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对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贡献

    [摘要]罗荣桓最早落实“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参与制定“古田会议决议”,并在基层部队中坚决贯彻古田会议精神,为推动军队政治工作地位的初步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以山东抗日根据地做活全局的主要运筹者,以部队规模和战斗力而著称的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主要打造者,为实现军队政治工作发挥巨大效能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建立完善了总政治部正规有序工作机制,积极筹办了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主持制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为促进军队政治工作正规化、现代化、制度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罗荣桓;政治工作;军队政治建设

    [作者简介]于斌(1986-),男,汉族,湖南常宁人,中共衡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 E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8-0008-03

    罗荣桓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他是开国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位终生从事政治工作的革命元勋,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七个连队党代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第一任总政治部主任。1963年12月22日,在罗荣桓逝世公祭大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致悼词:“他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建设,树立了不朽的功勋”。①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开始,到1963年因积劳成疾而不幸逝世,罗荣桓在他长达36年的革命生涯中,为军队的政治建设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一、为推动军队政治工作地位的初步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荣桓以一名基层党代表的模范行动从最早落实“支部建在连上”建军原则,到全程参与“古田会议决议”的起草、讨论和修改,再到坚决贯彻“古田会议”精神,为土地革命时期军队政治工作地位的初步确立作出重要贡献。

    (一)“支部建在连上”建军原则的最早执行者。1927年9月,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的枫树坪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改编所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建军原则是党和军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当时红军队伍结构的组成复杂,其中既有工人阶级,也有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一度充斥于部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政治工作在军队中的重要地位还相对比较薄弱。而“支部建在连上”是确立党的政治领导,保证军队无产阶级性质的组织根基。然而,当时对这个重大建军原则正确理解和认真执行的党员干部并不多。罗荣桓却在“三湾改编”后不到一个月,在连队发展了我军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士兵党员,并且在班排设立党小组,从而使“支部建在连上”得以真正落到实处。党支部成为党在基层连队的化身,成为基层连队的领导核心和前沿堡垒,使得官兵有了“主心骨”,部队凝聚力得到极大增强。毛泽东高度地评价:“因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事实证明,哪一个连的党代表较好,哪一个连就较健全,而连长在政治上却不易有这样的作用。”②

    (二)“古田会议决议”的重要制定者和坚决贯彻者。“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使得党和军队的政治工作在古田奠基,新型人民军队在古田定型。③罗荣桓全程参与了毛泽东为起草“古田会议决议”而召开的多次座谈会。在座谈会上,罗荣桓还专门讲了军官打骂士兵的严重问题。毛泽东高度重视,将“废止肉刑问题”作为古田会议决议的八个主要内容之一进行突出和强调。当“古田会议决议”草案制定出来后,罗荣桓又参加了逐条的讨论和修改。会议召开期间,罗荣桓尽管是一名基层党代表,但因为“政治观念正确,工作积极、有斗争历史”而当选为红四军前委委员。毛泽东对罗荣桓所表现的政治才干大加赞赏:“这个同志是個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④古田会议结束后,罗荣桓被调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担任政委。这个纵队原来是国民党起义部队编成的,旧军队习气比较浓厚。加上原纵队党代表工作不力,使得部队存在很多问题。罗荣桓一到职,从贯彻“古田会议决议”精神入手,使得第二纵队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得到了红四军前委的高度肯定。1930年6月,红四军代表熊寿祺到上海出席全国红军会议时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特意指出:“二纵队过去没有很好的上级干部,军事政治都无中心,因此战斗力差于一、三纵队。最近上级干部已另换人,二纵队又复兴起来了。”⑤二、为实现军队政治工作发挥巨大效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时期,曾有人对政治工作存在极大的误解,甚至嘲讽军队政工干部是“卖狗皮膏药的”。罗荣桓以卓越的政治工作为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壮大和人民军队强大战斗力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得军队政治工作效能得到了有力彰显。

    (一)以山东抗日根据地做活全局的主要运筹者。毛泽东赞道:“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罗荣桓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做好了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事业。”⑥罗荣桓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呢?

    首先,罗荣桓以长远的政治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下活了山东的“棋”。山东,背靠中原,面临渤海、黄海,南接江淮,北连华北,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向北,它是进军东北的出发点;向南,它又是支持华中的可靠后方。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⑦。罗荣桓准确理解了党中央的宏图大略,深刻认识到把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成为我党战略基地的重大政治意义。因此,他在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期间,排除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发展壮大山东抗日根据地。毛泽东高兴地指出:“罗荣桓到山东的第一天,就想的是把山东全部拿过来,就想到为把全国拿下来尽义务”⑧。抗战初期,山东的革命形势十分复杂,日伪军、国民党部队、土匪武装、地主武装等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盘根错节。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在山东一度处于被动的局面。罗荣桓肩负山东一元化领导重任后,将军事和政治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对敌斗争“六字方针”和“翻边战术”使得山东的抗战事业逐步由弱到强、由被动到主动。“到抗战胜利之时,山东抗日根据地面积达到了12.5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2400万,成立了党领导下的唯一的省政府,辖5个行政公署、22个专员公署、127个县政府、850多个区政府,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最大根据地之一。”⑨

    其次,罗荣桓以山东的“棋”活,推动了全国的“棋”活。毛泽东赞道:“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⑩抗战结束后,党中央从各解放区和根据地抽调到东北的部队约有11万人,其中,来自山东的就达到了6.7万,占60%以上。罗荣桓还从山东军区往东北调派了3万多干部。这些来自山东的部队成为党解放东北的基本力量,后编入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斗序列;其他留在山东的部队分别充实到第一、二、三野战军中。例如,渤海军区的八路军一部,后来编入一野;115师进驻山东时留在鲁西的部队,后来编入二野;其余20多万人的部队编入三野;对此,毛泽东感叹地说:“四野的主力,三野的一半,二野的一部分,一野还动员了几万兵,都是从山东动员的。”?

    罗荣桓把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成为党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正是因为这一强大而巩固的战略基地,直接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共谈判中的政治地位,并且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部队规模和战斗力而著称的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主要打造者。在解放战场上有这么一支部队发起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从中国的最北端打到了最南端,直至解放了海南岛,这就是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这支部队经历了由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再到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发展历程。罗荣桓所领导这支部队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取得了辉煌战果。到1949年3月止,第四野战军下辖14个纵队,4个兵团,主力部队人数达到87万余人,在解放军四大主力中规模最大。说到四野,自然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林彪。林彪在作战上算度很精准,但是关于其他的事,基本不管。实际上,军队要形成强大战斗力,光靠战场上的作战指挥是远远不够的。四野的发展壮大,与罗荣桓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息息相关。

    一是罗荣桓广泛发动群众入伍参军,迅速壮大了部队规模。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曾给党中央打报告说兵源不足,毛泽东自信满满地回应:“罗荣桓肯定有办法”。果不其然,罗荣桓迅速组织了164个二线兵团,在仅有27万劳动力的松江省,动员了8万青年参军。?毛泽东之所以相信罗荣桓,是因为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发现了罗荣桓的政治才干。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罗荣桓曾担任扩红总突击队队长,在他的领导下,短时间内就扩红了8000多人,还荣获银质奖章一枚。毛泽东赞道:“我们革命要想成功,没有人是做不到的,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招兵买马,在这点上,罗荣桓同志做的比较好,也比较成功。……革命虽然不是请客吃饭,可也不能强买强卖,在这方面,罗荣桓同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二是罗荣桓通过开展团结互助运动和“诉苦运动”,极大增强了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解放战争初期,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大多来自各方面和各个地区,担负任务时有变化,隶属关系时常变更,驻军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各有差别,特别是武器装备的补充和其他后勤的供应存在不少问题。再有,就是如何克服本位主义、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现象。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部队难有凝聚力,战斗力也无法得到保证。罗荣桓对此高度重视。他对原山东部队的领导干部强调:“现在东北的部队是从各个地区抽调过来的,一定要注意团结好各方面来的部队。山东来的部队多,是个大山头,要特别警惕,防止山头主义。往后,汇报工作、请示问题,不要老是找到我这里,要多找东北局和总部其他领导同志。”?他主持制定了《关于目前部队政治工作的指示》在部队广泛开展团结互助运动。罗荣桓还率先在东北野战军推广“诉苦运动”。何为“诉苦运动”?简而言之,是通过“倒苦水”“挖苦根”使战士们明白“为谁而打仗”的基本问题。罗荣桓强调:“诉苦运动是部队政治教育的方向”?,将诉苦运动在部队中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这一经验很快被中央军委、毛泽东批转全军,成为部队开展政治工作的典范,并且极大提高了战士们的政治觉悟。当时解放军中,有不少是来自国民党部队的起义投诚士兵。他们通过“诉苦运动”后,思想上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有的甚至服装还来不及更换,就要求立马投入战斗,杀敌立功。三、为促进军队政治工作正规化、现代化、制度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初期,军队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罗荣桓不顾身体的病痛,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勇挑重担的非凡气度为促进军队政治工作的正规化、现代化、制度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建立完善总政治部正规有序工作机制的卓越领导者。1950年4月,罗荣桓担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首任总政治部主任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这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解放,军队从干部配备、组织编制等都开始走向统一,需要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领导制度以及机关日常办公制度。罗荣桓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和确定总政治部和全军各级政治机关的组织机构设置,初步完善有关领导及工作制度,使得总政治部在短时间内高效运转,并且有力组织了抗美援朝的政治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军首次授衔工作,有效推动了部队迅速掀起“向文化进军”的热潮。

    (二)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的积极筹办者。1951年12月3日,罗荣桓就关于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向党中央呈请了一份报告。他希望以政治學院的培训教育推进政治工作的正规化、现代化发展。毛泽东很快签署同意,朱德等领导同志都表示赞同。罗荣桓积极着手创办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并亲自担任学院的首任院长。从学院选址到校园建设,从办学方针的确定到教学课程的设置,他都亲自过问。1955年2月19日,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第一期开课,罗荣桓亲自到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从1955年开课到1985年合并到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为军队培养了大量的中、高级政工干部。

    (三)新中国第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的主持制定者。新中国成立后,在军队建设过程中,一度出现了照搬苏联军队模式,存在削弱政治工作的问题。罗荣桓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要学,是学他们(苏联军队)的技术,在政治工作上,那就要慎重了。他们是一长制,那就不能学了。否则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就会搞坏。这一点,我们跟苏军顾问是对立的。肯定不能学它,学了就会使我们人民军队变质。”?在罗荣桓主持下,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出台并实施,条例总结了党和军队几十年来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法规。《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进一步强化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保障。

    从1927年到1963年是罗荣桓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也是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风云激荡的岁月。罗荣桓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军队政治工作的杰出典范,也无愧于“政工巨匠”的光荣称号。[注释]

    ①《罗荣桓传》编写组.罗荣桓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380.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

    ③杨成熙.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坚强保证[N].解放军报,2014-11-17(01).

    ④《罗荣桓传》编写组.罗荣桓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48.

    ⑤《罗荣桓传》编写组.罗荣桓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51.

    ⑥《罗荣桓传》编写组.罗荣桓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894.

    ⑦毛泽东军事文选[M].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93.

    ⑧黄瑶.罗荣桓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94.

    ⑨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耿耿忠心昭日月齐鲁抗战铸辉煌——纪念罗荣桓同志诞辰110周年[C].罗荣桓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文集:19.

    ⑩黄瑶.罗荣桓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94.

    ?任振杰.被称为“政工巨匠”的共和国元帅罗荣桓[J].党史博览(纪实),2013(06):17.

    ?罗东进,肖莹,黄滢.从“秀才造反”到“党内圣人”——忆父亲罗荣桓[J].文史博览,2011(05):23.

    ?李金明.罗荣桓:与毛泽东“红军队里每相违”[J].湘潮,2018(5):7.

    ?《罗荣桓传》编写组.罗荣桓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247.

    ?《罗荣桓传》编写组.罗荣桓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262.

    ?欧阳青.共和国首任政治部主任战传[M].北京:长城出版社.201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