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双一流”高校绩效评价研究
曲京山 张晶 孟宪宝 刘海英
【摘 要】 绩效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教育质量评估的必然趋势。社会责任理论作为西方流行的新闻传播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发展与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社会责任源于其本质属性,高校的社会职能决定其履行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国内公认的高等学校社会责任的内容。基于社会责任的视角,以“双一流”高校为研究对象,结合“双一流”高校建设情况和高校社会责任的内容,以河北省为例构建了社会责任视角下“双一流”高校绩效评价模型,借以完善“双一流”高校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以期为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评价提供相关理论借鉴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 双一流; 社会责任;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09-0125-07
2017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建设主体、责任主体和受益主体地位,高等院校随之出台了绩效考评和体制改革等政策来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步伐。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通过政策加强引导,加快培育和建设“双一流”高校,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双一流”高校与地方高水平大学协同建设。目前,“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已进入中期验收阶段,结合教育部、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要求,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考核、评价应坚持综合性评价,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其重点应为社会责任的评价。社会责任评价对现代高校制定发展目标和方向具有推动作用。随着各地“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高校的社会责任不容忽视。因此,本文结合河北省教育强省战略及“双一流”高校中期检查目标,首先分析“双一流”高校建设情况及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情况,然后建立一套综合性、多维度的“双一流”高校社会责任科学评价体系,试图为高校绩效评价的学术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为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现实参考案例。
一、概念界定
(一)高校社会责任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社会责任评价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包括社会责任的界定和评价方法。最早由奥尔特加·Y.加塞特教授提出大学社会责任的概念,认为大学的社会责任应包含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和勇于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重担;德里克·博克借助“高等教育民主论”“人力资本论”“国家危机论”“高等教育轴心论”等,将高校社会责任的界定为重视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以及各类高校之间的合作方面。国内外学者从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角度阐释社会责任内涵。张维红[1]认为大学社会责任是理念、行动、过程结果的统一,其目的是实现大学、社会、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徐浪[2]表示大学的职能即使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的本质也从未改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也是大学的本质所在。因此,高校在改革中要明确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具有持久性影响,要立足人才的总体需求,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发挥高校的社会引导功能。
(二)高校绩效评价
2009年,教育部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开始关注高校办学的相对“效益”和“效率”,高校绩效评价可以为政府实施高校财政拨款的依据提供有益的判断标准和数据支持,同时也为高校调整与重新配置办学资源提供有力参考。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也逐渐提升,高等教育的任务从发展数量到提升质量转变。“双一流”高校要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绩效水平,绩效评价可以让高校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帮助高校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教育经费的增加对高校绩效评价的要求不断提升。目前,高校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较为丰富,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绩效评价的单一方面,比如科研成果转化、教师、科技团队、高校信息化、全面预算等内容。高校的财务工作的重点在会计核算上,轻视甚至忽视绩效考核工作,高校绩效考核多使用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占比较少,仍然存在责任不到位、财务工作秩序混乱等问题。因而,社会责任的评价丰富了以往绩效考核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对高校绩效考核改革的意义重大。
(三)高校社会责任和绩效评价的关系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理应依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培养体系。只有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高校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创新的社会职责,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绩效评价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推动高校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将社会责任融入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将社会责任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逐步实现学校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并将高校社会责任细化为具体可量化的指标,既要涉及财务指标,也要涉及非财务指标,让评价体系更为全面,推动高校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企业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的转变。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这一管理思想为企业的绩效评价奠定了基础,实际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高校绩效评价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高校财务绩效考核方面。伍海泉等[3]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绩效水平存在区域差異性,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改善建议;程卓蕾等[4]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在高校绩效管理中应用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方法,从结论来看高校应该围绕自身战略实施绩效管理,构建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推动高校绩效管理改革。本文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从高校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大学生、教师等)和次要利益相关者(媒体、社区等)的角度构建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二)投入-产出理论
投入-产出理论最初用来衡量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产品分配和生产投入之间的平衡关系。它定义直观且易于理解、方法简单且易于操作,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绩效评价。廖帅等[5]认为“投入-产出”已经成为主流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视角,定量和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是高校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趋势。在应用方面,张男星等[6]早在2012年提出高校采用投入产出法时需要尽量考虑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时候所选择指标的可采集性等约束条件,并找到较优的权重确定方法。郜林平等[7]借助河北省高校R&D投入产出的典型数据,并运用DEA方法,研究发现大多数高校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低,而且相当多的高校存在产出不足或投入冗余的情况。因此,本文结合投入-产出理论,将指标体系视为一个整体,注重指标建设的系统性,高校社会责任的投入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高校社会责任的产出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
(三)平衡计分卡理论
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它作为一种战略绩效管理评价的工具,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战略目标逐层分解为绩效指标体系。目前,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前500强企业,并取得明显成效。1993年,美国高校绩效管理中首次引入平衡计分卡,效果良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一流”建设高校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由于现有社会责任评价的局限,需要引入平衡计分卡的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的战略目标,构建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结合专家访谈和文献分析的结果,本文将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基于投入产出与BSC相结合的角度,从河北省“双一流”高校发展战略出发,以投入-产出相关价值指标作为财务维度,以社会、家长、用人单位作为客户维度,以保障科研、教学条件为内部流程,以科研创新能力、教师素质提高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习与成长维度,并结合四个维度选取关键指标进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社会责任视角下“双一流”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仍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确、社会责任模糊、教师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不高、政产学研合作浮于表面的问题。为了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绩效评价必不可少,而社会责任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基于社会责任视角,构建“双一流”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分析构建原则、评价指标的设定、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方法、评价结果的确定及方法四个方面。
(一)构建原则
高校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需要依据原则设计具体内容,原则内容如下:第一,适应性原则。高校社会责任评价与当地的政治、文化及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同时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第二,系统性原则。高校社会责任的构建不仅要关注高校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学生培养质量、学术环境与校园文化的质量。第三,目标性原则。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双一流”高校的发展起着前瞻性、方向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二)评价指标的设定
2007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发布中国高校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从学生、员工、政府和国家等角度针对社会责任内涵展开叙述。随后,一些学者将社会责任评价内容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承担责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承创新先進的文化、促进和实现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自2013年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每年发布社会责任价值报告,社会责任评价内容集中于环保、人才培养、安全防护等方面。综合上述高校现状和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作为高校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共识。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方法
层次分析法作为绩效评价的常见方法,通过模糊量化的方式可以算出定性指标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最终实现系统评价。董淼[8]将各层次权重的确定和赋分总结为三个步骤:构建比较矩阵、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赋分;王莹[9]为研究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分解为以下步骤:建立层次结构、构建成对比较矩阵和权重计算。孙涛等[10]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出顺应高校现实发展需求的职责清晰、指标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升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能,持续改进高校管理评价水平。夏丹[11]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定性与定量方式构建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模型,减少指标权重的人为主观随意性。结合上述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目前主要采用投入产出法、层次分析法和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在维度和指标上各有侧重,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上述学者论述和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内容,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首先,针对指标评价内容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分别设置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将具体的指标体系系统化;其次,邀请专家进行打分,两两比较每层内的评价指标,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并将最终得出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则可继续,否则需要进行调整;最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最后得出合成权重向量。
(四)评价结果的确定及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用模糊数学对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综合评价,用隶属度来描述模糊界限,能更好地解决模糊且难以量化问题的综合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学者经常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使用,运用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避免单一模型评价的局限性。王海妮[12]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构建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管理评价体系,以S校为例对其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旨在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效益。贾敬全等[13]使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法,在综合专家评判法的基础上,针对高校科研经费,采用具备较高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绩效评价方法,进而构建全方位协同的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机制。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高校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以期为相关高校绩效改革提供借鉴。
在对“双一流”高校进行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时,评价因素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缺乏明确的界限,也不存在十分精确的肯定或否定,因而在确定指标分值和评价结果方面,本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具体如下:首先,针对评价对象建立因素集和评语集;其次,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权重确定权重集;再次,邀请专家针对评价指标打分赋值,根据指标赋值的结果构建模糊评价矩阵;最后,将模糊评分矩阵与得出的权重集进行相乘,得到最终综合评价分值,并解释结果。
本文从各地“双一流”高校社会责任的构建现状出发,结合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确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并结合相关文献,确立“双一流”高校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由于结合了各地高校的整体现状和文献研究,指标内容及构建步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实用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双一流”高校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四、社会责任视角下“双一流”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示例——以河北省为例
(一)河北省高校建设现状
河北省地处中原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且博大精深。但河北历来肩负拱卫京畿的政治使命,教育改革难以“独善其身”,导致高等教育呈整体滞后状态。同时,为了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河北省要求各高校应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加强教育改革和法治建设,建立一套规范、完善的现代化大学制度体系,促进省内高水平人才培养,提高国际协同创新能力。河北省各高校可以借助雄安新区建设的机遇,结合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区位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社会责任职能,推进河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结合河北省实际来看,整体高校水平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一些高校的部分学科在国内已具备一定实力和影响力。
(二)指标内容
河北省高校社会责任评价首要内容应该包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其次,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加速推进,河北省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责任不容忽视;最后,河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也是社会责任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构建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
(三)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运用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见图1)。综合指标计算主要取决于指标值和各指标权重,其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是难点,需要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判断,在确定指标的权重时,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能将社会责任评价的思维数字化,简化权重计算工作的同时保持一致的思维过程,提高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权重的科学性。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最顶层为目标层,即进行河北“双一流”高校社会责任评价;第二、三层为准则层,第二层准则层1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三层准则层2是针对准则层1不同内容的进一步细化;第四层为方案层,包含最基础的具体评价指标。
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需要从第二层开始,先将每层层内的指标两两对比,然后再根据指标之间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赋值,最后用数学矩阵的方式表述出来。
层次分析法需要对每个层次的元素按照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將重要性用表1的形式表示出来,最后构建数学矩阵的形式。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应先建立第二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指标体系。结合专家意见,得到各层的判断矩阵。
3.一致性检验
在进行权重赋值时需注意,由于专家的主观判断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对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程度进行矫正,对上文建立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应遵循如下步骤: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的偏差一致性指标CI。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Aw)i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分量。
然后,计算R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可从表2多阶比较矩阵的RI值当中查出。
最后,计算CR(随机一致性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当CR>0.1时,需要重新校正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权重值;当CR<0.1时,则认为比较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经计算和调整,本文中各层的比较判断矩阵均满足CR<0.1,通过一致性检验。
4.计算指标权重
首先需要求出每层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通常求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有两种方法,即和法和根法,和法是先对判断矩阵的每行元素求和,根法则是先对判断矩阵的每行元素几何平均,然后求总体判断矩阵的合成权重向量。本文采用根法对判断矩阵中每层的各行元素先求几何平均,再求得各个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最后求全体判断矩阵的合成权重向量,综合权重就是各指标的重要性份额,也就是各指标的权重,具体权重值见表3。
由表3可知,社会服务的比重要高于其他三项,这是因为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中需要重点突出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在所有指标中,国际交流项目数量和学生就业率综合比重较高,因为当代社会全球化加快,高校需要借助国际交流来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开放与包容,推动高校建设步伐。而学生就业率是高校社会责任评价最直观的反映,因而所占比重稍大。
(四)评价方案设计
在取得各指标的权重之后,本文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以指标分值乘以相应权重求和得到各指标的分值,以河北省H高校为例,高校社会责任的评分过程如下:
1.建立评价对象评语集
评价对象评语集设为V={v1,v2,...,vm},本文中将评语集设立为V={v1,v2,v3,v4,v5}={优,良,中,较差,差}五个等级,对应分值分别为{100,80,60,40,20}。
2.构建隶属度矩阵
本文根据20位专家对河北省H高校社会责任的评价来构建矩阵B,如表4所示。
3.确定权重集
由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的权重得知,权重集C={0.053,0.022,…,0.012,0.021,0.041}
4.评价结果及分析
将模糊评分矩阵与权重集相乘即可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这表明河北省H高校有25.79%的可能性社会责任评价为“优”,有30.6%的可能性社会责任评价为“良”,有29.05%的可能性社会责任评价为“中”,有12.35%的可能性社会责任评价为“较差”,有2.21%的可能性社会责任评价为“差”。
依据百分制,高校社会责任的评价等级阐释为:优(100分)、良(80分)、中(60分)、较差(40分)、差(20分),则河北省H高校的社会责任评价得分为:100×25.79%+80×30.6%+60×29.05%+40×12.35%+20×2.21%=73.082(分)。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河北省H高校的社会责任总体情况为“中”,表明该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完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只有加强高校自身的社会责任建设,才能深化高校绩效改革,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与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以国内外高校绩效评价相关文献为参考,以社会责任为视角,首先分析“双一流”高校社会责任评价的现状,其次以河北省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全面的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其中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性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按照模糊评分法进行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双一流”高校社会责任评价的理论研究成果。此外,本文在适应性、系统性和目标性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指标选取、权重确定和评价方案设计这三个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分法构建了“双一流”高校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以一所高校为例计算出社会责任综合得分。
本文采用的指导原则、构建步骤和构建方法等对其他高校进行社会责任评价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为各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双一流”高校评价提供了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实用性较强,对“双一流”高校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参考和使用价值,有利于推动“双一流”高校积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竞争力,尽快融入争创国际“双一流”这一大环境,为教育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维红.大学社会责任概念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1):1-9.
[2] 徐浪.高校教师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的反思[J].中国高校科技,2019(4):8-11.
[3] 伍海泉,宋佳航.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6(18):100-105.
[4] 程卓蕾,胡振华,刘文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63-67.
[5] 廖帅,葛梅,张兴旺,等.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0(8):34-37.
[6] 张男星,孙继红.投入产出法在高校绩效评价中的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2):21-25.
[7] 郜林平,魯勇兵.基于DEA方法的高校R&D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29所高校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6,30(2):37-42.
[8] 董淼.高校财务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J].会计之友,2019(24):147-152.
[9] 王莹.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量化研究——以W高校为例[J].会计之友,2019(14):17-23.
[10] 孙涛,郑秋鹛,王炜,等.BSC+KPI视阈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应用[J].中国高校科技,2020(6):21-26.
[11] 夏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20(1):172-176.
[12] 王海妮.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20(1):93-98.
[13] 贾敬全,汪佩霞.基于FCE-AHP方法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8(14):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