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
周坤 王华倬 高鹏
摘? 要: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并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其基本经验主要有: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学校体育的地位,构建体育为基础的育人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聚焦学生体质健康,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立足中国本土现实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833.9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6-0006-04
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已走过100年的辉煌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对全面加强当前的学校体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领导开展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毛泽东于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图1)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德、智、体三育的辩证关系,以及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同年,恽代英在《学校体育之研究》一文中主张学校“改片段的、偏枯的、骤进的、枯燥的体育,为系统的、圆满的、渐进的和有兴趣的体育”[1];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于1922年发表《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认为“人体的健全,全在身体和精神保持平均调剂的发展”[2];革命教育家杨贤江早在1915年就明确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认为“必兼有三育,融会精彻,使能成为完人”[3],此后,其又多次在《学生杂志》上发表指导青少年奋发学习、增进身体健康的文章;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马列主义和体育,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中强调“三育并举”,并撰写《青年体育问题》进一步强调健全思想和健全身体应当并重。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对之后苏区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央苏区的学校体育工作主要围绕强健体魄进而满足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而展开。红军大学等学校主要针对学生开展“红色体育”,以培养学生的集团精神和强健学生的体魄。特别是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运动委员会成立,中央苏区的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有了直接的组织者,并随着《少队游戏》(图2)《少队体操》《各种赤色体育运动规则》等相关教材的出版,“红色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任务、课程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逐步体系化。
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体育与“救国救亡”时代主题紧密相联。1938年《边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小学教育尤宜着重战时知识技能的训练,课程以国语、政治常识、自然常识、算术、体育为主”[4]。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于1942年分别提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运动要经常”“体育运动军事化”等主张,为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此外,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等革命根据地的学校积极配合抗日,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投掷手榴弹、担架搬运、爬山等相关体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抗日斗争士气,对全面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军事操练、军事技能训练等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军队体育模式在学校中得到了推广。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创辦新型正规的教育以及培养大批有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和干部成为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5]。由此,解放区的学校教育由培训班转为正规的课程教育,课程内容由散乱逐步规范,教师由临时充任逐步转为专职专任,学校体育逐步规范化,为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开启了新局面,与此同时,学校体育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1949年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提倡国民体育”[6],为新中国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1951年8月6日政务院公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身不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7]。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推进了新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规范化。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7年6月19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根本上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性质和任务,再次强调了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61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第二部体育教学大纲,即《小学体育教材》《中学体育教材》,强调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并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材,体现了在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方面的本土化探索。1964年,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发布《关于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要求“上好每周两节课”“坚持做早操和课间操”“安排好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就此初步形成了我国学校体育的课内外互通互补模式。“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学校体育受到严重影响,“53%的小学、73%的初中、94%的高中减少或停止体育课”[8]。“文化大革命”后期,国务院教科组召开教材工作座谈会以后,学校体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例如:1973年出版了《北京市小学体育试用教材》《北京市中学体育试用教材》[9];1973年成立了“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1975年成立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纵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学校体育,其发展与社会主义探索历程同步,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并在探索中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了体育课与课余体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党中央开始拨乱反正,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个领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国家相关部委在扬州联合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提出“学校开展体育、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要从实际出发,认真上好体育课……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9]。1982年,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相关政策指引下,全国各地中小学体育工作得到了全面恢复并逐步规范化。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图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逐步深化: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10]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也对学校体育的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黨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对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针对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启了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篇章;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发布,凸显出党中央对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该文件提出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11];基于对2000—201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经验的总结,2011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学校体育(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12]。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3],这一论断是对学校体育价值的高度凝练,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4]。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体育课程内容建设方面,更加注重基于中国本土立场、扎根中国本土文化,进而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在体育教学实践层面,高度重视体育课、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的改革,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15];在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体育课程思政、体教融合、教练型体育师资”等新的改革举措,均已取得初步成效。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创新不仅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体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领导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经验
(一)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是党不断顺应时代要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立足社会发展和人民实际需要而提出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到新时代教育事业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性质。历史证明,学校体育工作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把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作为根本使命与前进动力,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突出学校体育地位,构建体育为基础的育人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体育为基。从毛泽东提出的“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再到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的确立,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体育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并将学校体育作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新时代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强调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将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体育因时制宜地与革命斗争需要紧密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起点与归宿,并把学校体育作为提升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已历经8次改革,并取得重要进展,从顶层设计到一线实施始终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度关切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断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四)聚焦学生体质健康,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旨归,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青少年文化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强调“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关切。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聚焦学生体质健康,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
(五)立足中国本土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
回望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学校”的体育实践到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经验,再到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体育始终基于中国本土实际、立足时代发展需要,善于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中不断汲取能量。新时代学校体育同样立足于中国国情,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既深谙中国本土文化的核心要义、根植中国本土文化,又以包容的姿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坚持扎根中国本土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统一,既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逻辑。
三、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学校体育的100年发展史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展开的奋斗史、探索史和建设史。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已经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下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证明: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学校体育的地位,构建体育为基础的育人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聚焦学生体质健康,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立足中国本土现实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時至今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学校体育深化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发展路向越发清晰,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从政策引导到政策实施,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学校体育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高度关切下,新时代学校体育必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J].青年进步,1917(04):41.
[2]乔克勤,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239.
[3]杨贤江.杨贤江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8.
[4]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1935—1948)[C].西安: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1986:7-8.
[5]苏北新华书店.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干部学习参考材料[C].[出版地不详]:苏北新华书店,1949:3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6-767.
[7]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N].新华日报,1951-08-08(1).
[8]许弘,李先雄.改革开放40年学校体育发展的回顾与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05):34.
[9]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学校体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90-106.
[10]学校体育工作条例[EB/OL].(1990-03-12)[2021-03-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511/t20151119_220041.html.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2007-05-07)[2021-04-1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663655.htm.
[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21-03-03]. 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13]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1-03-03].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1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1-03-03].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15]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1-03-03].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1/content_5545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