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健康为核心”的校外体育课程体系之构想

    王丽霞

    

    

    摘 ?要: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少年儿童体育工作。当前,校外教育机构已经成为开展少年儿童体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校外教育机构应该贯彻党和政府“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奠定基础和构建课程体系两种实施策略,帮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其中,形成体系指的是构建“以健康为核心”的校外体育课程体系。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课程体系构想的可行性,尝试分析了其结构和作用机制。

    关键词:校外教育机构;校外体育;健康;课程体系

    一、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少年儿童体育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多次提出,我国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作为必要的教育内容,体育在不同的教育文件、领导讲话中被提及。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讲道:“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党中央和政府多年来一直重视少年儿童体育工作,并将“健康第一”视为建设健康中国及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校外教育机构是开展少年儿童体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学校本应是开展体育工作的主要场所,然而现实情况则是体育课从来都是学校教育中的副科。课间操、课后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等也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导致少年儿童在学校中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中国学生的身体条件在向好,然而身体素质却在下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校外教育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少年儿童体育锻炼的不足。本文中的校外教育机构指的是传统的、公立性质的少年宫、儿童(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场馆、业余体校,以及新兴的、私立性质的体育俱乐部。这些校外教育机构已经成为少年儿童接受体育的重要渠道。对于少年儿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个性化体育爱好与专项特长技能、培养健身习惯及终身学习意识,校外教育机构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校外教育机构应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校外教育机构尽管来源各异、性质多元、情况不一,但都需要改变忽视健康教育、以运动技能为根本、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方向,而是应该贯彻党和政府“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即通过体育,帮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笔者提出两点实施策略——奠定基础与形成体系。

    (一)奠定服务基础

    1.以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扩大少年儿童的选择范围

    体育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的项目,体育项目是开展体育工作的抓手。校外教育机构应通过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少年儿童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喜爱度及需求量,开展多种体育项目以满足少年儿童的运动需要,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少年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外教育机构应设计和安排种类齐全、教学层级丰富的体育项目,既有群众性,又有针对性。例如,保障少年儿童喜爱的足篮排、乒羽网、游泳、健身操等项目,同时需根据少年儿童个体情况——年龄、体质强弱、掌握程度等,区别对待、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分化出多层级或类别的班级,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的教学计划,充分发展少年儿童的体质、个性和才能。

    总之,针对少年儿童生理与心理、生活与学习、兴趣与爱好、体育技术与技能、家长想法与认同等特点,校外教育机构应开设多种体育项目,并且在同一项目中设定多种教学层级或班级类型,扩大少年儿童的选择范围,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参加体育运动。

    2.以全面细致的配套服务,提升校外体育的工作品质

    体育教学指的是针对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而开展的长期有计划、有目标、循序渐进的培训。体育活动指的是展演、比赛、交流等具有参与性、娱乐性、竞争性的事件。二者是校外教育机构面向少年儿童开展校外体育的中心工作,但却不是全部工作。维护场地设施、开设运动科学指导、实施健康监测、提供体育资讯等,同样也是校外体育所应涵盖的工作内容。因为少年儿童除了运动需求以外,在体育物质条件、心理、生理、社交等多方面也会有需求。只有将体育教学和活动、体育场地及设施、运动科学指导、营养与卫生、体质健康监测、体育资讯统筹起来,形成体系化的配套服务,使校外体育的实施、管理、监督和评价连接成工作链条,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建立。这一服务体系的建立,对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构课程体系

    前文已述,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是校外体育工作的中心。二者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少年儿童的自我感受力。所以,校外教育机构除了关注体育教学,还应该多多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教学与活动能够形成学习(输入)与展示(输出)的闭环,使少年儿童的感受力在多重体育锻炼的作用下得到提升。

    此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校外教育机构应构建“以健康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首先校外教育机构应梳理每个体育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多个要素,开展规范、稳定、循环、可复制的教学,也就是每个体育项目形成一套课程。其次,以专项体育知识技能为基础,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拓宽课程的内容边界,进而拓展出不同的课程模块,使原有的校外体育变得丰富、立体。

    笔者认为,以“健康為核心”的校外体育课程体系,应该至少包含三部分(详见图1):

    ①身体素质模块。体育,顾名思义,是对身体的培育,身体健康是体育的终极目标,强健的身体素质也是发展专项体育的基点,所以这一模块应是整个课程体系最基础的通识课。这个模块有点类似学校的体育课,或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体适能培训。在传统的校外体育中,这个模块或者因不被重视而根本就没有,或者融入专项体育教学中,却十分零散,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②专项体育模块。这是公众比较认可、也是传统校外体育一直擅长和重视的部分。这一模块内部也需要进一步丰富,专项体育知识技能只是这个模块的内容之一,并不代表全部专项体育。专项体育相关内容很多,需要进一步挖掘,使之成为课程内容。

    ③生命安全模块。体育与生命息息相关,生命更是健康的基石,所以课程体系中应该设计以生命和安全为主题的模块,這体现了“大健康”观念。从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来看,无论是学校还是校外教育机构都很少涉及这个模块。其实,这个模块对少年儿童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质量与生活幸福。

    三个模块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以健康为核心”的校外体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对少年儿童的作用机制可以用图2进行解释:

    ①经过身体素质模块,少年儿童具备运动常识,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提升。身心基础奠定,少年儿童能够顺利地进入专项体育模块学习。②在专项体育模块中,少年儿童学习某一体育项目的知识技能,他们有了运动经历和经验,大脑留下运动记忆,形成日常运动条件反射和意识。其中一部分孩子会从内心产生运动兴趣,自然而然开始长期锻炼,也就保持了健康的状态,并且逐步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从内心体会、认同体育的价值。当然,还有一部分孩子,始终没有对运动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停止对专项体育的学习。③在专项体育模块中,除了传授体育知识技能、进行个性化的锻炼指导,教师还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培养少年儿童自觉自律、努力拼搏,塑造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④基于体育,但不止于体育。围绕体育教学而开展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是对体育教学强有力的支持和辅助,它们可以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健康的信念、终身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健康,共同构筑了一个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健康为核心”的校外体育课程体系,不是为了培养体育特长生,而是旨在帮助广大少年儿童拥有强健的体魄、优秀的专项体育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坚毅的品格、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以体育带动全人培养。

    这三个模块的实施应遵循一定原则:

    ①三个模块可以组合成一套课程,也可以三个模块各自拓展为三套课程。无论哪种方式,三者都必须相互配合,否则无法体现课程的初衷以及体系化作用。②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并设定足够的课时。如果一次课将三部分内容混合在一起教授,教师依照惯性思维,可能会突出专项体育内容,而忽视其他内容。课程模块单独开设,也就是一次课只有一个模块的内容,能够更好地确保不同模块的内容得到落实。③面对同一批学生,可先开设身体素质模块,然后开设专项体育模块和生命安全模块。④如果课时有限,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三个模块中的知识部分录制为线上视频课或音频课,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教师设置考试以评价学生的自学效果。⑤不同模块都具有一定专业性,所以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授课。此外,为了确保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应组建教师团队,开展集体教研,然后依据教师的专长,安排他们教授不同模块、不同主题的内容。

    四、结语

    “以健康为核心”的校外体育课程体系,寓健康教育于体育课程之中,力求实现“五个并重”:身体教育与心理培养并重、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与培养健康观念并重、培养兴趣与养成锻炼习惯并重、增强体质与品德精神并重、教授体育与卫生科学知识并重,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为生命打下坚实的体质健康基础,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展现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海辉.任务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沈建敏.体育教学创新与运动训练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

    [3]付小康,韩雪梅.体育与健康[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

    [4]蔡颖,周放,韩静.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策略与实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本文得到中国儿童中心师资培训部教研员王瑶老师的指导,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