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国历史、地理状况浅谈我国海洋政策方向
关键词 地缘环境 海洋经济 海洋安全
作者简介:江铭钊,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外交、南海问题、亚太安全。
中图分类号:D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055一、从我国经济、地理环境看 “走向海洋”的必然
中国是一个极其罕见的“海陆复合型大国”,之所以称之为“罕见”,是因为中国不仅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还拥有绵延1.8万公里、地处温带和热带之间且常年不冻的海岸线,天然良港和优质航道众多。优越的自然条件本身就成为中国走向海洋的前提。其次,在中国大陆面向的广阔西太平洋的洋面上,分布着一系列群岛和岛链。这些群岛、岛链对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台风、海啸、风暴潮等严重自然灾害起到了迟滞作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强度。星罗棋布的岛链不仅阻挡了自然灾害,而且在历史上也延缓了西方殖民者对东亚大陆的进犯和殖民步伐。因此,对于近海岛礁岛链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理应成为推动中国走向海洋的动力之一。再次,在中国曲折蔓延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量天然良港和便与建设人工港的海湾,为开发对外航运以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从经济层面分析,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与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关系。由于海洋航运运量大、单位成本低的优势,我国大部分进出口商品都是由海运承担。发达的海洋运输、海外贸易和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已经形成良性循环互动。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83415亿元,同比增速为6.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 利用我国沿海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成为中国走向海洋的又一大动力。
从陆地环境上看,在中国国土的西南部分,存在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绵亘的高原或茂密的原始森林,在构成我国与邻国之间“自然疆界”的同时,复杂恶劣的气候地形也对来自该方向的陆地威胁构成阻挡。而我国西北地区,广阔的荒漠戈壁也为内地提供了安全屏障。而我国北方地区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从历史上看,确实是陸地威胁的主要来源。平坦的地形、宽阔的高原或平原,为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和现代化的机械大兵团长驱直入提供了便利。然而,目前中国面临的陆上地缘环境却是处于历史上少有的平稳期,强大的国力和与陆地邻国之间良好的伙伴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国陆地地缘环境的安全保障。 反观海洋方向,自近代开始,中国所面临的几次大的民族危机,绝大部分都是由列强自海上发动。随着航海及军事技术的进步,自15世纪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触角抵达第一岛链以来,原本充当中国海上屏障的西太平洋近海岛链时至今日已经成为某些国家阻遏中国发展崛起的“捆龙索”。陆上周边环境的缓和及海洋地缘环境的恶化,促使我国必须加快走向海洋的步伐,制定正确的海洋政策。二、对中国古代海权发展史的思考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沿海地区就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萌芽。而在中国史书中,对舟船战舰在军事领域运用的记录,始见于周武王姬发伐纣时利用舟船运输部队渡河的记载。春秋时期,已有诸侯国在海上交战的文字记录。有了海上军事冲突,“海防”就应运而生。可以说,中国具有相当悠久的海洋开发和海上军事活动历史。然而,无论是唐之白江口大捷、宋代繁荣的海外贸易、明之郑和七下西洋及那句著名的“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都是属于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海防、海洋利用领域为数不多的闪光点,更多时候,中国的海岸线都属于门户大开的状态。而繁荣的海外贸易也在明、清之际由于封建王朝的“海禁”政策逐步萎缩凋零,未能如西方国家那般由海外贸易起步,进一步引发大规模的海洋经济萌芽。
陈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中有个桥段一直让人印象深刻:在收复台湾前夕,康熙帝准备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用于平台作战。在与众大臣的一次会面中,康熙面对着大臣呈上来的荷兰人新式战舰模型赞不绝口。但是当他得知建造一艘该战舰至少需要18万两白银时,不禁连连惊叹其高昂的造价。虽说影视作品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是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剧中康熙帝的感叹,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长期以来海权不张的一大原因——投入产出比低下,从海洋产业中统治者获得的收益无法支撑对开发海洋和维护海洋权益的投入。传统的小农经济体制及“重农抑商”思想使得长期以来,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陆地上的田税地租,对于海洋带来的收益,也仅限于所谓的“以海为田”视角下带来的鱼盐之利。并且,由于古代航海技术有限,无法做到如今日这般大规模探索开发海洋,如果在海洋方向投入太多精力,反而有“舍本逐末”之嫌。但是,在我国海洋开发技术飞速提升、国民经济发展对海洋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的今天,“开发海洋得不偿失”已经成为伪命题,海洋经济正为崛起的中国提供强劲助力,在海洋开发、海军建设和海权维护领域中加大投入成为必然。此外,由于古代沿海人民频繁出海与海外世界加强联系,为朝廷的管理和稳定带来隐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系王朝统治万世一体,多数情况下会对民间的海洋活动进行抑制和打压。特殊的经济体制、产出与收益不成比例、不够发达的航海技术、维护王朝稳定的考虑不仅抑制了古代先民们向海外探索开拓的行动,而且导致了封建王朝长期以来缺乏对海洋开发和海上威胁的应有重视。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守旧的大陆文明在西方海洋文明的坚船利炮面前被迫打开国门,清政府在此种被动局面下不得不开始正视海防的地位。伴随着列强侵略步伐加深,晚清政府的海防关注点也从近岸防御转向海上防御。但是在海防思想上,清政府精英阶层仍是将海军视作陆军的“附属品”,认为海军的唯一作用就是配合陆军的作战行动。这种落伍的海防思想,不仅歪曲了海军的作用、贬低了海军的地位,而且还阻碍了陆、海军之间的军种合作和海军探索新的战法、总结新的作战思想。此外,晚清海防思想中重近岸近海防御、重京畿地带防御的被动防守特征,更加束缚了海军的军事威慑功能的发挥,使得中国在列强进攻性的海洋战略面前屡屡败阵。海防的失败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后果。西方列强通过一次次对华侵略的胜利攫取了在华的殖民特权,进而在海外商贸、海洋航运及海洋资源开发等经济领域挤占中国本土工商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我国近代遭受一次次的民族存亡危机。三、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发展策略
马汉《海权论》中,将海权划分为两部分——对海洋的控制和对海洋的利用,进一步则可以引申为对海洋安全的确保和对海洋权益的开发。我国过去的历史经验表明,要稳固本国的海权,必须保证两大战略的协调发展——即海上力量建设与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一支坚实有力的海上力量可以有效保证国家能安全、高效地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本国海运航线和海外利益;另一方面,海洋产业、海洋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蓬勃发展也为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增长提供强大助力,从而进一步为海上力量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制定正确的海上力量发展策略。中国的海上力量建设步伐需要根据国内、国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中国的海上力量建设出于以下三个原因:(1)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2)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以及承担与自身地位和力量相称的大国责任。(3)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防御型国防政策,但是,正如学者鞠海龙所指出的那样,即便一个国家将海军战略定位为防御战略,战略的防御性也不应该成为限制海军执行攻势战略的羁绊 。作为事实上未完成国家统一任务且海洋权益遭到严重威胁的国家,中国的海上力量建设在不违反既定国防政策的基础上,应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策略。这种“灵动”具体可体现为:其一,和平行动。我国海军以主动开展对外交流访问、执行国际反海盗护航行动、与伙伴国家举行联合演习等方式,在提供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的同时巩固与友好国家的合作关系。其二,战略互动。外交层面上,我国应积极保持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化解分歧,增进各国在海洋政策上的相互了解,避免误判发生。其三,部署机动。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及重大利益的海域,保持适度规模的护航兵力存在,对各类海上不安定因素及早预警排除。同时海军也要做好和航天、海事、海洋科研部門的协作,尽早掌握相关海域的水文、磁场和气象信息资料。海上力量的灵活运用和机动部署最终将为我国海洋开发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平稳安全发展撑起强有力的“保护伞”。
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还需要重视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扶持和对海洋资源开发的投入。海洋产业作为目前我国重要经济产业之一,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三大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批原材料需要通过便捷的海运输入我国境内;各类出口商品也需要借助海运出口到全球各地。此外,海洋矿产开采、滨海和海岛旅游、海洋医药开发等为代表的海洋经济部门在全世界范围内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日益受到各濒海国及岛屿国家的重视,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攻坚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进深度开放要求我们从战略全局关注海洋。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访问期间提出了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利于我国推进海洋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符合沿线国家增进相互了解、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利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倡议的推出,将以海洋为载体,进一步串联、拓展和寻求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汇点,以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合作为抓手,推动沿线各国在海洋政策领域的相互认知,为深化各国海洋开发合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倡议的提出对于推进我国各级政府加大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扶持,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开发和海洋科研领域的质量水平提供助力。四、结语
科学合理的海洋政策,从来都是既重视对海上力量建设的投入,同时又不偏废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历史经验也警示我们,海上力量的孱弱无法保障海洋开发事业的和平开展,落后的海洋开发水平也无法为海上力量的建设提供长期保障。对海洋产业的重视为我国产业的合理布局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注入生机活力,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将为我国打造一支可靠的海上力量和海洋权益的保护奠定物质基础。如此相辅相成,才是科学的海洋政策,最终将助力国家长远稳定与繁荣发展。
注释:
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达83415亿元[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6/content_5440638.htm,上网时间:2019年10月16日,登录时间:2019年11月7日。
中国的陆地邻国中,俄罗斯、印度属于军事大国。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与中国构建了高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而中印两国目前均有共同控制边界争议的意向,因此我国陆地地缘环境较为稳定——作者注。
中国海军是维护世界和平之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9月3日,第10版.
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第一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