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式阅读教学探析

    袁昌仁

    教育戏剧是用戏剧方法把戏剧元素应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即将文本内容通过戏剧化或用表演的形式来表达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诉求。教育戏剧的重点在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领略知识的意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育戏剧式情境教学

    教育戏剧式情境教学的融入是小学语文教学夯实“双基”的开拓,是学生个性成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也是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创新探索。如笔者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一课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三个戏剧表演的场景:

    第一场景:(学生扮演小蝌蚪,教师扮演“鲤鱼阿姨”)

    录音旁白:“池塘里a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生:“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师:“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学生表演的时候要突出“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的样子)

    第二场景:(教师扮演“乌龟阿姨”,学生扮演小蝌蚪追上去)

    生(叫着):“妈妈,妈妈!”

    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学生表演的时候要突出“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的样子)

    第三场景:(教师扮演“青蛙妈妈”,学生扮演小蝌蚪游过去)

    生(叫着):“妈妈,妈妈!”

    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学生表演的时候要突出“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的样子)

    通过教育戏剧式情境教学,把词句的理解作为关键环节凸显了出来,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课文中“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四条腿,宽嘴巴”“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捉害虫”等词句,从中体会到小青蛙的成长特点,不但丰满了学生对青蛙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积累了词汇,有效地架设了从识字解词到迁移运用和从语句认知到深化认识的桥梁。

    二、教育戏剧式对话教学

    人物对话是课文的核心,也是教育戏剧的台词。台词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如教学《落花生》(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文,深刻理解父亲的话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反复讲解。须知,讲三遍不如演一遍。教学时,把课文人物的对话作为教育戏剧的台词,学生通过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口语化和适合舞台表演的台词语言,就能充分地了解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对话表演的:

    (教师扮演父亲,学生扮演其他角色)

    父亲: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父亲: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生1):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生2):花生可以榨油。

    我(生3):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花生的好處。

    父亲: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生3):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教育戏剧活动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强化自己的“语情”。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模拟场景、构建画面、设计片段,将书本上呆板枯燥的静态文字变成交流运用的动态文字和动态语言,把平面文字知识变成立体生动、看得清、摸得着的语言知识,使学生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理解语义、体悟语情,既能懂得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又能用于生活实际,在身临其境及感同身受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教育戏剧式童话教学

    以“童话”为切入点来设计教育戏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多一种方式来学习”。教师可以选出一组组适合小学生阅读与表演的童话,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创意,做解读,编剧本,演故事,将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戏剧活动呈现出来。如笔者在教学童话故事《在牛肚子里旅行》(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时就是通过教育戏剧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情景。

    剧目:《在牛肚子里旅行》

    人物:青头,红头。(教师讲述故事背景及幕后音,学生扮演青头、红头和牛)

    时间:一天,吃过早饭后。

    地点:草堆里。

    道具:小蟋蟀头饰,大黄牛模型。

    背景:青头、红头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红头躲在一个草堆里,大黄牛突然低下头来吃草。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吃到嘴里了。红头在好朋友青头的帮助下,从牛肚子里逃了出来,脱离危险,说明友谊的珍贵。

    幕后音:有一天,吃过早饭后,青头、红头一起玩捉迷藏。红头躲在一个草堆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来吃草。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吃到嘴里了。

    红头(在幕后拼命地叫起来):救命啊!救命啊!

    青头(上场。急忙问):红头,你在哪儿?红头,你在哪儿?

    红头(独白):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呀,救命呀!

    青头(大吃一惊,一下子蹦到牛身上。牛尾巴轻轻一扫,把青头摔在地上,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红头,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从来不会仔细嚼的,牛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红头(绝望地说):那我马上就会死掉!

    青头(跳到牛身上):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红头(悲哀地说):青头,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

    青头: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

    红头(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谢谢你,青头!

    青头:好朋友还客啥气呢?

    红头(惊慌地喊):哎呀,不好了!我进入第二个胃里了。哎呀,不好了!我进入第三个胃里了。

    青头(沉着地说):红头,不要慌,大黄牛开始休息反刍了。

    红头(惊喜地说):我看到大黄牛牙缝里透进来的一丝亮光了。

    (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牛打了一个喷嚏,红头随着一团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

    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地流下了眼泪):谢谢你……青头!

    青头(笑眯眯地):红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旅行吧!

    (青头、红头热烈拥抱。幕落)

    教育戏剧式童话教学,让学生“走向一种深度的基于生命体验的用身体阅读的生动可能”。对于小学生而言,童话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故事中曲折的情节、想象的空间、梦幻的氛围,又很适合改编成戏剧。当童话与戏剧交织融合在一起,当学生们放飞自己的想象,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舞台上表演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时,恰如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所说:“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童年的狂欢。”那么,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课程,不就是最好的教育戏剧“梦工厂”吗?正如冷玉斌老师所言:有了戏剧的力量,这些孩子一定会有更多可能;我更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从这“梦工厂”里,走出一位又一位表演大家。

    四、教育戏剧式寓言教学

    教育戏剧式寓言教学,能将枯燥的书本文字“演”变为生动鲜活的人物情感、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戏”化为深扎于学生灵魂的参与体验、深刻感受,把对文字的认识、对语言的升华、对思想的接纳融入血脉、根植基因,从而内化为素养,外化为气质,固化为习惯。如笔者在教学《坐井观天》(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扮演青蛙和小鸟用教育戏剧的方式进行表演:

    青蛙(上场):我是井里小青蛙,唱起歌儿呱呱呱。

    小鸟(上场):我是一只小小鸟,天南海北都飞到。

    青蛙: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水喝。

    青蛙(固执地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耐心地解释):你弄错了,朋友。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

    青蛙(自信地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笑着劝告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教育戏剧能强化学生的“语感”。妙趣横生的教育戏剧表演,能让学生在捧腹大笑中深刻地领会到课文的寓意:不能像小青蛙那样眼光狭小、见识肤浅,要像小鸟一样站得高、看得远、见识广。

    五、教育戏剧式古诗教学

    教育戏剧式古诗教学,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讲授式”“灌输式”“填鸭式”教学,通过“情境式”教学和“启发式”引导,在“针对式”强化与“艺术式”渲染中把学习、思考、感悟及实践进行了有效地链接,把声、光、视、电等要素融为一体,通过营造氛围、讲解点评,达到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如笔者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课时,采取了教育戏剧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教师饰演诗人贾岛,学生饰演学童。多媒体课件出示“郁郁苍松下”)

    诗人:请问学童,您的师傅在家吗?

    学童(礼貌地回答):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诗人:师傅在山中何处采药啊?

    学童: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

    诗人:怎么才能寻找到他的仙踪呢?

    学童(多媒体课件出示“悠悠白云,林深云密”):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教育戏剧能渲染古詩之境,让学生领略到了诗人贾岛“推敲”的功夫,他在谋篇构思方面同样煞费苦心。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诗人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之间了。

    教育戏剧还能增强古诗之情。通过教育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寻隐者不遇的怅惘之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诗人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当诗人“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当学童“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当听到“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这首古诗把诗人高兴而来、绝望而去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六、教育戏剧式古文教学

    教育戏剧具有八大价值观,即体验式学习、肢体游戏、情绪疗育、伙伴交往、角色扮演、人文熏陶、自由生长和能力提升。古文教学,如果能开拓思维,结合和运用戏剧元素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触摸、去感悟,就能使语文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立体化,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文,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人物、背景、思想等,把单纯的听写与死记硬背变为理解记忆,把书本语言和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变为自己丰富的知识、优美文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表演。如笔者在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时,就是采取教育戏剧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

    (学生1扮演伯牙,学生2扮演锺子期)

    伯牙(左边上场,揖手):子期兄好!

    锺子期(右边上场。揖手):伯牙兄好!

    伯牙(旁白):听说锺子期通晓音律,我弹奏一曲试一试,看他是不是我的知音。(做弹琴状。幕后响起“高山流水”音乐)我心里想到高山,看看子期兄明白不明白。

    锺子期(旁白):伯牙兄在试探我的本事,我就露一手给他瞧瞧!(捻着三绺长须)伯牙兄弹得多么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表达了你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

    伯牙(吃惊地,继续弹琴,旁白):我心里想到流水,看你听不听得出来!

    锺子期:伯牙兄弹得多么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表达了你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

    伯牙(心悦诚服地):子期兄真正是了解我的知音啊!

    锺子期:伯牙兄过奖了!过奖了!

    伯牙(钦佩地):子期兄的音乐鉴赏能力真高啊!

    锺子期(钦佩地):伯牙兄的弹琴水平真高啊!

    (二人相视而笑。幕落)

    教育戏剧式古文教学,可以演,可以说,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通过表演,能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深化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理解升华、融会贯通、渗透转化、迁移运用的目的。这就是教育戏剧的力量。

    总之,把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能突破传统语文课堂简单枯燥的讲解,让学生在戏剧实践中达成学习目标,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思维拓展,也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让戏剧进入课堂,这当然是好事,但戏剧课程从来就不仅仅是表演技巧的传授与运用,它同样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以戏剧为主要手段,只有通过学科的整合,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才真正具有独立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