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大学生思想变化造成的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

    温潇华 庄乾坤 任 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生活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这其中,思潮复杂化、国内经济发展快速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成长环境网络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四个特点。在这些外力的作用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理想信息以及政治态度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本文针对这些方面,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心理干预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变化;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汇、相互冲撞和相互激荡,新生的、进步的思想会催生、涌动新思潮,消极的、腐朽的、落后的思想也会沉渣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也随之有所变化。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思潮复杂化

    相对稳定但又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当今的世界多元化文化和价值观并存,冲突与对话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同文明的冲突,几大宗教之间的纷争,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距都对我国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成功地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这就使得社会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多样化格局,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大学教育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高校的培养模式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能跟上大众化教育的要求,部分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手段等软硬件不能及时跟进,从而出现了培养质量的滑坡,以及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松懈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刚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社会、家长、学生对此认识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这就使得大学生不能对自己准确地定位。加之大学实行收费制、学分制,学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困难等使得问题更加突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这些变化都与学生密切相关,必然会引起学生思想的波动,带来大学生思想的变化。

    (三)成长环境的网络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走进我们的世界,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大学生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而事实上,当代大学生正是伴随网络长大的。网络环境一方面是一个没有边际的空间,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个空间上相互影响和渗透,青年大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时,由于其鉴别力不强、可塑性大等特点,很难有判断是非的鉴别能力和从善弃恶的选择能力,从而被不同的价值文化所迷惑和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特性容易使得学生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逃避现实,从而丧失目标、动摇信念、迷失方向。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这些思想变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一些方面成为了“网络花房中的花朵”。成为了特殊的心理危机高发群体,时有发生的校园自杀、伤害及精神疾病等心理危机事件引起了学校、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类型

    所谓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主观上认识的失衡,即当事人认为自己所经历的某一事件或境遇是其个人资源和原有的应付能力所无法解决的困难,引发的无助感和困扰冲突,当得不到及时缓解或帮助时,导致当事人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失调甚至冲动地自毁或伤及他人,其后果是令人心痛和震惊的。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危机包括:

    (一)由于人格缺陷、自我认知偏激引发的心理危机

    案例一:李某,女,20岁,某大学大二学生,从小性格倔强、固执、主观、自信心强、易发火。在学校期间,同学们发现她脾气坏、心胸狭隘、不好相处。考试不及格时辱骂老师,同学怠慢她时便翻脸骂人。有一次,室友不小心将她的衣服弄脏了,她坚信室友是故意的,大骂室友,并且不接受道歉,逼室友赔偿后仍不罢休,不让其他人跟那个室友讲话,周围人躲避她时,她大造谣言,恶意中伤别人。她不仅“众叛亲离”,而且苦恼不已。

    案例二:刘某,男,19岁,大一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脾气暴躁,爱与人争斗,经常与人打架,在家里经常对父母不满意时辱骂父母、摔东西,并冲动打人,屡教不改。长期以来,家人只有依着他。在大学里他仍品行不改,经常为点小事与别人大动干戈,出手伤人。起初学校辅导员找他谈心时发现他有悔改之意,对他比较有信心,希望他能改正。但长久后发现他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以上两则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与早期不良教养有关,一般在成年中期表现明显,在成年后期有所缓解。大学阶段是人真正走向独立时期,人格的发展受到很多冲突,所以表现最明显。这也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群体中最多发,最集中出现的问题。

    (二)由于恋爱情感受挫,难以自拔引发的心理危机

    案例一:王某是某高校的大二学生。开学两个月,宿舍里6个男生有4个谈恋爱了,经常跟女朋友出去约会。“还好,宿舍里还有一个人没有谈恋爱,可以和自己一起读书、吃饭”。王某心想,到了第三个月,那个同学也不跟他一起吃饭了,后来王某知道,那个哥们也在追求女生了。有一次,他在宿舍里睡觉,其他舍友不知道他在,就各自讲起了恋爱过程,说着说着,就说到了王某,舍友们都说他连恋爱都不会谈,一点用都没有。听了这些,王某开始追求女孩子,可是都被拒绝了,于是,王某变得很自卑,强迫自己去追求女孩,可总是被拒绝,这样恶性循环后,小王的成绩下降,更加不合群。

    案例二:武某为在校大学生,成绩很好,一直是班上前几名,但平时不爱说话。前日,武某与外校的女朋友分手了,情绪反常,喝了不少酒。当时就被同学发现并有一个朋友寸步不离守护他。第二日中午11时许,武某冲上女生寝室,去六楼找自己的“红颜知己”聊天,他趁守护的同学不备,关上门从6楼纵身跳下。据赶到现场的医生透露,当时武某呼吸微弱,瞳孔已经放大,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这两则案例中,失恋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往往是最严重的挫折之一。失恋者往往会陷入紧张消极的心理状态,内心感到痛苦和焦虑,忧伤和愤怒,彷徨和惆怅,甚至茶不思、饭不想,精神不振,健康每况愈下。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合适的调节和释放,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后果。

    (三)由于学业压力、竞争择业受挫

    引发的心理压力

    案例一,收到广州一公司面试通知,某高校毕业生陆某坐上南下列车。晚上,周围变得寂静起来,只剩下铁轮与车轨磨擦的声音,“轰隆,轰隆,轰隆隆……”陆某抱紧脑袋,想把这声音挤压出去,他怕,怕得哭了,哆嗦着反复念叨,“别打我,别过来……”工作没了,回家后,陆某还是恍恍忽忽。

    案例二:再过几个月就要毕业了,某大学的大四女大学生从宿舍楼9楼跳下身亡。认识她的人都说,死者面容姣好,性格开朗,旅游、唱歌、跳舞等活动都很积极地参加。但她的死亡方式让人震惊。有知情者证实,这名女生先在宿舍里割腕,随后从4楼宿舍来到宿舍9楼顶的天台,并从上面跳下。让这个花样年华的少女如此决绝的原因,是毕业论文压力大,公务员考试成绩不理想,使她选择了死亡。

    年少创业失败、感情受挫、学业不顺,是大学生相对集中的心理危机之一。他们处在学校与社会的交界线上,还没有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但各种压力已经纷至沓来。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开设心理健康课及专题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确保全体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环境适应、情绪调控、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学习方法、珍视生命、择业观念等开展教育,适时举办专题讲座,加强人文学科渗透: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通过自我意识与发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通过生涯辅导课程,帮助学生合理地面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地减少困扰,化解潜在的心理危机。此外应增加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以及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引导学生及早发现需要帮助的对象,提高自助、朋辈互助的意识。

    (二)通过心理普查识别评估危机征兆信息,早期干预,防止心理问题恶化

    学院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将测查结果写成分析报告,提交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提供参照依据。对测查中筛查出的高危对象以合适的方式反馈给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及辅导员并进行跟踪关注。咨询师通过与学生约谈,帮助其疏导缓解心理困扰及压力。此外还派专职咨询师深入各系走访了解,识别评估同伴、家长、教职工等提供的危机征兆信息。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重点学生实施跟踪关注,为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危机预防起到预警作用。

    (三)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提供多形式的咨询服务

    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个体、预防为主、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为学生提供多种方式的咨询服务:一是“坐诊”式,中心专兼职咨询师定时值班,接待来访学生;二是“预约”式,通过电话、网络、预约登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其指定教师的咨询服务:三是通过电话、信息网络平台为不愿面谈的学生提供咨询;四是“约谈”式,对心理测试等各方面反映出的高危对象,主动约谈、评估,必要时跟踪关注、辅导;五是“关怀”式,主动与特殊家庭(孤儿、单亲、重大变故等)、经济特困学生交心谈心,了解其心理现状和具体困难,提供心理关怀和心理支持,与学生资助中心协作,把解决具体困难与心理疏导、优化心灵品质教育结合起来;六是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推荐专业化咨询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七是“转介”式,对评估出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早期精神疾病症状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医院治疗,有效避免了心理疾病的恶性化。

    (四)以活动为载体,营造氛围,提升学生心灵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鉴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具有明显的共性,心理训练活动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心理素质拓展及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应经常性地围绕一些专题开展心理训练,例如:如何克服考试、人际交往紧张;大学生应确立怎样的恋爱观;贫困生如何诚信、自强;大学生活中如何帮他人分担痛苦传递关怀;如何应对求职面试等等,使大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针对贫困生开展“超越自我,魅力人生”的自信心训练;针对新生入学适应,开展“相逢、相识在今秋”,针对宿舍人际关系开展“同在屋檐下”,针对毕业生开展“充满自信奔职场,心怀感恩辞母校”等主题团体辅导活动、特色鲜明的主题班会、系会;在活动中通过分享、感悟、理解、支持,对提升学生心灵品质,树立自助与助人意识很有益处。

    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校刊、校报、广播、宣传橱窗、展板、宣传手册、资料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每月定期播放心理访谈剧、心理影片:精心筹划“我爱我”宣传月活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心灵绿洲”征文,心理漫画赏析、心理沙龙、排练校园心理剧等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高校应通过各科教学渗透、管理服务、班主任工作、大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生活及各种体育、娱乐活动等途径,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强化育人意识,真正形成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新态势,使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不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激励。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减少心理危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