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文本细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杨心宽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需注意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方式多记、多读、多练、多积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众人皆知,但阅读教学水平仍在低处徘徊,粗糙化地解读、浅层次地理解、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本细读在阅读语境中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文本细读,即教师带领学生穿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在细细咀嚼中发现文本内涵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发展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渠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该怎样运用文本细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推敲语言,在感悟中探究发现
为了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作者在写作时往往会精心锤炼一字一句,力争用细微处的语言描写来表达内心的审美,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反常处、矛盾处、空白处细细推敲,抓住语言的关键点去品味、感悟,以此来触碰作者的内心情感,养成探究发现的眼光。例如,在学习《变色龙》时,人物的语言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内涵的关键。当奥楚蔑洛夫知道这条小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之后,看看他是怎样说话的:“得了,你干嘛发抖?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读这一段,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在细细品味之后,很快就有同学说:“我觉得他对小狗的称呼很反常,‘你干嘛发抖?只有对着同伴或地位相等的才称呼‘你,对着一条狗,我们通常都称呼‘它或‘这条小狗,但奥楚蔑洛夫却没有一丝勉强地称呼‘你,可见他将这条小狗捧到了很高的地位。”“推敲得很好,感悟得也很到位!奥楚蔑洛夫通过讨好小狗来讨好将军,他把将军哥哥家的狗当成了朋友。他在和小狗说话的时候,肯定是弯下身子,面露笑容,很是亲切的样子。一个简单的称呼,作者既描绘出了人沦为了狗、对权势充满谄媚的卑微,也嘲讽了人在权势面前的异化。”
二、还原比较,在发现中培养思维
所谓还原,即指对作者没有描绘出来的物、人、写法等展开想象,并与文本中最终呈现方式进行对比,进而发现文本内涵,发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细读、想象,将具体事物、情感进行还原,在还原中比较,在比较中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在思考中不断发现,在发现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这些字帖挂在我們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在“最后一课”这个特殊环境下,小弗朗士眼前出现了“许多面小国旗”,小国旗并不是真实的,还原回去,我们知道那是小弗朗士平时用的字帖,由字帖变成了国旗,还在飘扬,说明了什么?学生在思考并讨论后,纷纷回答:“说明了小弗朗士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果在平时,字帖是他司空见惯甚至有时觉得厌烦的,但此时受韩麦尔先生的影响,他的内心也充满了爱国热情,以爱国眼光看字帖,就变成了国旗,还能够鲜活地飘扬。”还有的说:“说明小弗朗士成长了,他一开始还是孩子心性,并没有意识到战争失败的影响,但韩麦尔先生的深切爱国之情唤醒了他的内心情感,因而出现了这样的情感变化,让我们发现了深层次的内涵。”由此可见,还原比较的细读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三、积极思考,在咀嚼中主动提问
提问是文本细读的重要策略,也是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手段。在细细品读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特别是在体验不深、理解不够或不明白的地方要多发问、有针对性地问、有层次性地问,这样既能拨开思维的“迷雾”,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文本,又能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提问的好习惯,为主动阅读、终身阅读奠定基础。以《社戏》教学为例,在教学之前,笔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地提问,并将这些问题写在纸条上,统一交给老师。结果交上来的问题内容五花八门、涉及到文章的方方面面,有些问题很浅显,有些问题却颇有意思,如“我”为什么受到小朋友的嘲笑,怎样看待嘲笑?作者对那夜的戏并不是很感兴趣,觉得不好看,可为什么要写呢?偷窃是可耻的,文中小伙伴们一起偷豆子,这种行为道德吗?“我”第二天也吃了豆子,为什么觉得不如晚上偷的好吃呢?以后也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整篇文章只用了一点笔墨写社戏,却用了这个标题,是不是文不对题?等等。笔者将同学们的问题细细整理、归纳,依据学生的问题开展文本细读,既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既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需求,也培养了学生细细咀嚼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四、对话文本,在指导中掌握方法
学生阅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得其法,不知道怎样去细读、解析文章,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细读方法,让学生由点及面地学会阅读,形成过硬的阅读素质和阅读能力。以《孔乙己》教学为例,笔者带领学生仔细研读孔乙己的动作,要求学生先是将这些动作一一圈画出来,如“排、敲、摸、走”等,然后试着用其他词语替代作者的这些动作描写,比较分析一下两者的表达差异,像是“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能不能换成“掏”“拿”呢?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甚至还做出相应动作,结合背景资料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还是“排”字用得妙,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孔乙己的经济状况和心理状况。需要注意的是,细读方法的学习不是朝夕之功,也不是割裂阅读体验、条条框框规矩出来的,这需要长期积累和自身的领悟而得,因此,一方面教师不能过于着急,将阅读变得功利化,而是要设置合理可行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和学生一起坚持、一起提升,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细细体会,避免逐条分析,打乱课堂节奏,影响教学效率。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教师必须要注意,细读并不是谨小慎微、处处需要小心的研读,也不是所有的文本都要细读,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文本内容、学生学情等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掌握文本细读这种阅读方法,才能真正了解文本内涵、敲开作者情感世界的大门,才能养成受益终身的高水平的阅读能力。
[作者通联: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