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基于《 21世纪技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乔桂娟 杨丽

    [摘 ? 要]为了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求,新加坡教育部于2010年3月发布了《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开启了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加坡基础教育課程改革涉及课程类型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注重开发特色学校课程等方面,具有课程设置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发展全面化等特点。

    [关键词]新加坡;21世纪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观;核心素养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格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科技进步成为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1]。那么,在21世纪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又该如何调整教育政策与整体规划以实现上述目标呢?为了帮助国内新一代青年人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茁壮成长,新加坡教育部在2010年3月发布了《21世纪技能》框架,确定了新加坡学生面向21世纪所需的核心素养,开启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新加坡《21世纪技能》框架的形成

    自1965年独立以来,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国家需求,新加坡在基础教育政策导向上进行了四个阶段的调整。第一阶段是生存导向阶段(1965—1978),主要采取普及基础教育的方针,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阶段是效率导向阶段(1979—1996),旨在使基础教育适应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需求。第三阶段是能力导向阶段(1997—2011),基础教育转向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促进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第四阶段是价值观导向阶段(2012年至今),基础教育开始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应地,新加坡在基础教育领域先后开展了四次大范围改革。独立之初采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扩大中小学校建设规模,重视英语教育,实行双语教学制度,着力培养有助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的通晓英语的人才。1978年改革方案《吴庆瑞报告书》的出台,标志着新加坡第二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动,改革以培养更优秀、更有用、更文明的公民为目标。1997年提出建设“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Thinking Schools,Learning Nation)[2]的愿景之后,新加坡的基础教育模式转向“以能力为主导”,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2年3月,时任新加坡教育部部长的王瑞杰在国会教育部预算供需辩论会上作了题为《以学生为本、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建设包容而强大的新加坡》的演讲[3],提出“加强个性、公民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个性。自此,新加坡基础教育发展为目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观驱动。

    新加坡发布的《21世纪技能》框架,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由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等部分组成(见图1)。核心价值观定义人的品格,塑造人的信仰、态度和行为,包括尊重、有责任感、坚毅、正直诚信、关爱他人、和谐等六大要素;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是指个体与人交往、认识和管理情绪所需要的技能,具体来讲,就是要培养关心他人的意识,能够做出负责任的决定,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并能有效处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适应全球化进程所需的21世纪技能,可以帮助青年人抓住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使他们成为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和心系祖国的公民[4]。

    《21世纪技能》框架在发布后,迅速成为了新加坡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目标。在我国的“核心素养”、日本的“21世纪能力”处于政策研究阶段时,新加坡的“21世纪技能”已通过多种措施予以积极推进,特别是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新加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

    在《21世纪技能》的导向作用下,新加坡开启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为课程类型与内容的重构、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创新、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等方面。

    1.课程类型与内容的重构

    新加坡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基本确定为三大类。一是学科知识类,包括语言、人文与艺术、数学与科学等。由于新加坡推行“双语政策”,双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所以要求每个人都要掌握母语和英语。那么,学生就要接受全面的基础训练,以为将来进入不同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做好充分准备。二是学习技能类,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信息处理和沟通能力。学生将通过多个科目以及专题作业进行学习,这有助于其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展现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三是生活技能类,由课程辅助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CCA)、品格与公民教育(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CCE)、艺体陶冶计划(Programme for Active Learning,PAL)、体育(Physical Education,PE)、国民教育(National Education,NE)和行动中的价值观(Values in Action,VIA)课程组成,以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具体可参见图2所示的小学阶段课程设置。

    2014年,新加坡颁布了《品德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与《21世纪技能》的核心价值观相对应,明确规定了“品德与公民教育”课程内容大纲,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各种关系,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身份认同”观念对应的是“尊重”,主要体现在“自我”这一领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并自尊自信;“关系”观念对应的是“有责任感”“坚毅”和“正直诚信”,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承担责任,能适应不同环境并包容他人,正确认识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学会与他人沟通;“选择”观念对应的是“关爱他人”和“和谐”,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在国家和世界这两个层面上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发展国家身份认同感,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并努力做合格的世界公民。“身份认同”“关系”和“选择”这三大观念领域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7]。

    2.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创新

    此次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和“怎么做”。课程改革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课程;二是重视发展家庭、学校和社群的参与关系;三是学校在开展显性课程时,也应发掘隐性课程的重要价值,如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四是倡导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法,如叙述法、道德认知发展法、体验式学习法、价值澄清法等,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如角色扮演、合作学习、对话等,帮助学生以实际行动落实价值观。

    新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自我评估、同伴评估和教师评估三大类。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主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策略。教师评估则主要通过集体合作与商讨,采用追踪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连续性评价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可以及时反馈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信息,使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阶段性评价是对学生在某一阶段内的总体性考察,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旨在使学生明确本阶段的学习成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据此调整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阶段性评价是六年级结束时的全国小学离校考试[8]。

    3.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

    全面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一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知识;二是促进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生活技能的发展;三是促进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蓬勃发展。为了更好地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设特色课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使学校教育更具多样性,新加坡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提出将学术课程内容削减10%~20%,从而为学校开发特色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9]。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设立了“校本课程优秀奖”和“学校特色领域奖”,帮助学校发展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10]。

    新加坡各中小学校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开设特色课程,包括课程辅助活动、社区服务计划、品格发展计划等。其中,课程辅助活动是新加坡学生全面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俱乐部和社团活动、体育运动、艺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如果有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辅助活动不感兴趣,可以向学校申请开展自己感兴趣的活动[11]。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加坡教育部于2014年开始实施修订后的《课程辅助活动评估框架LEAPS》,要求学校在领导才能(Leadership)、增益活动(Enrichment)、学习之外的成就(Achievement)、参与课程辅助活动(Participation)和服务精神(Service)五个领域对学生进行培养[12]。

    三、新加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1.课程设置多样化

    新加坡的基础教育课程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在小学阶段,四年级后实行科目分班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灵活地选择某一科目课程进行学习。其次,在中学阶段,课程被划分为快捷课程、普通学术课程和普通工艺课程这三类源流并重并且相互贯通的课程,可以满足学生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快捷课程的学生可以转入普通课程学习,普通课程的学生也可以转入快捷课程学习。最后,针对在学术能力和领导能力上有天赋的学生实施“高才教育计划”,为在艺术、语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开设相应的特选课程。

    2.评价方式多元化

    传统课程评价主要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求评价方式必须多元化。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了自我评估、同伴评估以及教师评估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可谓多元、全面而客观,并且质性评价多于量化评价[13]。除了采用连续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外,新加坡还采用了英国剑桥大学水平等级考试,用划分等级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淡化了学生对分数的过度关注,分散了因分数造成的压力,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14]。

    3.学生发展全面化

    新加坡基礎教育课程改革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改革具有“广度”。全方位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而全面的教育,使学生易于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及学科倾向性,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具有“深度”。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价值观为导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合作技能等21世纪所需的各种技能。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我国要全力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15]。新加坡开展的基于《21世纪技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启示我国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建设,并可以通过课程内容重构、方法创新、特色开发以及建构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园园.持续不断推进教育改革[J].上海教育,2017(8):34-35.

    [2]孙兴华,马云鹏.兼具深度广度: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4(6):68-78.

    [3]唐科莉.全面实施以学生为本,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新加坡2012基础教育战略重点[J].基础教育参考,2012(11):23-24.

    [4][5]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EB/OL]. [2015-04-16]. 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education-system/21st-century-competencies.

    [6]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EB/OL].[2016-10-28]. 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primary/primary-school-curriculum.

    [7]左璜,陈甜甜,郑海燕.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新加坡品德课程改革最新进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德育,2016(7):54-59.

    [8][14]谢东宝.新加坡中小学课程评价特点简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2):54-56.

    [9]施学君.新加坡发展校本课程的支持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07(10):73-75.

    [10]谢明辉.新加坡鼓励学校开设特色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2010(12):96.

    [11]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Co-curricular Activities[EB/OL]. [2018-01-15]. 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programmes/co-curricular-activities.

    [12]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Updated Leaps 2.0 to Better Support Students Holistic Development[EB/OL]. [2018-12-30]. https://www.moe.gov.sg/news/press-releases/updated-leaps-20-to-better-support-students--holistic-development.

    [13]張忠宝.新加坡基础教育一窥[J].世界教育信息,2011(7):51-52.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责任编辑 ?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