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的突发性事件报道

    吕杏生

    【提要】在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新闻传播呈现出多渠道、多平台、多样化的新特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主流媒体须坚持“及时、准确、适度”的原则,遵循新闻规律,发挥引导功能。同时,要建立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常态应急机制,加强整体策划,做好内部统筹工作,以彰显内在品质,放大传播效应。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 原则 机制 效应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B

    今年6月23日下午2时30分左右,江苏省盐城市境内阜宁县、射阳县部分地区突遭特别重大龙卷风、冰雹袭击,大量民房、厂房、校舍倒塌,部分电力设施毁坏,道路交通、内河运输受阻,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中有98人死亡、846人受伤住院。灾情引发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工作组、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赴灾区指导工作,盐城市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Ⅰ级响应机制和抢险救灾预案。各路媒体也齐聚盐城,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报道灾情及救灾进程,以手机视频等为载体的自媒体也大显身手,活跃于微博、微信和各种新媒体平台。

    当下,我们正进入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多媒体时代,信息采集、传播渠道、视点解读以及播送方式等均呈现出多元的特质。在这种信息多元化背景下,对社会关注度高、新闻价值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报道,主流媒体如何积极应对,坚守新闻阵地,恪守新闻规律,发挥引导功能,彰显内在品质与实力,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6·23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报道为案例,阐述管见如下:

    一、把握事件性质,坚持“及时、准确、适度”的原则

    过去,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报还是不报、早报还是迟报、简报还是详报,常常令人纠结。当前,自媒体空前发达,信息传递无处不在,不报或瞒报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核心在于怎么报、何时报、报道到什么程度。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主流媒体需要做的首先是把握事件的性质(是群体性的,还是偶发性的?是天灾,还是人祸?),进而厘清报道思路,确定报道重点,而不是片面抢时效,争“第一发布”。“6·23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是江苏交广网第一时间予以发布的,但本次报道最具权威、最有特色的仍是中央电视台和盐城地方媒体。重大灾害发生后,他们及时大量报道了最重要的消息,又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实践充分证明:媒体站得高、靠得近,才能有效引导舆情。

    笔者以为,突发性事件报道须恪守“及时、准确、适度”三大原则。所谓“及时”,是指媒体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反应迅速,及时满足受众了解事实真相的愿望,不落在社会舆论的后面;但“及时”不可简单理解为“第一发布”,讲求时效固然重要,客观准确更有必要。“准确”是指报道真实全面,要沙里淘金、去伪存真,筛选凝练有价值的信息予以发布。当前,个别不良媒体将突发性事件当作博取眼球的“卖点”,大肆炒作渲染、说过头话,这是相当危险的。自媒体犯下如此错误也会引人垢病,主流媒体传播不实消息,其负面影响可想而知。“6·23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是由江苏交广网首先发布的,其“爱心车队”队员第一时间发来灾区信息,但交广网并没贸然发声,而是即时核实信息源,直到确认无误后才通过正在直播的《晓东有话说》予以发布。“适度”指的是报道内容的取舍及报道方式要恰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往往信息众多、鱼龙混杂,此时选择报道什么,体现着媒体的“自觉”程度,不能“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本次抢险救灾报道,作为地方媒体盐城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深入现场,全面、全程报道灾情及救援情况,但凡涉及人员伤亡的,只报数据,不出遇难人员镜头;对灾区道路拥堵、个别群众情绪急躁等情况,其对救灾工作影响不大,不作重点关注,仅仅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如果现象普遍,一般借助盐城广电的内参《民情报告》予以反映。这种报道中的“节制”,很好地突显了媒体尺度把握的专业性以及渠道传播的机动性、灵活性,与自媒体泥沙俱下的发布形成鲜明对比。

    二、强化应急机制建设,打好报道主动仗

    中央电视台在总结这次“6·23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报道时,曾有以下三点经验:一是弹性放大版面,适时打通播出窗口;二是突出民生视角,及时回应各界关切;三是引入当地居民手机视频,多角度立体报道。显然,央视打的是有准备之仗。有人或许惊奇,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有预案?灾难不可预知,但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应有规律可循,可以早做准备。

    1.要建立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常态应急机制,做好实战应对准备。如成立由主管领导牵头的“应急小组”,加强与政府突发性事件应急办公室的沟通与合作,开通24小时新闻值班电话等;对一些典型突发性事件,可分门别类,搞些模拟演练,以形成此类事件报道的制度性要领及程序。“6·23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发生的当天下午,盐城广播电视台按照《重、特大突发事件报道和相关信息发布应急处置流程管理规定》,立刻启动“应急小组”,当天就出动两台直播车赶到现场,应急预案迅速得到落实;同时,后方调整播出安排,设立《72小时直播特别节目》《来自抢险救灾一线的报道》两个专栏,滚动播出来自前方的报道;“智慧盐城”手机客户端平台也实时更新动态消息,迅速形成全媒体、全时段、多视野、多角度的报道态势。

    2.要加强对报道的整体策划,讲好正能量故事。传播学理论认为,公众对某些“议题”是否重视,一般受媒介强调程度的影响,媒介强调越充分,公众对该“议题”重视程度就越高。在没有“独家新闻”、只有“独家策划”的今天,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工作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能否让自己的报道始终切合受众的情绪节奏,不断满足群众最迫切的内在信息需求。谁抓住契机、强化资源整合、把“第一时间”获取的新闻做快、做准,把“第二时间”获取的新闻做深、做实,谁就成为竞争的主动者、强者。

    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首要的任务是抢在社会谣言出现之前通过现场连线、滚动消息、特写、专题等,告诉社会灾情的具体情况。灾情进入救援期后,媒体要成为党和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盐城广播电视台曾在救灾期间推出《习近平对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就抢险救灾和灾害防范工作作出批示》《杨晶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援工作》《灾难显真情 捐助献爱心》等内容,既赢得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又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策划效果显著。

    3.要坚持“党媒姓党”,注重传播效果。新闻报道要讲政治,没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搞不了新闻工作,可没有较强的业务水平也做不好新闻报道。媒体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多与当地党委、政府联系,争取宣传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帮忙不添乱”;媒体还要讲求规律,体现人文关怀,群众在灾后能不能吃上饭喝上干净水、有没有临时住的地方和穿的衣服、伤员能否得到及时救治、灾区发生没发生疫情等,这些民生特质的话题,不能成为新闻的盲点。至于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实流言和传闻,媒体必须及时予以澄清,不可让广大群众以为自己“离新闻最近,却离真相最远”。

    三、加强统筹工作,努力提升报道的综合水平

    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要成功,采访、编排、发布等诸环节的统筹工作也非常重要。

    第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一线记者的主力军作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要迅速调兵遣将,派遣业务素质高的记者赶赴事发现场。成熟的记者,既能在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布给受众,又能跟踪和把握事态的发展,及时调整采访的方案,挖掘出更大价值的新闻。没有优秀的前方记者,后方编辑制作人员再努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重视后期内容的编排与整合。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要善于细化内容,不宜一股脑儿“端”上桌面。如果能将整块新闻分成“事件经过”“相关背景”“各方评说”“新闻链接”等板块发布,显然比囫囵吞枣似的推出更受观众欢迎。前方记者传回重要信息,后方予以生动、直观的发布,需要一定的新闻整合能力。为满足受众多层面的信息需求,编辑人员要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等方式,及时通报事件的新发现、新变化、新进展。一般说来,广播连线适宜传递“最快的声音”,电视直播适宜目击“最近的现场”,新媒体适宜传输发布“最真的视频”,能否既发挥各自特色,又能巧妙运用多种媒体,整合新闻资源,融媒体宣传报道,形成舆论强势,也是后方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第三,融媒体推介放大传播效应。广播、电视、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等,目前都已经成为各大媒体新闻发布的平台,如何最大化地融合自身的媒体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地直击现场、发布灾情、报道动态、传递声音、汇聚正能量,开展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考验着媒体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本次“6·23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报道,盐城广播电视台可谓用全、用好、用足了上述平台。其“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务实作风,得到了受众的充分认可、政府的高度肯定、同行的广泛尊重,自身也开阔了视野,锻炼了队伍,收获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央视及时充分报道盐城龙卷风冰雹重大灾害》,中央电视台《工作动态》,2016年6月27日。

    2.《关注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江苏广播48小时在行动》,江苏新闻广播《我有话说》,2016年6月26日。

    (作者单位:盐城广播电视台总编室)

    (本文编辑:黄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