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014年我国口述档案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李文以+王烨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口述档案”逐步引起我国档案学界的重视。学术界围绕“口述档案”的概念、价值、作用、范畴以及口述档案的收集、整理等工作进行探讨。尤其是近十年来,口述档案研究逐步向深层次引申和发展。本文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从年度分布、核心作者、研究机构、文献关键词、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五个方面,对1995年~2014年我国口述档案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总结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状况,探讨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口述档案;口述历史;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1 文献统计与分析
1.1 文献年度分布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口述”与“档案”为检索词,对1995年~2014年发表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获得644篇文献。经筛选,排除报道、年鉴,以及其他不相关文献,最后得到了文献量226篇。其年度发表量及所占比例,如表1 所示。
表1中,1995年~2005年口述档案研究成果趋于稳定,在2006年和2013年研究成果达到高峰。这表明,近十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后,口述档案研究引起档案学界的关注并成为档案学术的热点之一。
1.2 文献作者分布。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为文献总量的50%。普赖斯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m=0.749(nmax)1/2”,其中“nmax”是最高产作者发的论文数。统计显示,最高产的作者是云南大学的赵局建和衡水学院的薛鹤婵,他们的发文量均为7篇,所以“nmax=7,m=1.98”,取临近最大整数2,据此可得知,发表2篇文献的皆为核心作者。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发表2篇为24人,发表3篇为13人,表中只显示部分作者及单位)
由表2进行分析,我国口述档案研究核心作者的发文量为126篇,占总文献量226篇的55.8%,核心作者为44人,因此,口述档案研究拥有符合普赖斯定律要求的核心作者群。
226篇文章涉及作者202人,作者独著、合著、合著度,见表3。统计得知,文献合著度为28.8%。在多人合著中,2人合著为主要形式,2人以上合著较少,整体合著度偏低。
1.3 研究机构分布。226篇文献的第一作者,主要分布在各大高校的院系、高校档案馆(室)、图书馆及地方档案馆(室)等机构。研究机构分布,见表4。
由表4可得知研究机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高校院系,发文量达到132篇;地方档案馆(室)和高校档案馆(室)为第二发文机构群,分别发布56篇、28篇;其他少数文献则来自研究院、银行等。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有:上海大学16篇,云南大学13篇,山东大学4篇。数据显示,档案工作者的发文量占总数的37.2%,档案理论工作者的发文量占总数的58.4%,高校是口述档案研究的主体。
1.4 文献关键词统计。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词汇出现频次的高低,可以间接反映口述档案领域的研究热点。[1]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口述档案作为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有80次,而口述历史有55次,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口述档案研究并不是仅仅围绕口述档案开展,同时也与口述历史结合展开对比分析研究,涉及面比较广泛。
2 研究主要内容
2.1 年度、关键词分析。由表5可以看出,口述档案,口述历史为高频次关键词,这说明口述档案和口述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位于关键词频次前列的还有记录形式、历史事件、口述史,表明口述档案研究的是基础理论、概念、属性。[2]随着2006年口述档案研究进入高峰,在相关文献中出现档案工作、档案征集、少数民族等关键词,说明档案学界对口述档案工作的研究在升温。刘伟晶和柳旭共同撰写的《口述档案管理方法探究》一文提出了档案部门在口述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对口述档案的运动过程进行动态保护”“加强口述档案保管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专业人员素质,提升专业队伍水平”等措施[3]的观点。表明口述档案研究的重心,表现在进行编研原则与方法的研究、收集征集技术手段和相关设备的研究等方面。
2.2 核心作者分析。由表2可知,发文最多的两位作者是云南大学的赵局建和衡水学院的薛鹤婵。赵局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口述档案基础理论和云南省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而在口述档案数据资源建设领域,潘玉民也是重点的研究作者;文化遗产保护近十年来受到国家的更多重视,因此,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工作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升,徐国英、子志月成为少数民族档案工作研究的核心作者;在口述档案保护工作方面,尹敬媛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薛鹤婵则是对口述档案的价值进行了主要的论述;王玉龙的研究主题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及其利用开发策略,黄项飞则立足口述档案价值和立体记忆的研究;刘维荣的研究方向为国外口述档案的研究,给国内口述档案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启示;朱天梅在口述档案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对口述档案与民族文化间的传承和联系做出阐释;来自上海大学的黄桢和唐蔚进行了口述档案历史价值和证据价值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3 研究机构分析。一方面,口述档案的研究主体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高校院系、地方档案馆(室)及高校档案馆(室)。而在高校院系研究的重点由之前的口述档案理论研究逐渐向口述档案的实际工作转变。由于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院系的作者也会将少数民族地区口述档案工作及口述档案的保护、开发等内容作为今后的研究主题。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的出台,部分名人档案、历史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被提上日程,因此,地方档案馆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口述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部分地区还制定了口述档案工作实施方案,用于规范口述档案收集的范围、步骤及方法,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4]高校档案馆(室)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吸收口述档案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开展各自档案馆(室)的口述档案收集、征集工作。各档案馆(室)丰富了馆藏,满足了自身需要。口述档案工作研究的开展推动了我国口述档案工作进程,不仅是填补历史空白和弥补档案断层的有效措施,也是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挽救民族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5]
3 口述档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过多,口述档案工作研究成果较少。近十年来,口述档案研究仍以基础理论为主,对口述档案价值、作用、基础概念的研究持续进展,并研究口述档案与口述历史二者之间的联系。口述档案价值的研究、口述档案具体工作的开展、口述档案征集工作及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随着口述档案研究主体的不断扩大,不同主体在口述档案研究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这更加需要各个行业档案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全力对本行业口述档案的研究,避免理论研究中的不必要重复,减少科研力量的分散和人、财、物的浪费。[6]
口述档案征集、整理是文化部门的事儿,这是无疑的。是不是档案部门的事儿,还值得探索。如果是,那它的边界在哪里?档案部门要想征集、整理,谁来做、如何做?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论证和总结。
3.2 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合作研究不足,合著度偏低。从检索结果来看,目前关于口述档案存在着“口述历史档案”等不同的提法。这表明研究者对于口述档案的概念定位不准、认识不足。由表5可知,口述档案核心关键词频次较少,说明我国口述档案理论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局限在口述档案概念、价值等方面,检索文献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研究,缺乏更深入的探讨。[7]由表3可知,我国口述档案研究者个人占主体地位,合作少,合作意识不强,合作能力不足,这不利于口述档案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口述档案是什么,口述档案工作是什么,口述档案学术研究究竟研究什么?这看是简单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仍然需要我们深度地解读。口述档案需要理论研究,这是高校理论工作者的强项。口述档案需要社会保存,这需要档案工作者的实际探索。希望理论工作者相互之间、理论工作者与档案工作者之间、档案工作者相互之间展开合作,共同探讨一些彼此关心或档案部门实际需要的问题,进而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论文的合作度。
3.3 增强意识,增加跨学科交流合作。2006年之后,我国口述档案研究开始由基础理论研究逐步转移到口述档案实际工作,并对我国口述档案各类工作的开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在我国口述档案实体管理研究方面,魏瑚在《我国口述档案建档现状及思考》一文中认为:“我国口述档案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档案馆口述档案建档意识不强、档案馆缺乏对口述档案建档的组织保障、 档案馆为口述档案建档的人财物基础薄弱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要转变观念,重视对口述档案等边缘档案的收集、加强组织、借助外力等,使得口述档案在档案后保管时代得以更好的发展。”[8]口述档案的形成、积累属于跨学科性质类型的活动,这其中不仅需要档案学的研究,也同时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加以借鉴。[9]因而,研究进程中,需要跨学科交流合作。避免未来档案学界研究口述档案“单兵作战”的局面,也符合多学科研究的共同趋势。
4 总结
总体看来,我国档案学界对口述档案的研究依旧处于理论探讨和介绍阶段,对口述档案概念、价值、属性等的研究虽有成果但仍需深入。口述档案实践工作开展有所起色,不过仍然需要更多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的加入。口述档案研究需要学科合作和作者合作,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也需要我们更多地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概括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全海.谈谈“摘要”和“关键词”[J].档案学通讯,2015(3).
[2]王在萍.1999年~2008年口述档案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9(19).
[3]赵晓,胡立耘.我国口述档案文献研究综述[J].档案学研究,2014(03).
[4]赵局建.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综述[J].兰台世界,2010(10).
[5]万一芹,洪慧娟.建立口述档案 传承历史文明[J].中国档案,2006(01).
[6][7]王玉龙,付航.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口述历史[J].档案与建设,2013(04).
[8]魏瑚.我国口述档案建档现状及思考[J].浙江档案,2006(9).
[9]潘玉民.加快建设口述历史档案资源[J].中国档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