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构建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

    郭淑雅

    [摘 ? 要]生态课堂以尊重、唤醒、激励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核心,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态课堂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契合当前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构建生态课堂,可以提升课程实施效果,更好地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课堂;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生态课堂,是遵循学科和学生的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1]的重要尝试,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坚持遵循规律。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2]”道德与法治作为学校德育渗透的重要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大背景下,亟需依托生态课堂展开课程教学。以下将阐述如何基于生态课堂的特点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尊重学生生命的生态课堂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3]。课堂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而生态课堂则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生命成长。

    1.自主学习的课堂

    生态课堂是绿色课堂,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在生態课堂上,学生将在教师的引领下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能到能的自主发展过程,享受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学习的快乐,实现自我生长。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指《道德与法治》教材,下同)“快乐过新年”一课时,学生对春节习俗的由来产生了兴趣,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或上网查阅资料,或观看采访视频,或互动交流来解疑。在一系列的“生疑—析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不断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动力不断增强,学习能力获得提升。

    2.自我教育的课堂

    生态课堂是生本课堂,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课堂。它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引领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例如,在不同寻常的2019-2020学年寒假,如何引导宅在家中的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感恩情怀呢?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感谢他们的劳动”一课时,教师先是在线上引导学生重温往年春节的快乐情景,然后再将画面转向今年的特殊情景——最美“逆行者”,让学生深刻感受抗击疫情中的感人事迹,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发、自主地选择适切的方式了解这些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迹,比如咨询家长、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电话采访小区负责人、作为“小记者”连线身边最美“逆行者”的家属、线上积极参与互动、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和新闻报道等。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辛;在交流互动中感悟到美好生活是由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理想畅谈中学会感恩,懂得描绘家乡更美好的蓝图。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加快了成长的步伐。

    3.发展个性的课堂

    生态课堂是个性课堂,是倡导学生各抒己见的课堂。生态课堂充分尊重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千姿百态的个性得以凸显。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也能行”一课时,教师告诉学生:只要肯努力,一定都能行。展示课上,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课堂成了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毽子伴随着鼓励在空中飞舞;加油声使同学的脚步越来越快;崇拜的眼神落在同学们灵巧的小手上;悠扬的琴声获得了最热烈的掌声;婀娜多姿的舞步后面跟着一群舞迷;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令人着迷;单手侧翻圈粉无数……膜拜、掌声等催发了学生内心的自信,自信又助长了坚定的信念。总之,这种展示体验起到了“深刻的、能够触及心灵的精神化育作用”[4],促进了学生有个性地成长。

    二、构建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生态地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5]。

    1.走进生活的课堂

    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在课堂中再现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以学生在生活中的经历触及学生的内心,增强他们的生活体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安全地玩”一课时,教师在课前游戏“做相反”后插入音频“消防车刺耳的声音及哭泣声”,让学生猜猜发生了什么事;再演示与音频相关的新闻事件,如游戏产生的事故等,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后感。课前游戏的轻松、愉悦与平时对安全的忽视而导致的危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开始认真思考怎样做才能开心又安全地玩耍。这种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的场景中,话匣子瞬间打开,个个都急于倾吐内心的想法,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期间,教师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及时化解了学生心中的纠结,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2.体验生活的课堂

    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真正地融入生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健康地生活。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一课时,教师把生活中的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听一听风儿轻轻拂过柳梢的声音,调动学生的感官,发现风儿就在身旁;看一看风儿轻轻吹拂湖面泛起的涟漪,延续学生高涨的情绪,感受风儿的陪伴;说一说风儿与自己的生活,让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再现眼前;玩一玩跟风儿有关的游戏,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撒一撒思考风儿的种子,探究风儿与人们的密切关系,验证自己对风儿的猜想。由此,学生在对风的体验中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3.发展生活的课堂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不断的生活、学习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外显于行。而生态课堂上的内容丰富多元,为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开阔的场域,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增添了丰富的佐料。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为家乡发展出力”一课时,教师通过对有关当地文化休闲设施建设、购物商业设施建设、教育投入、医疗发展、科技发展、荣誉称号、先进交通等方面材料的拓展,使学生对家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对家乡不同领域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为家乡的发展蓝图多作贡献的决心和勇气。

    三、构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生动活泼、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堂,主要采用学生喜欢且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易被他们接受的教学方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方案,让学生自我主导、自己练习、自主导演道德成长的过程。

    1.自我主导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6]。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将产生更深的领悟。于是,他们会化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上更加专注投入,汲取众长为己所用,重建完满的生活,促进自己健康成长。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时,教师先出示视频《美丽的地球》,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的美和地球的无私奉献。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不是人类就可以随意践踏呢?学生以教材范本为主导,主动思考并深入探究地球与自己生活的联系。他们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及休闲娱乐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到,人们的穿着、住房、食物、交通、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原材料均来源于地球。但是要怎样开采和利用地球资源呢?学生再度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地开采和利用地球资源,探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和着《我们的田野》的歌声,学生们心潮澎湃,為地球母亲的无私奉献深深折服,纷纷表示要感恩地球母亲,保护地球母亲。此外,学生还利用食物链的知识构想了“尊重地球、保护地球”的方法,由知到行,带着问题一路思考、一路探索,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自己练习的课堂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条件。学会学习是课堂的主旋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跨学科整合。生态课堂上,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将掌握更多知识,明白更多道理,并主动尝试链接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仍以“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鼓励学生链接生活中的资源,如被破坏的森林、短缺的水资源、恶化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地搜集相关的图片、漫画等素材,并将其加以改编、设计,形成了新的活动、游戏、故事等。在课堂上,学生自己练习,自主探究,或进行情境表演,或激烈讨论,或延伸思考。在练习中,学生知晓了人类破坏地球的后果,产生了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和迫切感。

    3.自主导演的课堂

    生态课堂上,学生不再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进行被动的学习,而是成为课堂的主角和学习的主宰者。在生态课堂上,对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均要为他们“量身定做”。在教师的推动下,学生既是“演员”,也是“导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同学相伴”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导自演课堂游戏(如“老鹰捉小鸡”)。在欢乐的笑声中,学生感受到与同学一起游戏不仅欢乐多,还能增长智慧。在明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的玩耍、春游分享食物、运动会上的合作、学习上的互助等事例,学生认识到同学相伴的重要性,比如快乐的相伴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等。由此,学生培养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地把自身体验、归纳总结的成果运用于实际生活,并延伸到社会大舞台。

    四、构建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生态课堂

    核心素养的根本特质在于生命个体品质与气质的变化和提升。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强调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7]。而课堂的生态化教学目标是最优质的,它无痕地体现着角色转变、学科联动及态度修正,进而增长学生的知识,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1.角色转变的课堂

    核心素养的培育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是确保学生成为主体的课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参与者,一切活动均应指向学生的发展。在生态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梳理、提升,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反思生活,洞察社会万象,提高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学会反思”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己主宰课堂,使学习成为一种“追寻与创造意义的实践活动”[8]。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参与或协调,注重让学生学会反思。比如,反思自己做成功的事,积累有效的生活经验;反思自己做得不理想的地方,从中汲取教训;反思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角色转变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明白了反思的重要性,逐步培养了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实现“自我理解、自我确证、自我实现以及自我超越”[9]奠定了基础。

    2.学科联动的课堂

    学科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与其他学科课堂相同,道德与法治课堂也需要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也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从而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如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可与《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语文教学整合,通过视频、图片等再现历史情景,辅以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

    3.懂得关爱的课堂

    生态课堂是流淌着爱意的课堂。它以学生的发展为蓝本,以师生互敬、生生互尊为本色,洋溢着浓浓的爱意。同时,学生在生态课堂上将尽享所需、尽其所能,使主人翁的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一课时,教师设置了“寻找身边的爱、发现隐藏的爱、聊聊爱心榜样、做爱心的传递者”四个体验环节,寻找爱、发现爱、感受爱、传递爱层层递进,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浓浓的情感顶峰,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学生积极踊跃地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

    总之,宽松、平等、自由、民主的生态课堂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而聚焦核心素养的生态课堂更是能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打下扎实根基。

    参考文献

    [1][6]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3][5]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辛继湘.课程评价改革的当代知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5(6):17-2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9]郭元祥,伍远岳.学习的实践属性及其意义向度[J].教育研究,2016(2):106.

    (责任编辑 ?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