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影响及对策
姜帆
摘要:党媒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党媒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新媒介的兴起和党媒自身问题的出现,党媒在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上面临很多挑战,其唯有应对挑战,解决问题才能引领潮流、立在潮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进程。
关键词:党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及对策
在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发表了一篇名为《党与党媒》的文章,引发了诸多学者的热议和思考;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名为《党媒改文风,别改成“新八股”》的文章,再一次引发了专家学者的共鸣。由此党媒一词开始为大众所关注。
改革开放之前,作为执政党的喉舌,党媒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任务和国家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成为中心,资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报业经营管理的市场化和大量报业集团的涌现,使党报等传统党媒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众多新的问题。如不尽快逐一解决,则势必会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进程。所以有必要对党媒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加快马克主义大众化进程。
一、党媒担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历史任务
(一)党与党媒的关系
党媒就是政党的媒体。狭义地党媒具体地可以理解为党报党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的报纸、刊物等等,是传统党媒的主要载体。比如中共中央的主要党报是《人民日报》,党刊是《求是》杂志。本文论述的党媒主要是指狭义的党媒。
自近代世界诞生政党政治文明以来,各国便出现了创办政党媒体的热潮。有的政党在成立之后为了向大众介绍、宣传本党的纲领主张而创办政党媒体,比如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创建于1954年,为了能使其党员及时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以及行动党的纲领和党内外的时事动态,于1956年创办了它的机关报《行动报》;而有的则是先利用媒体宣传某种思想和主张,逐渐的形成一个党派。中国共产党属于后者,党成立之前,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为中共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思想条件,还培养了大批党的骨干。1920年陈独秀等人把《新青年》改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回顾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前的酝酿,到成立之后经历的各种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党媒看成是一种战斗武器,党媒的发展过程就是对党的建设全过程的最直接、最真实、最有力的历史见证。因此,党媒的发展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党媒历史地承担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任
二十世纪初开始,中国经历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特别是在思想领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历史,整个中国经历了一场思想蜕变。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认同,使革命者,包括一般大众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性质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党媒在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上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的那样:“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是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党媒的伟大作用正是如此,不断地宣传、动员、教育着中国人,有力地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进程。
二、党媒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影响和面临的问题
(一)党媒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深刻影响
党媒所发出的声音随着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历史使命和不同历史任务而改变。革命时期党媒是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目的是为了争取和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党执政以后党媒则成为党为群众和整个社会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咨询等全面服务的媒介。但是,无论在哪一个历史阶段,党媒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功能和影响始终不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大众诉求的不断升级,其显得尤为重要。
在1921年党成立之前,我党后来的主要发起人就创办了很多通俗刊物,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新青年》。《新青年》非常注意与读者和作者的联系,和读者进行同志式的讨论,吸引民众关心时事、参加社会变革,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前发展,因此,它不仅发挥了革命报刊的作用,影响、唤醒和教育了一代人,而且也指导了中共成立之后党媒的定位、作用和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报刊的出路和发展而言,它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报刊必须与现实的革命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必须走上大众化之路,才能获得大众青睐,脱离实际和大众或者妄想超然于革命斗争之外,会最终断送报刊的前途与发展。
党成立以后,党媒曾一度受到压制,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后,国民党在国统区进行残酷的“文化围剿”,企图扼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由于当局政府的限制,共产党在发展党媒上条件十分有限,但寻求真理的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通过各种渠道尽一切可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大众中的影响。其中典型的方式是在土墙上、山崖上用白石灰刷上大幅标语,将我党的政治纲领和根本宗旨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传,达到直入民心的效果。
抗战时期,党媒在为推进革命向前发展,拉近大众与党的距离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1941年的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使大众及时地了解事件的真相,一天之中,《新华日报》的发行量猛增5倍。正是得益于《新华日报》的及时报道,皖南事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使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逐渐形成的关于新闻事业的性质、作用、地位、功能等思想被确定下来,同时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新时期报刊宣传工作的指导性的理论和原则。特别是我们党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使党媒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文革时期,从反面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距离之近似乎超越了以往任何阶段,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达到了近乎狂热的地步。而那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发生了方向上的错误,是在极“左”思潮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歪曲认识。党媒被“四人帮”限制,社会言论失去了自由,人们只会教条式、机械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所以,文革时期实际上又是马克思主义离大众最远的一个时代。文革结束初期,虽然党报上还是充斥着个人崇拜的各类消息,但是《人民日报》等报刊的工作人员则想尽办法淡化这类新闻,从逐渐改变字体大小开始,到逐渐从头版头条调整到第二版,这些努力充分体现了党媒服务大众的理念。
有人说文革结束以后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人民解放自己的运动,但试想如果没有当时中国的“政治宣言”,即1978年《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公开发表,便不可能在全党引起强烈反响,更不可能引发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继而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党媒的功能也从单一性变为多样性。党媒逐渐淡化了过去革命时期的政治色彩,而经济色彩、文化色彩和社会色彩,以及服务和咨询色彩则愈加浓厚。
(二)党媒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新媒体迅速崛起时代,党媒的宣传空间遭到挤压。在新媒体和社会化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党媒无疑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党媒在新的环境面前,面临着宣传空间被挤占的困境。比如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上网浏览信息,或通过手机、电视等等获取影像新闻,多元的思想更是给党媒引导舆论、主导舆论带来不小的压力。传统党媒能否跟上潮流,然后引导潮流,最后立在潮头去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历史使命变得步履维艰。但是,对于党媒,传统优势不能成为因循守旧的理由,宣传引导也不是不求创新的借口。
其次,党媒的文风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党媒文风存在一定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大降低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和兴趣,也阻碍了人们对党执政的方针、路线的理解。相当一部分人对党报的态度是不屑一顾。党媒的政治工具性常被放大,在传播过程中的服务性、咨询性常被弱化,在必要的加工、灵活的转述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党媒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对读者的市场占有率逐年降低。究其原因,十分重要的一点在于党媒文风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难以吸引大众。看重形式,不注重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导致理论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望而却步,以致漠不关心。尽管新闻的要求是真实准确快速报道事件,但是以大众能接受和易懂的方式、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报道并不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反而会提高大众的参与度、关注度。事实证明,理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同。
最后,党媒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发展。党媒好比是一个完整地肌体,而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是构成这个肌体的各个细胞,所以党媒整体的进步要靠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个体来构成和体现。如今中国的新闻队伍空前的壮大,但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给党对新闻队伍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质量的提高并没有与数量的提高成正比。比如,有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一部分人缺乏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心,人在路上心不在路上,敷衍了事;一部分人则只热衷于跟着领导跑,报道高端新闻,眼睛不愿意向下看,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采访;最重要的是,一部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伺机卡拿要,搞钱稿交易等等,严重腐蚀了党媒的肌体健康和党媒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党媒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对策
寻找党媒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对策首先要落实党媒的宗旨,党媒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具有两种功能,即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因此,发挥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主阵地作用,就要发展联系群众的党媒,服务群众的党媒,发展引导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思想的党媒,发展有品位传播道德的党媒,发展大众愿意积极互动的党媒,发展有丰富资源的党媒,发展文风质朴有特色的党媒。
(一)党媒的宣传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充分体现了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大智慧。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严格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所以,从群众路线的高度看,党媒的宣传更应该密切联系群众的现实生活。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解放日报》,坚持整风运动的主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1](P.61)积极改变新闻报道与党的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问题,而是更加详细地反映解放区和边区的情况、反映人们身边的事实,贴近百姓的生活,使其深受当时群众的热烈欢迎。70多年前的历史照进今天的现实仍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不仅存在于学术和理论研究之中,更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如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从普通民众的生活和视线中淡出,反而越来越呈现出通俗化、大众化的新特点,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党媒应该遵循这种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走群众路线,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生活。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浮现,人们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实践,破解难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党媒要自觉打造出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发展的骨干队伍
毛泽东从群众路线的高度准确地指出了党媒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学习和提升素质的问题。他指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同志们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往往不懂事,对于实际事物往往没有经历,或者经历很少。”[2](P.191)“要使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3](P.79)所以,党媒必须强化队伍的相关技能,转变工作理念。党媒本身必须要求每一名新闻工作者严格自律,能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打造出完全能适应党媒宣传工作新形势新需要的高效的队伍,这不仅能维护党媒肌体的健康和纯洁,也能够使党媒采编人员在政治上树立大局意识,在工作上培养常识和修养,在思维上更具创新和思辨能力,在氛围上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这样,党媒工作者就能创造出更多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普及的作品。
(三)党媒要优化文风以更快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提高办报艺术,将一张张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奉献给读者。毛泽东深刻指出:“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4](P.1213-1217)提高办报艺术,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这和优化党媒的文风密不可分。改进文风,让报道变得有用又好看,既是群众的呼唤,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优化文风必须做到一要实、二要新。
实,就是要贴近生活,走进群众。党媒不仅要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带到群众面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报纸使政策为广大群众知道,动员他们团结起来为之奋斗,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和宗旨。所以党媒要做到实,首先就要做到贴近生活,要走出办公室,到边疆,到农村,到田间地头,到工厂集市,去了解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人民日报评论员:改文风,写新风》中说:“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才能写出深入浅出、入耳入心的好文章”;实,就是要实事求是,敢讲真话。从更深的角度看,党的群众路线与党的思想路线是高度一致的,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也是党媒的战斗风格。毛泽东曾说:“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5](P.114)因此,没有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精神就不能形成实事求是的文风。
新,既指内容上的新,也指形式上的新。新鲜出炉的新闻人们大多感兴趣。党媒不能因自身的地位而不求新。一定要做到新题新讲,才能立住脚跟。总是报道过时的新闻,如果能讲出新的道理来还算不错,如果是旧题旧讲,这样的党媒必定会被淘汰。虽然网络等新兴媒体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党报党刊,但是党报党刊也可以做到更好,通过创新传播模式,发挥党媒参与中心工作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党媒是权威性的,党媒的报道更让人确信;党媒能够利用新兴媒体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不足,比如人民网,新华网等等,弥补了传统党报速度慢不容易复查的缺点通俗,过去列宁就曾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原则。“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6](P.232)在很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根本方法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列宁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思想的当代启示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易于和乐于接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7] (P.10-14)
参考文献:
[1]张建映,张跃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读本[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国新闻社会史文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中国新闻年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毛泽东选集(横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5]毛泽东哲学思想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6]中国共产党党委办公室工作手册[M].北京:红旗出 版社,1995.
[7]周太山.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思想[J].求是, 2010,(3).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