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志愿者服务
赵田
摘要: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会在高校志愿者服务中得以体现,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现阶段,高校志愿者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缺乏基本的时效性,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途径,以此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是指提供服务以改善社会,主动奉献自己时间和精力的人,并且在过程中不获得任何费用。学校志愿活动出现时间较早,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明确指出志愿者活动,各省的青年学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泛参与,从具有一定规模和有意识的公益活动组织,到分散的、零星的自发的慈善事业。志愿活动不仅满足了新时代青少年实现自我的需求,而且实现了对社会的有效回馈,为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绝对有效的途径,使得社会正能量得以弘扬。
下文主要论述现阶段高校志愿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一、高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实效性
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动形式单一,献血、去老人院或儿童福利院清洁卫生以及义务劳动等传统的志愿者活动占据志愿者服务板块的主要部分。活动内容相对枯燥,在实际开展中往往不够理想。未能及时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兴趣、特长和特点规划活动,难以调动大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另外,高校志愿者服务还存在社会服务意识培养不足,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因此,当前高校志愿者活动并不能在理想状态下进行,无法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许多高校未能在现阶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长期安全的保障机制。这主要受到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有关部门对一些服务存在限制,在活动前不能很好地协调,因而无法对一般的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施保证。经过对部分高校的调研,发现其志愿服务机构未能设置基础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更没有志愿者保障制度和措施。
因基础设施和基础保障不能满足志愿活动,致使志愿活动的进行陷入僵局,校方希望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以满足社会实践经验的累积,而学生却因为这些基础因素不愿或缺少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定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激励和保障机制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三)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学业繁忙,考试成绩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已经走进社会,一些私事也纠缠其中。甚至于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远低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学生初人大学,对志愿服务是向往和好奇的,在注册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参与者数量多,积极性也会很高。但在成长和学习任务双重压力下,学生志愿者随着年纪的升高,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热情开始逐渐消退,其积极性也远不如前,甚至会有一些志愿者临时退出志愿服务团队。
在实际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表现出没有兴趣参与志愿活动,认为只是没有凝聚力的志愿者组织,许多活动都不是自己所希望参加的,活动过程中无法沟通、规范,以及获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没有约束机制的志愿活动中,随时可以退出,完全凭借志愿者自己的意愿。一些志愿者反馈说:“我在学校的时候不太明白,懵懵懂懂地参与了志愿者活动,到后来才发现我对这些活动没有任何兴趣,于是整个过程都是懈怠的,什么都没得到,所以最后选择辞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期望值很高,在实际参与后才发现,自己所想象的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在志愿者组织内部监督机制不够成熟,学生具有过分的自由,没有约束即认为没有责任,参与了志愿活动却不认为自己有任何需要负的责任。
二、完善高校志愿者服务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准入机制
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志愿者的基本认识,简单地将志愿者组织视为自愿劳动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视为“学习雷锋活动”等。因此学校要注意对志愿活动的宣传,内容包括什么是志愿者,如何成为一名志愿者。
除此之外,志愿者的动机必须是来源于对道德的追求,道德是所有活动的精神支柱,是志愿服务中志愿者的基础动力。然而与其冲突的是,大学生目前处于技能和知识的学习阶段,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被发现,渴望得到锻炼,并从中学习到自己需求的知识;另一方面,志愿者组织在现实中没有明确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想要完成志愿活动,只能依靠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短时间内还可以,时间稍久其弊端就显露无疑,不能为志愿者提供充足的参与动力。
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志愿者激励机制刻不容缓,这有助于保证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初入社会最直观表现出的是经济利益,便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志愿服务是否有偿,我可以得到什么这样的想法,这同样会对志愿者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困扰和阻力。因此,校方同时还需要及时端正学生的思想,加强学生对志愿者本质的了解,不断提高志愿者本身的综合素质,确保志愿活动的高效进行。大学生是志愿者服务的骨干力量,志愿者的质量需要通过选拔制度加以提升,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志愿者录取制度。从志愿者管理过程的角度介绍激励、培训、考核等系统,并制定相应的规范,使志愿者在满足相关条件的前提下成为志愿者。在成为志愿者后,能够完全了解志愿活动的相关规定程序和主要义务。另外,要注意参与互动的志愿者的素质,如能力、诚信和服务意识等。高校可以对报名的学生指定具体任务,通过量化运算选出最优秀的、符合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并根据志愿的贡献,有选择地让优秀学生获得优先参加志愿活动的机会。
(二)选择丰富多样的大学生志愿者的项目
高校在选择志愿服务活动时,不仅要考虑校内专业优势和特殊人才,还要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特长的服务项目,以解决学生缺少参与志愿活动兴趣这一问题。因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多种因素制约,以往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专業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范围不广,参与人数较少,活动几乎都处于强拼硬凑的状态。
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可以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和大学资源,志愿活动中渗透社会这个强大集体的力量,加强与学校内外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协调和联系,促进志愿活动的高效进行,为更多的高校志愿者创造各种服务项目,使他们能够在更专业的项目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志愿者组织机构,为更科学地管理志愿者服务,要设置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以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常态化激励机制。志愿者的激励应采取以精神激励的方式作为主要的方式,物质奖励作为辅助的方式。从而更好地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志愿者的影响力。
只有建立一个符合多层次需求的志愿者激励机制,才能实现有效的激励。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拓展性的志愿模式,将学生的就业与志愿活动联系到一起,从而刺激学生加入到志愿活动的热情。
(四)建立志愿者培训制度及科学的评价标准
志愿活动要尽量发挥学院的专业素质,着重体现学生的民主意识、服务能力,发挥志愿者的主体作用。高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志愿者培训,以保证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将岗前培训和志愿者基本素质培训相结合,既要保证志愿者熟悉整个活动的流程,对自己需要做什么有清醒的认识,培训可以保证大学生的志愿者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提升。
此外,还应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优秀志愿者进行奖励。采取多种方式评价大学生志愿服务绩效,以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评价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个人独属的评价机制和组织共同的评估机制。评价内容应当保证丰富、全面,涵盖志愿服务的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志愿者的整体水平,形成正真科学的评价,以优化志愿者团队,为志愿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结语
高校志愿者服务是面向社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为社会奉献,社会向学生展示它的信息,以丰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目前志愿活动的进行还面临着很多的阻力,就校方而言,资源的提供,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志愿者活动内容的选择都需要进一步改善。活动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具有发展性,满足志愿活动对资源的需求,在志愿活动前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学生方面,首先要做的是端正对志愿者活动的心态,志愿者活动是不涉及利益的,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这是对社会的回报,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认识到的重要课题。
(作者單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