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戏曲在中小学的传承与创新

    王喜燕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久不衰,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正能量。我们要想将它传承下去,就应当让戏曲走进中小学的校园,对中国戏曲进行保护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使它能够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戏曲;中小学;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190-01

    随着世界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在丰富我们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些冲击。其中就包括我国的戏曲文化,一些小的剧种有濒临失传的现象。

    一、中国戏曲在中小学的传承

    中国戏曲萌芽于先秦时期,传播了几千年,它的久远是我们中国传统文明的象征,因此我们要传承我国传统的戏曲文化。[1]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的音乐也不断涌入我国。我国优秀传统音乐不断被当代年轻人所忽略,没有真正领略过传统音乐的内涵,甚至有些经典高雅的传统音乐都被人们抛在了脑后。当下听通俗流行音乐的人群已经远远超过了听传统音乐的人群。而戏曲是没有受过其他音乐的影响,与其他音乐截然不同,却被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忘到了九霄云外。

    中小学生要想传承中国戏曲,就要对中国戏曲感兴趣。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通过一些网络平台下载一些经典的中国戏曲认真品味,然后潜移默化地学会哼唱地方戏曲,中国戏曲才能更加久远地走下去。

    对于中国地方戏曲,本来就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地方戏曲,要继承与发扬地方戏曲,不能盲目去继承,不要继承那些被人改编的低俗的戏曲作品,要正确对待中国戏曲,使中国戏曲的传承道路越来越久远。

    二、中国戏曲走进中小学校园

    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面对中国戏曲,我们应该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去传承戏曲文化,让中国戏曲真正走进中国人民的心中。要想传承戏曲文化,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传统文化被我们抛在了脑后,这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是很值得我们考虑的,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

    学校作为最正规、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应该重视戏曲的发展,让戏曲真正传承下去,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心中。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音乐老师应该多加入一些传统音乐元素,以及加入一些戏曲文化知识,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风采,在学习中学唱中国戏曲。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喜好程度,选择一些容易学习、容易学唱的曲目,进行简单学唱。让学生们慢慢进入到戏曲的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当中。如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豫剧《花木兰》《卷席筒》、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女驸马》[2],都可以根據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参与进来,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全方位的教学模式。不仅使中国戏曲得到了更好传承,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

    三、加强中小学生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

    如今,中小学文化课的学习仍占据主导地位,而音乐、美术占有次要地位。在音乐课堂上老师简单教唱一些歌曲,只要大家会唱,一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太过于单调乏味,没有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音乐老师应该注重经典的中国戏曲的教授,让戏曲表演真正走进课堂,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戏曲表演的四大功法“唱、念、做、打”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不仅是对中国戏曲的重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唱功、舞台表演能力、自信心等。久而久之,热爱戏曲的人与戏曲表演人才就会越来越多,中国戏曲才能经久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培养新一代戏曲继承人

    要想让戏曲更好地传承下去,中国戏曲就要得到更好保护,因此要培养优秀的戏曲继承人。培养优秀的继承人的前提是要热爱戏曲,从而去传承中国戏曲。

    学校应该开展“戏曲进校园” 活动,为学生送上精彩的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慢慢热爱上中国戏曲;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设戏曲兴趣班,让对戏曲有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安排专业的老师来教同学们学习中国戏曲。量变会引起质变,热爱戏曲,愿意为戏曲事业作贡献的人就会原来越多,有了戏曲继承人,中国戏曲的发展道路才会更加宽广。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它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因此我们要发现中国戏曲在传承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要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要对戏曲进行传承、保护与创新。戏曲的传承强调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如果丢失了传统文化,就是丢失了我们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徐潜,张克,崔博华.中国戏曲[M].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2]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