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山东琴书的“曲、文、腔”艺术特征

    靳晓莉

    【摘 要】南路山东琴书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是在明清时期流行的俗曲小令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曲牌唱腔丰富、文学语言富有民间色彩、行腔是一种基于地方方言的带有宣叙色彩的说唱,特别是音乐中遗存了大量古曲和明清俗曲曲牌,具有重要的音乐研究价值。

    【关键词】山东琴书;曲调;剧文;行腔;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6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012-02

    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等,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曲艺形式。南路山东琴书是山东琴书的源头,约在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古曹州府),是在明清时期流行的俗曲小令的基础上,逐渐融合吸收其他戏曲、曲艺音乐元素发展而成。

    一、南路山东琴书的曲调结构特征

    (一)曲牌联缀体

    山东琴书在“小曲子”阶段为曲牌体结构,所用曲牌数量甚多,多达二百余支,大概有古曲、明清俗曲、也有地方小曲以及吸收戏曲音乐而来的乐曲等,其中绝大多数为演唱曲牌,少数为器乐演奏曲牌。

    属于古曲类的有:【柳青娘】【西江月】【虞美人】【破阵子】【杨柳枝】【五更调】【浪淘沙】【山坡羊】【蝶恋花】【满江红】【菩萨蛮】【点绛唇】【寄生草】等;

    属于戏曲类的:【垛子板】【四句哭迷子】【梆子佛】【昆数子】【小上坟】【大上坟】【急三枪】【老官腔】等。

    属于明清俗曲类的有:【凤阳歌】【上河调】【汉口垛】【叠断桥】【梅花落】【罗江怨】【银纽丝】【下河调】【鲜花调】【迎春调】【十杯酒】【打枣杆】【娃娃调】【呀儿哟】【一枝花】等。

    属于民歌类的有:【摸老鸽】【下扁食】【红头绳】【登山调】【枣花红】【挂油瓶】等等。

    牌子曲的联缀形式并无定格,一般以【上河调】或【凤阳歌】开头,【垛子板】或【梅花落】结尾。中间依据表达内容需要,选取情绪相宜的曲牌。

    (二)曲牌板腔综合体

    清末,“小曲子”渐由业余演唱向撂地说书转化,促使其音乐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使用的曲调逐渐集中,以【凤阳歌】【上河调】【叠断桥】【汉口垛】为“老四门主曲”,加上【垛子板】【梅花落】合称所谓“老六门主曲”。当时恰逢板腔体的山东大鼓颇为流行,琴书艺人们便在最为常用的【凤阳歌】和【垛子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变化,形成板腔化唱腔。但这种板腔化仍建立在曲牌基础之上,并未标示明确的“慢板”“二流”“快板”之类的板式名称。只是在实际演唱中,可以明显地感到紧松快慢、徐疾伸缩的板腔变化。

    【凤阳歌】曲调舒展平稳、结构方整,既宜叙事又可抒情;【垛子板】节奏明快、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口语化强。二者在山东琴书牌子曲中使用频率最高,为山东琴书由曲牌体转为板腔体奠定了基础。

    1.南路【凤阳歌】,又称“老十三板”或“老三板”。唱腔为七声徵调式、一板三眼(4/4拍);四句体乐段,慢板,音乐间形成起承转合的呼应关系(一般首句为起句,落“re”音;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发展,落“sol”音;第三句为转句,落“la”音;第四句与第二句呼应,落“so1”音)。一般由十三个小节构成,唱词为七言四句式,多有增字。

    在演唱时,南路【凤阳歌】多为板下(闪板)或头眼起唱,头三腔落中眼、四腔落板上。前三句唱腔后均有一小节伴奏过门,第四句后有两小节拖腔。其在早期,较少使用花腔和装饰音,音乐较为平直,现代唱腔则注意润腔变化,丰富了旋律性。

    2.南路【垛子板】,为一眼板唱腔,有板无眼(1/4拍)、节奏鲜明规整,商调式,为上、下句对仗结构的两句体,上句落音自由,下句落“re”音;曲调起伏不大,富于叙述性。能够非常灵活地根据内容变化形成不同的板式,如快板、中板、垛板、流水板等。它的唱词为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式,可增字。

    演唱时,南路【垛子板】一般闪板起唱,唱词排列紧凑,基本一字一音,似带曲调的数板。其“慢者慢而不散,字字落地;快者快而不乱,赶板夺词”,该曲调经常被用来表现欢快热烈或慷慨激昂的情绪。

    总之,就艺术特色而言,【凤阳歌】与【垛子板】的曲体稳定、板式灵活。演唱时,在基本唱腔的基础上,演唱者完全可以根据角色、情节、嗓音、方言语音的不同,随机变化、扬长避短,不受死板死腔的限制。因此,流传到不同地域,容易为各地艺人所接纳吸收,形成不同的艺术派别。

    二、南路山東琴书的文学语言特征

    曲艺是植根于群众土壤中的艺术,南路山东琴书特别注意向人民口头语言学习,吸收其中新鲜、丰富、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精华。

    (一)口语生动

    琴书的表演形式是对唱合唱,作品里人物行动多、对话多,对琴书的语言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口语生动”。例如琴书曲目《三打四劝》中的唱词:

    二姐说:“到我家你把我那婆婆劝,

    劝劝她上房以里少打我。”

    苏宝说:“你叫我去把你那婆婆劝,

    你婆婆那个麻子脸嘟噜着,啷当着,远看着好像一个马蜂窝。

    劝轻了,她不恼,劝紧了,她撅着个尾巴子来蜇我,

    不能劝来不能说。

    从中可以看出琴书的语言是多么生动。因为有了生动的唱词才能产生好的唱腔。只有符合人物性格所需要的鲜明的性格化的语言,才是好的琴书语言。

    (二)生活味浓

    山东琴书产生在民间,原为“庄稼要”,所以作品语言“生活味浓”便是它的第二个特色。例如《老王卖瓜》中老王为私抬瓜价而辩护的一段:

    王二元一听心害怕,

    他“啊啊”了半天把话答:

    “农产品,没准价,各队有各队的种瓜法。

    俺种的甜瓜上豆饼,

    你使的净些陈土烂坷垃。

    你那瓜水不汲的没点味儿,

    俺这瓜吃到嘴里甜沙沙。

    孬瓜难卖好瓜的价,

    俺的瓜就卖一角八。

    你要嫌贵就不买,

    血口喷人干什么?”

    这是多么生动的农村语言。庄稼话不仅活泼生动,而且很有性格特点。不论写什么题材,语言都要从生活中提炼,都应做到“生活味浓”。庄户话是琴书的优良传统,应当认真学习继承,加以发扬。

    (三)风趣幽默

    琴书语言的特色之三,便是“风趣幽默”,有“包袱儿”,就是“笑料儿”。琴书“包袱儿”的构成,当然离不开喜剧性的情节。例如《拙姑娘》,它讽刺一个懒姑娘,在家时不爱劳动,什么活计也不会做,出嫁后婆婆让她给女婿做衣裳,她“做了个褂子三根袖,领窝剜在肚子上。做了个裤子一条腿,拿衣裳去见婆母娘”。婆媳打了起来,公爹赶忙劝架,硬是给拙姑娘找理,说话非常有趣:

    在江说:“做的衣裳不算坏,

    听我说说它的好地方。

    两只胳膊用两只袖,

    那一只咱儿下地装干粮,

    一条腿的裤子也有用,

    留着咱阴天下雨好抢场。

    (四)韵味隽永

    琴书传统节目中,也有一部分格律严谨,比较注意表达意境的讲究修辞的作品,那就是牌子曲节目。例如《盗灵芝》中:

    御风急行如闪电,

    转眼脚下是灵山。

    莲花开五彩,

    瑞气射云端,

    急忙收云雾,

    轻轻落在高山巅。

    这段词写白娘子御风而去灵山,写灵山仙境,可谓词句优美,韵味隽永。这在意境、韵味上,与诗有共同之处。但它是供说唱用的诗,不能像一般诗歌那样含蓄,必须仍然保持明快的特点,又要意境美、韵味隽永,又要让观众一听就明白。

    三、南路山东琴书的行腔演唱特征

    (一)按字行腔、曲随词走

    山东琴书的演唱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歌唱,而是一种基于说话的带有宣叙色彩的说唱。这种口语化的演唱,要求一切行腔、润腔必须严格依照唱词中字音、词义的语言规范进行,使乐音和语音结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语言形象与音乐形象的完美统一。用演员的话说,叫作“按字行腔、曲随词走”“字音要先行,腔调慢慢跟”。琴书演唱中还十分注重“三步音”的运用,“三步音”是指在读一个字的时候,先咬住声母,中间突出本字字音,再以韵母拖腔,最后以字尾收声归韵。在吐字行腔的比例关系中,字头、字尾占本字中的结构较小,短促有力,而字腹是吐字行腔的重点,占本字中的结构较大,这样就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形式。

    (二)合辙押韵、讲究快口

    山东琴书不但有婉转优美的曲调,而且非常讲究合辙押韵。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鲁西南方言片(属于中州方言),该片主要是指京杭大运河沿岸及其以西地区(包括济宁、菏泽及临沂西北部、聊城南部一带)。在语速方面,该地区较其他地区稍快些;在吐字上,其对辅音(声母)特别是唇齿音较为强调,发低元音(韵母)时语音位置比较靠前(如“白”发 bei 音,“魄”发 pei 音)。因此,南路琴书在音乐风格上往往质朴刚直,装饰成分少,乐段结尾处很少有曲折婉转的长拖腔。如南路琴书艺人李若光所讲: “俺那块儿琴书讲究快口,拖腔拉韵的听众嫌腻歪,人们常说南讲词北讲腔,最重要的是把词卖出去”。另外,南路琴书大部分唱段在速度上都偏快,恰与当地语速相适应,如同为琴书主要唱腔的凤阳歌,南路琴书演唱速度一般在 1= 120 以上,而北、东路则慢得多。

    (三)气沉丹田、控制自如

    琴书演唱者非常讲究科学的发声方法,像“气沉丹田”“练堂音(头腔共鸣)”,“大换气、小偷气、声断气、补气”等等一些常用的声乐演唱方法也在琴书表演中经常使用。山东琴书演唱家兼研究家张军在《山东琴书研究》中提道:“演唱琴书首先要解决好发声问题,在运用口鼻及胸腔吸气时,同时收缩小腹,这样,肋间肌、胸腹肌的作用便可以充分地发挥,使气柱下方形成一个明显的支撑点,可以把气息托住”。这个支撑点就是“丹田气”。张军先生说,他当年在演唱山东琴书的时候,邓九如老人曾经告诉他应该“用上丹田气,不耸肩膀,不伸脖子,发音从从容容,才能随心所欲、控制自如。”老曲艺演唱家们的经验之谈,道出了山东琴书演唱“丹田功”的真諦。

    总之,南路山东琴书曲牌众多、伴奏乐器齐全、曲目丰富多彩、流布广泛,具有器乐、文学、民俗、方言等多种研究价值,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财富。2006年6月,我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琴书与山东快书、聊斋俚曲等一起,被列入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曲艺艺术亟待复苏的今天,我们要运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艺进行继承与超越,在保持原汁原味具有文物意味的南路山东琴书的同时,又不放弃发展创新的、符合当代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具有市场潜力的南路山东琴书。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冯光钰,李明正,周来达.曲艺音乐[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03:17-32,102,236-241.

    [2]张军.山东琴书研究[M].中国曲艺出版社,1984.07:26-34,124,152.

    [3]张婷.山东琴书的地域文化特色[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08:92-94.

    [4]王乐.山东琴书及其流派音乐特征[D].上海音乐学院,2014.0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