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与挑战

    赵宏玉

    [摘? ?要]为了解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与挑战,借助问卷法,从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形式、途径、影响因素、效果等方面开展了调查。调查发现,学校高度重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提供了多样活动的机会,编制了内容新颖、贴合实际的教材等,但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等方面还存在挑战。针对存在的挑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调查研究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那么,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哪些新特点,又遇到了哪些挑战呢?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和社会又该如何开展教育活动呢?基于这些问题,研究者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影响因素、效果等方面开展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并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建议。

    二、研究对象及结果

    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北京市某三所中学共计248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初一年级占44.8%,初二年级占36.1%,初三年级占18.9%(年级信息缺失占0.2%);男生占51.7%,女生占48.3%。调查结果如下。

    1.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1)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使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认识到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学校最为重视哪一类教育教学活动”,选择思想道德教育类的学生占68.5%;对于学校定期开展思想道德活动的频次,72.8%的学生选择“经常开展”。可见,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国家政策的深度落实。

    (2)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机会。学校属于社会组织,具有固定的场所、明确的职责、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调查发现,56.8%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了较多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机会;45.6%的学生认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内容丰富;82.8%的学生认为这些活动能较好地促进学生个人发展;77.6%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可见,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以促进学生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

    (3)新编教材内容新颖、贴合实际、易于理解。教育部发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该教材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的内容。调查发现,84%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教材贴合实际;50%—60%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新颖、针对性较强、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4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易于理解。

    (4)学生偏好无压力的思想道德活动形式。调查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形式的喜好程度时发现,学生最喜欢郊游、参观等相对放松的活动形式,而对一些有压力、有竞争的活动,如竞赛、军训等兴趣不大。如何深入挖掘郊游、参观类活动的内涵、形式、功能等内容,利用学生的偏好和兴趣开展“无痕”思想道德教育是现阶段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5)同伴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形式时发现,排在首位的是学生自己或同伴组织的活动(占43.35%),其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占37.28%),最后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组织的活动(占19.37%)。可见,对于学生而言,同伴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学校可以考虑由学生自主或参与设计与组织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2.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较大。调查学生认为需要学习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时发现,排在前三位的是心理健康、法律相关教育、时事与政治,而排在最后一位的是“三观”教育。这表明,学生很重视心理健康。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当前的心理压力较大,发展性心理困惑较多。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同时,青少年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加强“三观”教育意义重大。因此,学校和社会也要深入思考如何加强对中学生“三观”教育的引导和渗透。

    (2)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力有待加强。在请学生对影响道德成长的因素(按照影响大小)进行排序时发现:同伴>个人反思>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社会。这表明,学生认为对道德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同伴,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所产生的影响较小。教育者认为课程才是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什么学生认为课程对其道德成长的影响较小呢?如何利用好课程资源呢?这应该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深思。

    (3)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渗透有待加强。调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发现,对学生影响较大的途径分别是个别学生教育、各科教学渗透和大型教育活动,影响较小的途径分别是课外活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调查学科渗透情况后发现,49.3%的学生认为其他任课教师会经常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但另有约38.3%的学生认为学科渗透不多,选择“偶尔或从不渗透”的占12.4%。综合以上结果,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以下问题:作为专门渗透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什么对学生的影响不尽人意?既然学生认为学科渗透对他们的道德成长影响很大,那么学科教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学校层面是否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渗透?如何寻找其他学科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4)不同群体对学生的关注点存在差异。调查学生感知的不同群体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身体健康、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发现,学生感知的教师和社会关注的顺序为:学业成绩>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学生感知的家长关注的顺序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学业成绩>思想道德;学生自己关注的顺序为:思想道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可见,学生对自己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有很迫切的愿望和内在动力。那么,如何为学生提供平台、资源、机会等,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融合时代特征,充实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面临的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不仅面临着来自教育改革、升学、自身发展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还面临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信息化时代的碎片化、学习与知识重构、信任危机、新媒体技术引发的舆论压力及道德危机等问题。因此,学校要基于社会背景和现实需求,进一步充实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资源,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法律、国内外时事内容的需求,并且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激活学生自主性,充分发挥活动的联动效应

    当前,学校虽然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还缺少人文关怀,学生也缺乏自主性和参与动力,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实效性。因此,学校要基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活学生自主性,充分发挥不同活动形式的联动效应,形成受学生欢迎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和方式。

    3.拓展资源利用方式,深入推进思想道德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郊游、参观等相对放松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形式。实际上,这样的校外社会资源十分丰富,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呢?不同资源在什么时候使用较为合适呢?比如,参观是资源利用比较浅的一种方式,限于了解和认识,属于知的层面;在参观的基础上进行体验,加入了情感和态度因素;在体验的基础上同资源提供方一起开发系列活动课程,便与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有了融合,对知识进行了重新建构,这种深层参与型的方式将使学生受益最大化。因此,学校要考虑更多地采用深层参与型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深入推进思想道德教育。

    4.加强学科渗透,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最能影响自己道德成长的路径是学科渗透,这说明学生坚信学科渗透的作用,并对此抱有很大的期望。教育部2017年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过程,需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学科中,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任何学科的教学最终都要落在实现学生的发展上,传授学科知识仅是浅层的学科教育,育德、育心、育人是所有学科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科渗透德育这条关键路径。

    5.巧借同伴效应,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同伴效应,是指宿舍、班级、年级或学校内同伴的背景、同伴现在的行为及同伴的产出对学生产出或行为的影响[1]。同伴效应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会以周围同伴为模仿对象,习得一些行为、态度等。那么,学校和教师该如何善用同伴效应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呢?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评选优秀學生榜样,使他们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特别关注并积极引导“不良”团体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采取手拉手活动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同伴的积极效应等。

    参考文献

    [1]袁玉芝.教育中的同伴效应分析——基于上海2012年PISA数据[J].上海教育科研,2016(3):30-34.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