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安扶贫路上的思考

    刘栋梁

    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这是摆在潼南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潼南区委党校对接太安镇,帮扶三幢村、韦家村、蛇行村、鱼溅村、罐坝村等,每个教职工都有具体的帮扶对象和职责。在扶贫工作中,我们经常深入村社,到帮扶对象家中,询问生活疾苦,了解生产情况,因地因家因人制宜,想办法,找措施,寻求脱贫致富门路。尤其注重了“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解决,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党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近日,翻检《扶贫工作笔记》,得文稿数则。择其一二,与读者分享之。

    一、扶贫记事

    (一)扶贫会

    贫困户,在开会。

    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三幢村上,贫困户们正在开会,黑压压挤了一大屋。

    村支书口水饱溅,讲得正扎劲:“目前,贫困户,还有26户。去年,脱贫8户。今年,脱贫的关键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年,计划脱贫12户。”

    “扶贫,主要靠自己,不能等靠要,也不能再观望,时间不等人!工作队重在指路,帮你理清发展思路,找到致富途径。脱贫不脱贫,主要靠自己。牛不喝水强按头,哪得行?”

    村支书姓米,头发斑白,年纪虽大,声音却响亮,镇得住台,大家认真听着。在窗子前,“啪”,一个老头子打燃火,点上烟,巴嗒巴嗒,呼出长长的半圆圈,顿时,屋子周围弥漫着呛人的辣味。咳咳咳,一个年轻女娃捂着鼻子,急急地走出了后门。

    “县里工作队经常下来,大力帮扶你们,一天到黑也忙,也累哦。上面调查时,说话要讲良心。”米支书又说。

    “良——心,好多钱斤?”有人小声嚷。

    (二)贫困户

    三幢村罗家,我今年的帮扶对象。

    那天,村里召开脱贫见面会。经过多方了解,罗家确实有些特别。

    罗家户主七十九岁,背上长个瘤子,汤碗大小。年轻时是石匠,超体力劳动,曾吐过血。现在,患尘肺病,经常咳嗽,卧病在床。四个儿子,各立门户。大儿子在云南,是上门女婿。老二家,婆娘患癫病,没有劳动能力。老三家好一点。老幺四十多了,还没成家。

    老两口独自生活,罗婆婆已经七十一了,空闲时,到山间田垅采些草药,拿到县城出售,换点零用钱。

    养猪养鸭?要粮食。养鸡养鹅?房前屋后,是别人的田地,要撒药,毒死几次了。

    社保也不多,种粮直补更少,老两口如何脱贫?

    明年,要全面小康,今年是关键,如何帮扶他们?任务很艰巨!

    罗婆婆头发花白,脸有些浮肿。说话时,眼里泪光闪闪。

    (三)老伍

    “老伍,抽支烟!”

    “嘿,刘主任!”

    老伍放下铲子,爬上田坎,双手在腰间擦了擦,满脸笑容,接过红塔山。摸摸索索点燃烟,深深吸一口,吐出长长的烟圈。

    “做啥子?过得怎样?猪儿长得如何?”

    “整田坎,养鱼。”老伍笑着说,“刘主任,谢谢你帮我!”

    原来,老伍是深度贫困户。这田,他的包产地,有两亩多。田边是乡村公路,地势高,不保水,年年都在整田边。天旱时,无法插秧,只能栽红苕,收入就少。去年,在大力帮扶下,整治田坎,插秧养鱼,又喂了两头大肥猪,收入明显增加了。

    “田坎,整成水泥的,方便养鱼,谷子收成会更好!”老伍捋捋袖子,信心十足。

    是啊,收成更好!这是农人的期盼,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刘主任,我给你捉条草鱼,有三斤多。”老伍弯腰扎起裤脚,准备要下田。

    “不行!要遭!”我说。

    有《八项规定》,谁还敢当耳边风?

    (四)种黄豆

    “老乡,种什么呀?”

    “黄豆。”

    在太安镇,我帮扶三户,却是两个村。从韦家村扶贫回来,路过隆鑫小区外,天清气爽,菜花也艳,不如走走。放眼一望,桂林坝天高地远,小洋楼、大棚菜,青山点点、一派大江,风景这边独好!

    这里是观音村,“三块石运河”尽收眼底。脚下土地,巴掌大小。老乡弯着腰,正在种黄豆。种子用温水泡过,涨涨鼓鼓,一窝四五颗。下完种,老乡用手代锄,将泥土拔下,盖住种子。旁边有锄头,为什么不用?老张说“慢”。我拿起锄头,连忙帮着。少时在农村做过农活,割麦挖苕,样样都会。盖完种子,老乡抱过地膜,铺在整个地面上,用砣砣泥巴压住。

    老乡姓张,身材高大,古铜色脸庞,五十八了,在隆鑫物业做花工。他说,闲时挖点空地,种点小菜,不图卖钱,只求自给自足。他有一儿一女,孙子都七岁了,在朝阳小学读书。看来,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夕陽西下,暮色渐起。临别时,老张喊:“老师,来耍哟!”

    “要得!”我挥挥手。

    二、贫困村现状

    (一)外出打工多,留守老家少。种田收入低,没有啥奔头,中青年壮劳动力哪里呆得住,走南闯北,大量外出打工,只有春节才回家过年。有的甚至举家在外,多年不回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多半带学生在镇上读书,农村人丁稀,不再有昔日鸡犬相闻的热闹景象,村民戏称为“386199”部队。比如,塘坝镇小仑村,交通便利,国道319穿境而过,有农家1213户、4856人,幅员6.73平方公里,田土耕地7184亩,水源丰富,但在家耕田种地者却不多。

    (二)田土荒芜多,深耕细作少。在村里,青壮年外出多,劳动力明显减弱,土地荒芜严重,抬眼一望,到处都是树林草木。很多地方,杂草丛生,连路都没有,狗都钻不过。田土,哪里还深耕细作?老年妇孺,人数众多,但劳动能力差,多数在种点小菜,丝瓜南瓜,包谷红苕,种水稻的却不多。笔者去柏梓镇黎家村采访,社长孙大祥说:“我们一社,有两个组,大集体时候,有三百多人,四百来亩田。现在,真正在家的,才五六十号人,都是些老人小孩。去年,一组,种了六七亩谷子,今年,一亩都没种。种起了,还不够鸡鸭吃?”

    (三)增收困难多,致富门路少。近些年来,经过大家的努力,贫困户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生产生活也提高了许多,但不尽如人意者仍有之。一是大多数脱贫户只有一项或两项脱贫项目,通常不过养鸡养鸭,养鹅种菜,都是小打小闹,收入不多,也不稳定。二是2019年情况特殊,非洲猪瘟严重,很多养猪户猪圈都空了,养猪创收更加困难,脱贫增收后劲严重不足。三是猪肉价格高,排骨35元一斤,夹子肉32元一斤,就是猪脚杆,也要28元一斤。腰包里本来钱不多,吃肉更困难。有的贫困户家庭,两月不知肉味了。四是种养殖科技含量低、规模小、收益不高,导致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提升缓慢。

    (四)依赖思想多,脱贫动能少。有的生性懒散,不思进取,思想观念落后,创业发展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有的“等、靠、要”依赖思想依然严重,部分贫困户惰于种粮种菜,一心盼望着政府救助,坐享其成,以喫补助为荣。在内心深处,自我脱贫内动力严重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是“我要脱贫”,而是成了“政府要我脱贫”,“要我摘穷帽子”,“我摘了穷帽子,可能就吃不到低保,收入就少了,划不着!”比如,太安镇三幢村的一户贫困人家,将全家户口分成五户,一心等着政府扶持,居然跟镇村干部明确提出:“我不吃低保,就是要当贫困户!”区里、市里要来检查,考核组也不定时抽查,急得镇村干部们手忙脚乱。

    (五)生活单调多,文化创新少。喝酒、打牌、看电视,几乎成了农村文化活动的“主题”。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更是天天喝酒,夜夜打牌。一坐下来,男男女女一大堆,有老有少,三万五万,七条八条,津津乐道,好不热闹!现在农村里,种田种地者少,农闲多,时逢初一十五,就近上上庙,凑凑热闹。老大爷说,“不喝酒、不打牌,我还能干啥?”不过鼠年春节后,全国闹疫情,镇村天天宣传,村民们才不敢打堆堆,凑热闹了。

    三、脱贫新路径

    (一)结合主题教育,找准脱贫契合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开动脑筋,找准教育与脱贫的契合点,推动干部下访、教师家访、医生寻访、农技随访、企业回访、代表督访“六访”行动全覆盖,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二)围绕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里,要大力宣传德行高尚的典型。比如,花岩镇的吴恒忠,是全国的“诚信老爹”,其为子还债的众多感人事迹,可以找专业人员提练,写成短小精悍的故事,印成小册子宣传,或组织人员广泛宣讲。又如,传统美德里,“孝”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大力提倡孝文化,将善事父母、慈老爱幼的典型,或发一块匾,或发光荣榜,予以表彰,成为人们效法的榜样。

    (三)全力抓好问题整改,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巡视组反馈的问题,既有普遍性,更有针对性,要主动认领、照单全收,立说立行,强力整改。对能立即整改的,迅速行动、及时整改;对需要逐步整改的,制定台账、限时销号;对需要长期努力的,持续推进、一抓到底整改落实。

    (四)增添创收门路,增强脱贫后劲。在养殖鸡鸭、种菜养鹅的同时,要想办法,添措施,开拓新门路,着力加强“产业扶贫”。镇村社联动、公司农户联动、帮扶工作与脱贫户联动,上上下下形成合力,打造各村各户特色产业,日益壮大“支柱产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增加新收入,让脱贫群众腰包涨起来。

    (五)立足本乡本土,发掘“致富能人”。近些年来,我们潼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柠檬种植基地,一个小柠檬,做成大产业。2007年,“汇达柠檬”落户潼南,这是潼南人代小平创立的企业,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发动潼南村民大规模种植柠檬。沿河两岸,坡上坡下,田里土里,到处都是柠檬树,满山遍野郁郁葱葱。金秋时节,柠檬黄澄澄,沉甸甸,果实累累,满眼都是豐收。

    柏梓镇羊堡村村民付世云,五十六岁了。以前,他家经济收入,主要靠三亩地,种水稻,种麦子,种包谷红苕,能有几个钱?自从村里有了柠檬基地,付世云流转了土地,开始他不肯,后来经村干部动员,他想通泰了,不仅收取土地租金,还在家门口打工。“现在,土地租金有两千多块,在基地打工,又挣两万多,安逸得板哟!”

    (六)办好主题节会,插上腾飞翅膀。本来,四川安岳县种柠檬,起步早,规模大,远近闻名。不过,柠檬深加工发展不足,产量虽高,产值却低。我们潼南不一样,既搞基地建设,又搞技术研发,更抓柠檬深加工,提升柠檬附加值,技术开发如火如荼,“汇达柠檬”已是潼南响亮的名片。

    近年来,在涪江琼江两岸,柏梓、卧佛、崇龛、太安、小渡、塘坝、新胜等镇乡,柠檬规模化种植已经遍地开花。据区农委领导介绍,目前潼南柠檬产业经营主体有283个,全区柠檬种植面积达36万亩,是我国西部有名的“柠檬之都”。

    小小柠檬,潜力巨大,为潼南脱贫攻坚插上了腾飞翅膀。(作者单位:重庆潼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