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方先觉衡阳降日事件
党政军
摘要:衡阳保卫战是中日作战时间最长、双方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最成功的战役,也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我军的战例,被日方成为中日八年作战之中唯一苦难而至的纪念攻城之战。这场衡阳血战在方先觉的领导下,困守47天,最终因弹尽粮绝、外援不至,而衡阳失守,时至今日,人们对方先觉评价不一。在此,笔者搜集现有史料,发现方先觉虽投降是事实,但在他的率领下,第10军困守衡阳47天,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关键词:方先觉;衡阳保卫战;降日
衡阳保卫战,既是抗日战争中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也是正面战场国民党唯独没有溃退的重大战役。在此战役中,中方以1个军4个师共1.67万人抗击日军5个师团约10万人的进攻,逾时一个半月之久,是国民党战场8年抗战史上仅有的一次。这场衡阳保卫战,双方伤亡惨重,中国军队第10军上万官兵15 000余人,阵亡7 600余人,残存2 600余人,而日军也遭受更惨重损失,日军死伤19 300余人,伤至6万人,其中高中级军官战死390人,受伤500余人,此为日方自己的估计,我方估计日军至少死亡48 000余人以上。从时间上看,这场衡阳血战历时47天,而闻名于世的台儿庄大捷打了14天,长沙第三次会战打了4天,太原保卫战打了3天,南京十几万守军也只打了一周,可见,说衡阳保卫战是中日作战时间最长的战役一点也不为过。此外,这场战役的激烈程度也表现得异常残酷和惨烈,日军倾全力先后向市区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总攻击,利用其空军和炮火优势,对城内狂轰滥炸,施展“火攻战术”,投掷大量燃烧弹,全城化为一片火海,到处是残墙断壁,城内再也找不到一幢完整的房屋,日军还不顾国际公约法,施放毒气弹,当时扼守五桂岭南段的预备第十师二十八团三营除四人不在阵地免遭中毒外,其余全部死亡。在后来日军施放毒气时,守军只能以湿布遮住面孔,剪出两孔露出双眼继续战斗。
轰轰烈烈的衡阳保卫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难道真如史料所说的那样,是因为方先觉率部下降日的结果吗?
首先,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中,指挥有方,亲率“残缺部队”第10军积极抵抗,在投降之前,坚守衡阳47天之久,给于日军以沉重打击。方先觉指挥若定、应对有方。方先觉临危受命之后,即率部到衡阳布防,对地形作两日精密勘察。他依据日军的特性和惯用战法,当即断定敌进攻的重点,在西南城郊。遂照此选定有利地形构筑工事筑成防御阵地,严阵以待。事实证明,方先觉判断是正确的,日军从衡阳西南进攻衡阳。方先觉不仅有先见之明,而且身怀报国之志。当蒋介石打电话命他率部固守衡阳,方先觉欣然应命。在身陷重围的孤城奋战中,他沉着应战,指挥有方、艰苦支撑47天之久。概为其人,不失为一位有胆有识,有谋有略的战将。最后时刻,他举枪自裁,以明誓与衡阳共存亡的报国之志,但因部下反对而未果。然而,他只是这场战役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决定不了全局,因此,最终衡阳落入了一个悲惨结局。
其次,方先觉降日对整个战局并不产生决定性影响。他是在衡阳保卫战失败已成定局,重要的是官兵伤亡殆尽的情况下投降日军的。即使他不投降,衡阳城城也不可能避免于沦陷的命运。此外,他率部坚守衡阳47天,早已完成蒋介石坚守衡阳10天到14天的任务,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迟滞了日军的进攻,基本上达到了作战的目的。此外,在外援军迟迟不来的情况下,方先觉以不足二万人的兵力,事实上难以达到固守衡阳城的目的。对于这一点,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杨森在战后检讨湘北作战时说:“衡阳现有兵力因感不足,增加一倍,亦难达成固守之目的。”[1]
再次,方先觉降日后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方先觉投降日军后,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应付日军,并没有死心踏地作汉奸,而且他在投降日军不久就找机会逃走,后来,终于成功逃回重庆,这是方先觉降日必须注意到的又一事实。方先觉投降日军不久,日军将第10军残部改编为所谓“先和军”(取方先觉的“先”字和伪和军的“和”字)。“先和军”成立时,日军举行了一个仪式,日军记者给方先觉和他的几位师长照了一张合影,日军离去后,方先觉对部下说:“人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日军只照得我们的样,却照不到我们的心”。这句话很能反映出方先觉的真实态度,它说明方先觉对日军只是应付而非真心投降。[2]
再次,当时各大媒体对衡阳保卫战及方先觉的评价。1944年12月13日,《大公报》发表社论《向方先觉军长欢呼》:“苦难衡阳四十七天的英雄方先觉军长回来了!……我们情不自禁地要向方先觉军长欢呼:‘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我们的抗战精神回来了!”“拿衡阳做榜样”!每一个大城市都打47天,一个个地硬打,一处处死拼,请问:“日寇的命运还有几个四十七天?”1944年12月20日,《救国日报》发表社论《方先觉不愧张睢阳》:“抗战八年,战死疆场的英雄烈士,至少数十万,而保卫国土,至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数,而其对国家贡献最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当推衡阳之守。”“方将军因弹尽粮绝,防无可防,始被敌人俘虏。这在方将军及其部下,真百分之百尽了职分,不论对于国家,对于长官,对于国民,均无愧色。”文章将方氏与唐代安禄山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张巡相媲美。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社论中指出:“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3]从以上各个媒体极力对方先觉评价可以看出,方先觉对衡阳保卫战贡献是巨大的,他是一位抗战英雄。
方先觉已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一死报效国家。应该说方先觉并不是一个天生的软骨头,投降坯子。他的投降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当衡阳守军在城市浴血苦战时,外围援军救军救援不力,使国民党军队丧失战机。在《回顾衡阳保卫战》一文,曾京写到:“衡阳失守,并不在于敌军的兵力强大和攻势凌厉,倒是国民党部队解围不力,导致了这场失败,国民党军事当局派去解围的部队有6个军,实力雄厚,何以不能解围,责在当局军令不严厉,决而不行,督促不力,赏罚不明,解围无限期,听之任之,滋长了各路援军阴奉阳违,各自保存实力,观望不前,甚至心存嫉妒。王耀武集团下面一个军长说:“衡阳解了围,方先觉岂不成了抗日英雄。他把衡阳抗日保卫战的成败,看成为方先觉的个人得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多么可耻。”说这话的是100军军长李天霞,与方先觉同期黄埔毕业。[4]
第二,常德会战的教训让方先觉与其他的将领记忆犹新。常德会战中, 余程万率领八千健儿与日军两个师团在常德城鏖战达半月之久, 最后弹尽粮绝, 率百余人出城求援, 导致城陷, 少数没有突围的部下被迫竖起了白旗。蒋介石对此大为恼火丢了他的面子, 不仅不对其进行表彰, 反而训斥道: “你如何当人家的长官, 能忍心将你负伤的官兵舍弃私自逃出!”盛怒之余还下令将余程万押送重庆处决。如果不是当时常德社会团体及民众领袖联名力保, 余程万几乎就成了蒋介石枪下的怨死鬼。余程万虽然保住了一条命, 但依然被军法审判判处两年徒刑, 1945 年才释放。
第三,弹尽粮绝,巨大的官兵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衡阳保卫战时一场血战,日军为此付出巨大牺牲,官兵伤亡异常严重,日军破城后,为了报复难免会对俘虏及受伤官兵进行那个大肆屠杀。这一点,应该是方先觉最不愿看到的。在7月下旬突围远有可能成功的情况下,他之所以突围就是不愿把伤兵丢给日军,因此,方先觉有这一个考虑,就是企图以投降来获取日军对守军官兵的人道待遇。在投降前,他向日军提出了七项条件。其中有两项就是:“要求日军进城不杀俘虏”,“要求日军对受伤官兵给予人道待遇”。这些条件虽遭到了日军的拒绝,但方部投降后,第10军被俘官兵没有遭到大规模的屠杀,应该说,方先觉的部分目的达到了。[5]
第四,迫于部分官兵降日既成事实及自杀不成,只得投降。一方面是迫于部分官兵降日的既成事实。由于国民党援军不至和日军的诱降, 8月6日以后, 部分守军已经出现动摇迹象, 向日方投降。8 月6 日傍晚, 被俘的一个国民党军官向日军第120 联队联队长儿玉大佐提出愿意做诱降工作。8 月7 日,“傍晚接到报告称, 第68 师团正面的重庆军挂起了白旗”。但由于步兵第133 联队正面“Y”高地上的守军仍在继续抵抗, 日军认为“这是重庆军为掩护撤退惯用的欺骗手段”, 遂命日军趁黑夜以部分兵力夜袭“Y”高地。但当日军冲入守军的第一线阵地时, 却发现守军已经放弃了阵地。到7 日黄昏, 向日军竖起白旗投降的守军越来越多。不仅前线守军出现向日军投降的现象, 部分高级军官也主张向日军投降。据记载, 方先觉有三次自杀的念头和行动,但三次自杀不成, 突围无路, 只好接受多数将领的意见, 向日军投降。
方先觉降日行为,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不相容的,与抗日战争中所倡导的宁死不屈民族气节是不相容的,很多学者对方先觉降日持否定态度。但笔者认为,在看待方先觉降日事件上,我们的评价应该慎重一点,再客观一点,更公正一点。因为历史现象复杂的,历史人物也是复杂的,我们应站在当时历史背景中,去全面地客观地看待方先觉的降日事件。
参考文献:
[1]王辅.日军侵华战争(1931-1945)[M].辽宁人民出 版社,1990.
[2]萧一平,郭德宏.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下篇)[M].四川 人民出版社,2005.
[3]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4]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M].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1.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M]. 凤凰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