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互联网+档案”实践与研究略述

    陈宏霞

    2015年,档案工作者对“互联网+”下的档案模式、档案工作、档案管理、档案宣传、档案馆、图书与档案融合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探索,这里将主要观点与做法梳理如下:

    1 “互联网+”下的档案模式

    2015年5月,绍兴市档案局周国行在《浙江档案》上,以《“互联网+档案”的绍兴模式探析》为题,结合绍兴市档案部门的探索实践,谈了认识和建议。一是主动跟紧党委政府信息化发展步伐。档案信息化是“互联网+档案”的奠基石。要想不落伍,就必须牢牢盯紧党委政府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步子,主动融入政府信息化发展整体规划,使档案信息化工作成为政府信息化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工作的信息化相辅相成、牵手发展,只有乘上政府信息化的大船,“互联网+档案”才能“借船出海”,有所作为。二是深入推进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如果没有海量的档案信息,怎么能让网民搜索浏览呢?所以,要想实现“互联网+档案”的目标,必须有丰富的档案资源,做到“源头”有“活水”。

    2 “互联网+”下的档案工作

    2015年5月,《档案与建设》刊发了盐城市田家炳中学徐荣梅撰写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档案工作探索——以盐城市田家炳中学为例》一文。文章中作者首先将中学档案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纳为:软硬件投入不足,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落后;入网联网的意识薄弱,档案工作的手段陈旧;工作内容和职能单一,大档案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三个方面。而后,介绍了盐城市田家炳中学“互联网+”档案管理的实践: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保障档案管理互联网应用;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实现档案联网效应的最大化;树立互联网意识,推动档案管理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其次,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档案工作创新的若干思考。指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正越来越以不可抗拒和不可思议的方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思维与行为。‘互联网+档案,使档案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绝不是运用新技术对档案工作外在表现形式的简单嫁接改造,而是对档案工作传统思维和管理运行方式的颠覆和重构,坚持‘四个创新,推动‘四个转变,实现档案的价值新生和档案工作的转型升级。”[1]既坚持定位创新,推动档案工作角色由“保管库”向“思想库”转变;坚持介质创新,推动档案存储介质由纸质向纸电并存,更加注重电子化、数字化转变;坚持来源创新,推动档案收集范围由条线分割向汇总整合转变;坚持服务创新,推动档案利用由收集查询向深度开发转变。

    2015年6月,《中国档案报》刊发了记者郭年采写的报道《江苏太仓:“互联网+”让档案工作提质升级》,文中作者以表率与标杆,便民与惠民,资源与开发,活力与平台[2]为题,全面详细地介绍了2013 年10月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召开地,2014年2月江苏省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暨现场培训班举办地——太仓,通过“互联网+”让档案工作提质升级的过程与成果。

    是月,《南京日报》刊登了冯宗雷、孙蕾撰写的《“互联网+”奏响现代栖霞的档案乐章》报道。文章开始从一个查档案例入手,介绍了“互联网+”给栖霞的档案工作带来的变化,以及栖霞档案人为之付出的努力。报道用实例证明“将互联网+创新成果融于档案工作市民分分钟查到需要的档案”。[3]

    9月,安徽省霍山县档案局王方刚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发表《如何做好“互联网+档案”》一文。就如何做好“互联网+档案”,作者认为应当:增加财力投入,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加强业务建设,实现档案规范化、数字化管理;重视人才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全而整合档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树立安全意识,做好档案安全防范工作。

    3 “互联网+下”的档案管理

    2015年7月,《湖北档案》发表了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付雯撰写的《档案管理“互联网+”的三点思考》一文。作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规范电子文件管理模式:坚持全覆盖的原则;扩大电子文件归档的范围;采取严密措施,做好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工作;加强归档电子文件的保管;健全电子化档案管理责任制。二是加快档案数字化管理进程:确定范围,做好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维护档案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加强全过程管理,注重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建立文件级元数据库;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质检;做好成果验收和移交;做好数字副本。三是形成全覆盖的档案服务网络化体系:推动以部门为基础,实现数字化管理;建立网上档案;在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轨运行的基础上,实现网上电子档案移交和纸质档案移交的运行模式;服务公众;加强领导和档案队伍建设;做好重要职务的公众人物、重大事件的个人参与、重大事例的个人档案收集工作。

    8月,晋城市建筑设计院姬雯发表了《浅析互联网+时代的档案管理》一文。文章中作者分析认为:互联网+时代档案管理具有挑战,大数据时代增强了档案管理的复杂性,“互联网+”时代对档案管理的科学性有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档案管理也有相应的机遇,互联网为档案管理的便捷性和科学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时代的档案管理改变了档案管理的格局。

    4 “互联网+”下的档案宣传

    2015年9月,江苏省档案局张姬雯在《中国档案》上发表文章《“互联网+”新媒体下的档案宣传》。文章介绍说:2015年“国际档案日”,江苏省档案局灵活运用“融媒体”,突出档案宣传“时、度、效”特点,主动抢占宣传舆论制高点,大策划、大活动、大传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形成多向度、多层次、交叉式的立体宣传模式,以此推动江苏省档案事业进一步开放、创新、平等、共享,促进全社会“人人都是档案员”良好局面的形成。具体做法:一是融入中心,紧扣主题。二是融入社会,惠及百姓。三是融合资源,跨界合作。

    5 “互联网+”下的档案馆

    2015年8月间,《四川日报》刊发了王晓春、郝勇的文章《拟用15年建成数字档案馆体系》。宣布四川省“档案管理正在步入‘互联网+时代”。[4]8月 13日召开的四川省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透露,四川省预计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安全管理为保障、远程利用为目标的数字档案馆(室)体系。会议强调:“伴随着电子文件的广泛运用,实体档案正在向虚拟档案转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档案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四川省企业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档案工作逐步向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转变。强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省档案局进一步加快了新形势下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各企业“把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实施”,把档案管理嵌入到企业人、财、物管理的方方面面,集中管理、科学整合档案资源,突破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实现对企业的“业务全渗透、结果全记载、过程全监管、数据大服务”。

    6 “互联网+”下的图书、档案融合

    2015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郭峰,在《科技传播》上发表了《“互联网+”时代图书、档案信息资源深度融合浅析》一文。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在2015年两会上“互联网+”已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之一的背景下,“作为传统信息保存和服务中心的图书馆和档案馆要进一步认识到互联网条件下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在国家‘互联网+指导思想下加快图书、档案深度融合步伐,尽早建成图书馆、档案馆统一、高效、便捷、低廉的图书档案信息服务平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与之有着相同观点的还有同样来自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李媛媛、李恒英。

    同年7月,同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张鉴远,在《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上发表了《“互联网+”时代加速图书、档案融合研究》一文。文章中作者指出:“融合”思想是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发展的成果之一,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向纵深发展。强调:“在‘互联网+时代图书、档案也需走融合生态发展之路,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全面融合,才能破除二者发展瓶颈,才能推动图书、档案事业长远、持续发展。”

    7 结语

    综上,2015年,档案工作者对“互联网+档案”的这些探讨与探索,一方面,展现了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不甘落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反映出各地档案工作者创造性的工作业绩和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股跟风逐浪的味道,不管相关与不相关,“互联网+”就是个筐,啥都往里面装。研究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实践也还是过去的成果,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提高。

    但这毕竟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正如作者王方刚所说:“互联网发展与运用,引发了社会各层面、各领域的深远变革,‘互联网+档案也不例外,诚然加速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节奏,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为档案事业提供无穷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极大挑战。用网络思维打开突破口,用互联网为档案事业注入新的‘兴奋剂,使档案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穷活力。这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其神圣而光荣的使命。”[5]

    参考文献:

    [1]徐荣梅.“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档案工作探索——以盐城市田家炳中学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5(5):77~79+90.

    [2]本报记者 郭年.江苏太仓:互联网+让档案工作提质升级[N].中国档案报,2015-06-01001.

    [3]撰稿 冯宗雷 孙蕾.“互联网+”奏响现代栖霞的档案乐章[N]. 南京日报,2015-06-09A12.

    [4]王晓春 记者 郝勇.拟用15年建成数字档案馆体系[N].四川日报,2015-08-14010.

    [5]王方刚.如何做好“互联网+档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9):45.

    作者单位:开封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来稿日期: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