职业来说,我们不要仅仅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要同时把它当作事业来对待,我们要有更高的追求。”

    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讨论,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阐释自己的见解,在分享交流中发现差异,在教师点拨引导下完善观点,修正偏差。学生经历自主辨识、分析,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深化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深入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作出贡献,进一步认同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辩证思维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实现了价值引领。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在多维交流中坚定价值立场

    新课标强调,活动型学科课程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可见,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输,也不是教师指导活动之后学生开展活动的分离,而是师生共同走进活动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交流。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是培育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学生成长的维度看,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到恰当的引领,帮助学生坚定价值立场,把握正确的方向。

    反观上述“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整个教学过程,以议题为中心,在序列化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丰富生活体验,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体会表达、阐释观点,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索的学习主体;教师适时点拨,师生间有对话交流,课堂的对话是从学生应答中自然引出的,做到了對学习主体更大程度的尊重,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才会深刻,对观点的理解才会透彻。

    由于学生受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些误区,认识上存在偏差,价值认同与政治方向还存在态度不明确、立场不坚定等问题,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前所述,在辨析徐本禹的选择是否“愚”时,有些学生认识上还比较浅显或态度不端正,教师及时予以恰当引导、纠偏,这里教师的主导就有利于深化学生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又如,学生经历前面的学习,他们对于职业选择、生涯规划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应当具备的基本方法和正确态度都有所认识、体会,但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显然层次不高。因此,这时笔者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六点要求进行总结提升:“这六点要求正是我们青年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根本遵循和实践引领,反映了国家的期望,人民的期待。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要有人类情怀,要把我们的个人梦想、职业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学生在前面累积的积极情感基础上,在老师富有激情的讲述和由此自然生发的真情实感感染下,那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提升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

    综上所述,应充分认识活动型学科课程对于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生活和学科内容的结合处设置议题开展活动,在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中提升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发挥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在彰显学科特色、提升育人品质方面的独特优势,助力思想政治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