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文化背景下的中学生基础文明行为失范的思考

    由秀文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礼仪失范的现象日益突出,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问题、剖析其产生的根源,提出建设性的措施,以期对和谐校园建设和提高中学生文明行为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明礼仪;失范

    一、校园文明礼仪现状

    对中学生在校园的部分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以匿名作答的方式在中学生中展开,共收到313份有效答卷。调查结果如下:

    对于在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发生的大声喧哗、打电话、吃东西等不文明现象,大部分同学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但这里面有一个主动和被动解决此现象的区分,56%左右的同学表示能主动从我做起,来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而有36%的同学则认为这种行为应由学校主管部门来出面制止,只有3%左右的同学对此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

    大部分同学能较好地遵守上课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课堂上不说悄悄话,有20%左右的同学不会注意课堂纪律,对于在课堂上睡觉、听MP3、吃零食的行为,有43%左右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很讨厌的只占45%左右。有高达32%左右的同学曾有抄袭作业及在考试中作过弊的行为。对于课桌文化现象,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很讨厌这些东西,只有20%左右的同学表示欣赏。

    对于在路上、车上时手上有垃圾怎么处理的问题,86%左右的同学会主动找到垃圾桶再扔进去,有10个左右的同学做出“随手扔掉或者找个没人的地方扔了”的回答。

    对于发生在校园公共场所里的不注意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的现象,30%的同学承认会偶尔做,虽然这部分同学偶尔会做,但还是觉得不应该,大部分对此现象表示反感且认为应该制止。

    对于不科学上网,沉溺于网络和游戏的行为,大部分同学表示不应该,14%左右的同学表示“无所谓”,21%左右的同学偶尔会上通宵。

    在文明用餐上,近90%的同学都能自觉排队买饭、自觉收拾用餐后的餐具。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来看,所调查学生的文明状况总体来说是令人满意的,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图书馆、教室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打电话、吃东西、行为不雅、随意践踏草坪;上课迟到、课堂说话;考试作弊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说明学生的文明素养还不高,所以加强基础文明教育仍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学生文明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中学生礼仪失范的现象日益突出,认真剖析其产生的根源,我们以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偏失

    当代中学生其父辈母辈,不少人都有过一段蹉跎岁月,由此他们把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理性和正确的导向,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使孩子逐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从而使其在思想品格上过早地出现某种缺陷,形成一种对礼仪的抵制性;在教育内容上,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盲目性,急功近利。家长们主要想的是如何使孩子进重点小学、升重点中学、考入重点大学,放松乃至放弃了孩子家庭教育中礼仪这个重要内容。

    2、学校教育的欠缺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尚未得到彻底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的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升学率。学生们课余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与他人、社会缺乏『必要的、充分的认识、交往和接触,所以礼仪修养的不足难以在现实中及时得到检验和引导。当他们步入开放的中学生活阶段后,英缺乏礼仪教养而留下的隐患,在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下,就可能转化成为现实的失礼行为。

    3、社会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多元素相互竞争的背景下,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色色“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和迷茫,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的、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无不对正处于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期的中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中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普遍缺乏认同和整合,常表现出反社会规范行为,如违纪行为的泛化,酗酒打架屡见不鲜,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等等,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中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导致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同时,也存在着中学生的一些礼仪行为在一些缺乏礼仪规范的社交中暂时吃亏,或被认为犯傻而不被理解。如一些中学生抱怨在公车上主动让座,常被另眼相看,因此,即使让座,也要看人,要么就不让。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影响中学生礼仪修养的积极性。

    4、自身修养的不足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形象的时代,当代中学生对自身形象非常关注,他们注重强化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追求时髦得体的着装,但却没有认识到用符合礼仪要求的方式表达自己行为和修养的重要性,因而放松了对礼仪的学习和提高。有的中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或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甚至较高的认识,但缺乏坚强意志力的支撑,时常出现失礼的言行。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以为身着奇装异服就是追求“酷”,平时故意讲脏话,觉得才够“爽”,把讲文明礼貌看成是“小儿科行为”,为朋友两肋插刀才是“大侠”风范等等。这也是中学生礼仪失范的又一重要原因。

    柳斌同志说:“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整个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的影响是否科学有效,是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三、中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的对策

    和谐校园的建构离不开和谐校园文化的支撑。校园文化是凝聚历史、凝聚师生、凝聚学校、凝聚社会的法宝。这样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一种讲诚信、讲文明的作风来起纽带作用。这样的校园文化更应该树立师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明、节约等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规范。

    第一、要加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育人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三方的“合力教育”效应。

    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要充分认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三位一体”作用,正确处理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优化整合三方面的教育资源,加强育人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三方的“合力教育”效应。

    第二、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

    先进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

    校园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美国优质学校标准的制定者巴特·提尔间对此高度评价,他说,在评价一所学校的众多标准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和领导力。我每到一所学校,希望这所学校最先有所改变的不是教育教学工作,而是学校的文化。”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研设备水平等。要通过打造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第三、实行“内在”强化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人文知识教育。

    孔子曾说过“礼,不学无以立”。从高尚的人格、情操到高雅的气质、恰当的举止、高尚的风度,对于中学生来讲都是十分必要的。要具备这些方面的优点必须要有人文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人文知识在使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修养出人文精神,从而造就内心灵魂,主导着人的一生,文明礼仪规范的传授和讲解可以使学生明白养成良好文明行为的,必要性,从而使学生有目的、主动去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办人文讲座、读经典人文书籍等途径来实现。

    第四、实行“外在”强制课,主要是指加强文明行为监督和实践。

    增加人文知识,有助于修养人文精神,但入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来自《老子》说的“为道”。“为道”就是用自己的生命生活、用自己的言行,把自己选择的“道”体现出来。《说文解宇》说:“道,所行道也。”针对校园中中学生基础文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加强人文修养这个“软肋”外,还必须靠强制监督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可以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张贴醒目的文明公约;还可以建立校园文明行为督导小组,时刻监督和引导同学的日常行为,还可以引导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社会对自己行为的评判,多途径培养同学们良好行为的自觉性,形成人人讲文明、处处讲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