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经济活动对嘉陵江输沙量的影响

余思怡
摘 要:河流内输沙量的大小及变化规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大意义,输沙量的影响因子众多,人类活动在其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研究发现,嘉陵江流域人类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致使嘉陵江输沙量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影响范围与程度具地域性和时段性。本文将对流域输沙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揭示水土流失规律以及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效应,最后对嘉陵江流域水土保持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嘉陵江流域;输沙量;水土流失;人类活动;影响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8)9-0073-02
1嘉陵江流域概况
嘉陵江发源地位于起凤县,依次流经陕西、甘肃、四川3省,干流全长共1345km,流域面积约为16万km2,是长江上游的重点产沙区。山地丘陵是嘉陵江流域的主要地形地貌,水域及平原面积占比相对较小,流域上游降水较下游丰富,年平均降雨在900~1400mm之间,但年内分布不均。
嘉陵江上游与中下游的地形、地质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使得上下游的水土流失情况也具有不同表现。嘉陵江上游属山区河段输沙能力强,是全流域产沙的重点区域,地势陡峭,岩土质地松软,植被覆盖率较小,土壤侵蚀模数较大,水力侵蚀在区域内占主导地位,其余由坍塌、滑坡、泻溜等引起的重力侵蚀和泥石流混合侵蚀也较为活跃;中下游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降雨,主要侵蚀类型同为水力侵蚀。另外,土壤类型多为紫色土,具有水土流失快、风化也快的特性,故川中紫色土丘陵区是强侵蚀区。流域人口密度在嘉陵江中下游附近达到最大,土地垦殖指数为40%~60%,不合理开荒也是造成嘉陵江输沙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2输沙量与水土流失
输沙量的定义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横断面泥沙的重量。河流输沙量增大与流域水土流失有着密切联系,对比同一流域不同年份河流输沙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河流所在流域水土流失情况。
引起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包括流域气候、流域内降水、岩土地质构成等,人为因素则包括流域内城市化建设,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大规模破坏流域植被,人为改造地形等。
3嘉陵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及其对输沙量的影响
3.1人口增长及城市化建设使输沙量增多
战国时期,嘉陵江流域就开始有人类活动,到了后期农业变得发达起来。农耕方式进步使流域开始逐渐由天然森林生态系统向森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转变。直至1851年,原始植被覆盖面积由于耕地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减小,水土流失情况加剧。清朝末期及以后的时期,除了受到战争的破坏,还有解放四十多年来人口剧增导致的大量开垦、城市化建设、工业建设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内的环境遭到了进一步破坏。1950~1979年统计资料显示,嘉陵江流域面积和径流量仅仅只占到长江全上游15.5%和14.7%,但其来沙量却占到了30.5%,仅次于金沙江。资料显示,嘉陵江流域年平均产沙模数高达1005 t/(km2·a),而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平均产沙模数仅为511 t/(km2·a),由此可见嘉陵江流域的平均产沙模数将近长江整个上游流域的2倍。八十年代初,由于林业政策指导性失误,林区滥砍滥收,流域的林木覆盖率比解放初期减少40%以上。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嘉陵江流域城市面积迅速扩展、小城镇崛起,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达到了9.2万km2,占到了整个流域面积的58%,年土壤流失量达4亿吨。随着城市建设进度的加快,加之一些施工单位不太注重水土保持,项目设计规划也没有与水土保持的相关方案,施工过程中缺乏水土保持意识,甚至将废弃沙土直接倒在河岸边或者河沟内,致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化。 另外,随着嘉陵江流域人口增长后,大量荒地被开垦,毁林毁草也造成了河道内输沙量的增长。
3.2水利工程对水沙的拦截
嘉陵江流域水沙大致有三种去向,一是被堰、池塘、稻田、水沟等拦截,二是被江上各个水库拦截,三是由随水流流向下游。1980年嘉陵江流域开始兴建水利工程,至1990年嘉陵江全流域共有水库4542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水库50座,水库总库容近54万4m3,此外还有大小堰塘三十多万座,这些水库和堰塘每年平均可拦沙480万m3。水库的修建使得水面坡度和水流流速沿程减小,大量泥沙便会在水库中沉淀,产生淤积,从而减小到下游的输沙量,进一步缓解三峡库区的压力。
3.3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1988年,为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减少上游对下游的输沙量,确保三峡水库安全运行,由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开始实施,1989~1996年间,嘉陵江流域共治理了50个县,治理面积为21361平方公里,治理程度为25.79%。嘉陵江流域耕地类型多为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会造成土壤侵蚀量成倍增加的坡耕地,故工程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以坡面径流调控为主线,坚持治理与开发并进,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种植果林、蔬菜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土保持产业。通过种植水土保持林草,合理封禁管理,改善侵蚀情况较重的荒山荒坡,加快植被恢复,进而改善流域植被环境。
截至1996年,嘉陵江流域完成坡地改梯田13万hm2,种植树木、经济果蔬、草地共86万hm2,封禁管理58万hm2,保土耕作面积达52万 hm2,在小型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方面,修塘7万座,谷坊近4千座,蓄水池近10万座,排灌渠2.3万 km,沉沙池150多万座。长治工程中,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重点产沙区向下游的输沙量大幅减少。到2010年,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已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水土流失面积从治理前的58%下降到39%。
4总结
对嘉陵江输沙量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从古代开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及城市化建设规模扩大,流域输沙量表现为逐渐增多的情况;二是到80年代开始长江上游水库的兴建,使得输沙量增多的趋势有所控制;三是长治工程实施后,人们有意识地进行水土保持,从而减少了嘉陵江输沙量。在降雨量径流量无明显减少的趋势下,到2010年,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由治理前的58%下降到39%。以上内容充分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流域内干支流输沙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且随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影响形式。
嘉陵江流域地形复杂,地势陡峭,雨量充沛,本身具有区域特有的自然水土流失因素,加之部分流域城市早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开发建设的项目施工方案不合理、环保且开发时间规划未对流域生态承受能力进行周全考虑等,又人为地增加了流域水土流失量。尽管至长治工程开展以来,流域输沙量有了明显减少的趋势,但水土流失形势仍然严峻。目前国家对于水土保持项目资金投入与实际的治理成本存在着较大差距,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又多为贫困地区,凭借地方财力根本不够,且资金落实慢,导致水土保持工程进度缓慢。故国家及政府部门需继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投资力度,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嘉陵江沿岸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水土保持的宣传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勤.广元市利州区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措施[J].四川水利,2016,37(4):29-30.
[2]许炯心.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 26(4):432-437.
[3]毛红梅,刘少华.嘉陵江流域人类活动对干支流水沙量影响[J].水文水资源, 2000(3):37-40.
[4]廖纯艳,韩凤翔,冯明汉.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成效与经验[J].人民长江,2010, 41(13):16-20.
[5]许炯心.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 26(4):432-437.
[6]許炯心.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 26(4):43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