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师范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郑宁 李哲
摘要:围绕“师范大学治理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华中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一个总体目标,不断夯实五个制度体系,即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行政运行制度体系、学术治理制度体系、民主治理制度体系以及社会参与办学制度体系,并不断强化配套工作保障机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既体现中国国情特色、又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师范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师范大学;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1-0015-06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1]提出来以后,“大学治理现代化”这一命题就成为了大学改革和发展新的时代性重大课题。国内大学纷纷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启动了新一轮的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题研究部署下,2014年1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的“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发布,国家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启动[2]。截止2015年10月,已有84家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完成方案编制报送工作[3],并相继启动了新时期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专门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4]。这一决定也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向了一个更加深入、更具持续性,同时也有着更高要求的新的发展阶段。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党组统一部署,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师范大学的国家队,大胆探索、率先示范,主动围绕“师范大学治理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先后开展了两轮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既体现中国国情特色、又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师范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
一、推进师范大学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一个总体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适应新时代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为统领,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的基本制度、主干制度、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分工合理、职责明晰、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大学内部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形成党的领导体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行政运行体系、学术治理体系、民主管理体系、社会参与办学体系各安其位、各尽其责的生动办学局面,把学校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学校治理效能。
二、推进师范大学治理现代化要不断夯实五个制度体系(一)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
1.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度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实处,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实现“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健全学校党委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制度,确保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委的责任担当和动真碰硬的政治勇气,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的各项任务完成。
2.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校不断完善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健全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建立确保政令畅通、落实党委和行政重大决策的督查督办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研究决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完善发扬民主、科学论证的决策体系,把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环节、前置程序。
3.全面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
学校始终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依规治党,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贯彻新时代组织路线,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切实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办法,修订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委、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党建组织体系,重点夯实二级单位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联动”机制,健全各级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和基层党建工作提醒督导机制。落实“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要求,坚持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制度,加强“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充分發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落实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学校进一步健全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机制。健全《华中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机制,深入实施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等“八大育人工程”。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重点马院建设制度,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加强课堂、教材、出版、网络等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坚守主阵地、弘扬主旋律。推动融媒体建设,提升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5.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
学校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健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的合力机制。完善校内巡察工作制度。健全廉政风险有效防控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紧盯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和关键环节。完善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运用办法,坚决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关注“四风”问题新表现新动态,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大对庸政、懒政、怠政的问责力度,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二)坚持和完善行政运行制度体系
1.健全依法治校工作机制
学校完善《华中师范大学章程》落实保障机制,强化规章制度统一审核制度,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整、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梳理各类领导小组,归并决策事项相近的领导小组,避免“一事一领导小组”的现象。强化依法治校领导小组职能职责,不断完善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的工作机制。
2.健全机关管理与服务体系
学校落实教育部等五部委“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优化职能部门职能职责和岗位责任设置,加快职能部门业务流程梳理与重构,实行业务流程化和管理精细化。健全IT治理体系,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优化决策支持系统,辅助科学决策。严格执行机关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定期反馈制、同岗替代制等五项制度,完善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制度和治庸问责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加大校务服务中心建设力度,统整机关服务事项至校务服务中心,推进校务服务中心实体大厅和网上大厅建设。完善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制度,探索推进“最多跑一次”机制,不断提高服务师生的效率和水平。
3.完善校院两级管理运行体制
学校积极探索实施权责对等、责任明确、边界清晰的校院两级权责清单制度,促进校院两级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规范和完善学院内部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学院治理能力,推动学院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规范运行、加快发展。
4.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学校坚持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放在首位,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适合领军人才成长和创新团队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育引并举,努力营造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加快构建人才“蓄水池”,推进新进青年教师“预聘-长聘”制度改革,完善专职科研队伍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评价指标,稳步发展博士后队伍。深化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改革人事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层面的人事考评由个体绩效评价逐步转向个体为学科、学院、团队整体绩效的贡献率评价,逐步完善以学科发展、团队建设评估为主体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梯度,实现基于绩效和贡献的收入分配逐年增長激励机制,稳步提高教职工的薪酬待遇。
5.深化财务管理制度改革
学校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完善校内预算管理制度,实施三年滚动的中期支出框架(MTEF),实现对年度预算编制的约束,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完善预算项目库管理制度,充实常态储备,动态滚动调整,推进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形成学校内控领导小组、建设牵头单位、业务执行单位、监督评价单位协同工作的新机制,不断完善学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库建设。
6.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完善学校党委审计工作委员会全面领导学校审计工作制度,加强审计工作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进落实审计全覆盖制度,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和学校党委重大决策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学校公共资源、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力度,加大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力度,加大建设工程管理审计力度。完善审计整改工作制度,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深入研究和采纳审计提出的建议,完善各领域政策措施和制度规则。
7.深化资源保障体系改革
学校紧紧围绕服务育人的根本要求,从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后勤、基建、资产、保卫、信息化等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建立高效、便捷、协同的“大后勤”保障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研究出台后勤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加快后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后勤专业化、职业化团队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后勤服务体系。完善卫生健康保障制度,研究出台医疗改革方案,加大教职工健康体检力度,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健康服务。
8.完善校园规划制度
学校统筹校区建设规划,对标新时代现代化、智慧化、生态化、国际化大学园区建设要求,保护昙华林根脉校区,塑造桂子山经典校区,打造南湖现代校区,建设梁子湖绿色校区,实现优势各异、功能互补的多校区格局。建立校园规划和学科专业规划深度融合制度,坚持“统一规划、错位布局、优势互补”的原则和“扶强、扶特、扶新”的发展思路,确立校区学科专业规划布局:桂子山校区侧重布局优势基础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南湖校区侧重布局教师教育相关优势学科,梁子湖校区侧重布局新兴交叉学科和特色创新学科。
9.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学校健全校园综合治理体系,优化校园交通管理秩序,打造平安、稳定、和谐校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图书馆、智慧宿舍和智慧校园建设。严格食品安全制度,让师生吃得安全、吃出健康。健全学校荣誉体系,建立教职工荣休礼遇制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师生帮扶和资助体系,完善教职工重大疾病互助基金制度。健全离退休职工关爱服务体系和孤寡病疾、“空巢”老人联系帮扶机制。
(三)坚持和完善学术治理制度体系
1.优化学术治理架构与运行机制
学校修订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完善“学校—学部—学院”三级学术治理体系,推进“教授治学”。完善教育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理学部、经管学部、艺术学部、信息与工学部等7个学部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明确校、部、院三级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在学术事务方面的决策、审议、评定、协调、监督职权。
2.健全学科建设责任机制
落实“一级学科责任机制”,推动一级学科建设委员会在学科建设方向、队伍培养、建设重点、建设任务、资源配置以及协调运行中切实发挥决策把关作用。完善学科建设责任人岗位制度,推动一级学科建设委员会根据不同情况指导学科承建学院对照一级学科建设任务设置“学科建设责任人岗位”,负责逐一落实其在编所有教师在争创一流学科建设中任务的部署和组织实施,并开展自我绩效评估。
3.统筹构建一流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以面向新时代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导向,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形成新时期覆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及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成绩与学籍管理、教学成果与奖励等六大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新时代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出台新时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推动完善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联动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务实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完善本科教育经费投入制度,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4.统筹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面向新时代更高质量、更有品牌、更富影响力的研究生教育目标,全面修订完善由生源、培养条件、学科结构、课程与教学、学位论文、毕业研究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研究生发表论文等要素组成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健全学校、学部、学院、学科、导师等多级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和导师在质量保证中的作用,加大教师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师、学生、教学、科研的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把导师践行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衡量其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完善学位点自我评估制度,定期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对成长缓慢、处于停滞状态、水平不高的学位点进行预警或纳入撤销范畴。建立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常态机制,为完善学位点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提供资金保障。
5.统筹构建科学研究创新体系
学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发展前沿,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科教协同育人,实施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全面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科研原始创新能力及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完善一级学科间的团队合作、交叉创新制度,健全人才、教學、科研、国际化“四大顶尖计划”运行机制,鼓励并推动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之间双聘或联聘优秀人才,围绕一流目标促进大团队建设,在科学前沿探索、学术创新服务、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实现科教融合、协同攻关,整体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教育品牌影响力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八大教育品牌,即以国家教育大数据应用工程技术实验室、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学院、教育学科为主体的智慧教育,以师范为特色的教师教育,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基础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创新教育、国际教育和培训教育。
(四)坚持和完善民主治理制度体系
1.完善工会和教代会工作制度
学校深化民主管理“D+1”模式[5],推动工会积极参与学校招标、招生、基建、重大物资采购等“三重一大”决策事务。完善教代会代表“问政·咨询面对面”机制,推动职能部门主动深入教职工宣传解读学校重大政策和重要规章,主动听取政策和规章执行反馈意见。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以及各专门委员会工作职责,实施“提案督办一对一”制度,研究制定教职工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人才队伍建设委员会、校园管理委员会工作规程,不断加强教代会自身建设。
2.完善统一战线工作制度
学校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党委统战部和组织部、宣传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党外人士干部队伍建设和统战宣传工作。建立统战工作“三纳入”制度,推动统战工作纳入校党委和二级分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宣传工作计划。坚持联友交友制度,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和党外人士联谊交友,多交朋友、广交朋友、交真朋友。加强统战工作的载体和平台建设,打造统战工作品牌活动,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彰显重要法宝作用。
3.完善共青团和学生组织工作制度
学校健全学校党委对共青团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度,强化团委对青年学生的引领、教育、服务和凝聚职能。深入推进学生会(研究生会)深化改革,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优化学生会(研究生会)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学生社团改革,成立学生社团指导中心,对校内社团开展整改清理工作。出台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强化社团挂靠单位管理社团的主体责任,研究制定社团活动审批和活动经费管理办法。
4.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学校坚持“三重一大”等校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民主决策中监督作用。完善信息公开实施细则,定期更新信息公开目录清单,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五)坚持和完善社会参与办学制度体系
1.完善理事会工作制度
学校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完善理事会章程,着力增强理事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健全与理事会成员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规范理事会例会制度,推动理事会积极主动面向社会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建立健全理事会参与评议和评估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质量制度。
2.完善校友校董工作制度
学校坚持校友校董永远是学校的一份子;校友校董发展永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永远是校友校董的精神家园和坚强后盾的“三个永远”校友校董工作理念,不断夯实“学校+校友校董”的发展共同体,形成校友校董对学校发展全参与、学校服务校友校董广覆盖、学校资源校友校董共受益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校友校董工作“三个优先”制度,推动实现校友校董优先对接学校学科资源、品牌资源和平台资源。不断完善校友校董交流、合作、投资、捐赠“四个平台”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动和凝聚广大校友校董的力量参与和支持学校发展。
3.完善对外开放与服务体系
学校坚持全方位开放办学理念,主动服务区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形成融入国家战略的办学格局和扎根中国大地的办学布局。不断完善对接与服务武汉市工作机制,助力武汉市建成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不断完善对接与服务湖北省工作机制,牵头成立湖北省教师教育联盟。不断完善对接与服务“五点一线一面”工作机制,积极融入国家雄安新区、长三角地区、大湾区、海南岛以及中部地区建设,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融入廣大中西部贫困地区建设。加快基础教育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合作办学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造就一流师范大学的一流基础教育服务和品牌。坚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模式,推进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积极引入专门机构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4.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度
学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实施“国际科研平台培育计划”,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流学科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实施“高端海外合作办学计划”,重点支持一流学科建立华师海外教育中心(办学点),重点针对非洲及东南亚国家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的来华青年杰出人才和未来领袖,为我国开展对非合作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实施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重点支持和推荐我校知名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支持学校主办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走出去,与国际一流期刊交流合作,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传播话语权,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推进师范大学治理现代化要强化配套工作保障机制
(一)加强统一领导,稳步协力推进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学校成立深化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研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职责,审议相关重大政策措施并及时提交党委常委会形成决议,分阶段、分步骤部署实施具体工作,协调解决涉及的重难点问题。积极宣传学校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相关改革和发展成效,及时用制度固化成熟经验,营造重视制度、鼓励善治的环境氛围。
(二)强化制度意识,提升治理能力
学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学校干部,尤其是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让干部在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急难险重的任务中、纷繁复杂的局面中锤炼制度执行力,开展各级各类务实管用的专题培训,培育干部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
(三)健全落实机制,务求工作实效
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学校改革的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建立任务分解和督查机制,确保各项举措有部署、有落实、有成效。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学校各级各类人才为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并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把任务落实作为对各部门及有关负责人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J].求是,2013(22):3-18
[2]姜澎.2014:教育改革大破冰[EB/OL].文汇报,2014-12-26. http://www.whb.cn/zhuzhan/xue/20141226/21317.html
[3]申伦.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统领深化高校综合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19):1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J].旗帜,2019(11):9-11
[5]华中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民主管理的机制创新——记华中师范大学工会维权的“D+1”模式[J].中国教工,2012(3):33-35.
Thoughts on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Governance——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entralChina Normal University
Zheng Ning1,Li Zhe2
(1.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1&2.Policy and Regulation Research Offi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Abstract:Focusing on the theme of the era of "Moderniz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Governa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as always adhered to an overall goal and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d five institutional systems, namely,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system,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system, academic governance system,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system. As well as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the school-running system, and continuously strengthening the supporting work guarantee mechanism, it has gradually explored a way to modernize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of normal universities that not only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but also conforms to its own school-running reality.
Keywords:Normal University;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Governance System; Governance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