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教育功能规训与渗透研究

    王晓丽

    多元化时代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精神侵袭之中,所包含的精神力量远比物质力量都更为强大。我们所倚重的物质力量只不过是表象,精神力量却能够持续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因此,精神力量才是意识形态侵袭的最危险的敌人。对于中国未来而言,无论是可持续科学发展还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必须首先对抗这种多元化意识的精神侵袭,而教育功能的影视化渗透显然是最佳的潜移默化手段。

    一、 教育功能影视化渗透力

    (一)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最能体现与展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最能引领、鼓舞、激励一个时代的整个社会风气。文艺工作者们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锋,文艺工作者们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铸造灵魂的工程师。多元化时代的多元意识形态的精神侵袭由来已久,我国各级教育机构的学校教育功能与社会教育功能的一体化弱化亦由来已久。作为二者此消彼长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我国年轻一代已深受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对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没有深刻认识,而且对正确意识形态的观念产生了动摇。这种极其薄弱的正确意识形态,显然已经为下至基本教育,上至国家安全稳定都带来了一定危机。而时下的电影却出现了一种文化与教育的悖论,过度追求票房甚至抛弃了文化与教育的支撑。[1]

    (二)逆向阻止与正向修正的渗透力

    电影具有天然的教育功能,反映现实的影片令人共鸣,反映人性的影片发人深省,激励人生的影片催人奋进,弘扬主旋律的影片振奋精神。勿庸讳言,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目前中国的整个社会约束力、社会影响力、社会凝聚力等均在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稍显弱势,反而是多元化意识形态有着大肆崛起的趋势,更为严重的是,此时出现的“三俗”类电影对社会教育与教化是极其有害的。这种教育消解将为全社会带来一种错误示范。以影视映像的渗透力,以教育功能的影视化,适时地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不但能够以影视化的渗透力量抵消掉社会舆论中的不良渲染,而且亦能够由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更加充分地展现出影视化渗透赞美中的强大力量。

    (三)教育功能影视化渗透力的利用

    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社会精神领域的最大改变就是多元化的介入。致使整个社会在毫无缓冲的情况下,以一种思想硬着陆的情形,快速地踏入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在转型期经历了巨大的冲击、洗礼、考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更以其所擅长的光影魔术,不断地将西方国家与中国发展阶段完全不相契合的价值观强行输入。这种对于精神领域的赤裸裸的侵袭,必然为中国社会带来一种无所适从的困惑、迷茫、怀疑,使得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在没有分析辨识的情况下,成为西方世界的既盲目又忠实的拥趸。影视所携带着的教育功能的强大由此可见一斑。有鉴于此,面对此种情势,对于中国而言,恰恰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即将教育功能注入到影视艺术的创作中去,使得影视艺术能够发挥其强大的正能量的渗透力。

    二、 教育功能影视化渗透影响力

    (一)主观意识形态影响力

    电影问世之初,首先即以其新奇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时尚娱乐需要。此后,随着电影开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反映生活,电影的认识世界与反观自我等更多功能亦逐渐得到完善。而更为重要的是,电影的创制者亦开始将隐性意识形态认知、隐性意识形态审美、隐性意识形态教育等潜移默化地置入其中,从而使得电影具备了寓教于乐的隐性教育功能。中国电影的诞生自《定军山》始,这种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影视映像表达使得中国一举登上了世界电影史的大舞台。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电影唯一能够消解韩式唯美、法式文艺、美式商业、印式绚丽等的唯一法宝。而文化底蕴与教育是形影相随的一体两面,因此,以教育功能的影视化渗透形成文化衍生的影响力,使得观众能够由深刻思考社会而反躬自问反观自身,方能为更加深入地做好主观意识形态隐性教育的功能性铺垫。[2]

    (二)潜意识影响力

    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有言,电影虽为一种娱乐,但其对于教育确有着莫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式的机械说教、单纯宣教、单向灌输等教育手段与教育方式较难再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而电影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影响却能够深入人心。例如,电影《风声》虽然同样是行使意识形态隐性教育功能的电影,但是,影片却以高超的电影结构创制与紧张紧凑的精妙叙事,将中国共产党的英雄人物身处险境从容不迫地以顽强的意志与出众的智慧传递信息的过程表达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电影中的共产党员英雄人物,在面对生死考验的危急关头,能够以党、国家、人民事业为重,其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与无上的精神境界令观众无不为之耸然动容。该片展现了由具象化的英雄人物,所放大的共产党员集体的那种大无畏革命精神,承载了向观众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三)隐性教育影响力

    教育功能的主观能动性与潜意识的影响力,能够为观众的主观意识与潜意识形成一种正确的意识形态引领。而其隐性教育影响力则能够透过影视化的强大叙事能力,将教育功能隐入到对历史、战争、革命等的娓娓道来之中。例如,建国三部曲《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即艺术化地将教育功能植入到了對建党、建军、建国历史的客观回顾之中。这三部影片的难能可贵之处,即在于并未以过度的说教化、主观化、显性宣教化等令人生厌的面目出现,而是以客观公允的历史,述说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创业维艰,凭借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无数革命先烈,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无私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以无可辩驳的真实、史实、事实等彻底征服观众,从而实现由影视化所渗透出来的,远比机械说教与单纯宣教,更强大的隐性教育影响力。[3]

    三、 教育功能影视化渗透规训力

    (一)正确的意识形态规训力

    教育功能的影视化有着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不具备的,集形象表达、形象隐喻、形象思维等诸多宝贵特性于一身的特质。这种特质为教育功能的规训力传递带来了极佳的切入点与突破点。尤其是其中的形象思维,更是素质教育从最初级的幼儿阶段,到最高级的博士后阶段都不可或缺的最佳教育手段。教育功能的影视化以更深层次的意象化表达向观众传递了更加形而上的教育功能表达;从而形成了一种“治则修文化人心”的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思的崭新的后现代教育范式。这种教育范式能够以意象思维为观众建构更有效的教育次第,从这种意义而言,电影不仅应扛起文化责任,而且更应扛起教育担当。并且,这种责任与担当亦有其循环的正螺旋性效应性,即电影所付出的文化责任与教育担当方面的努力之后,仍然会透过观众文化与教育习得之后的反馈形成一种对于电影艺术的文化教育回馈,从而可持续地推动影视艺术向一个更加良性的循环中呈一种正螺旋式地攀升。

    (二)正确的基本思想教育规训力

    寓教于乐的意识形态规训,为更进一步的思想教育规训提供了建构形象思维的基础,亦为思想境界与道德情操方向,形成更上层楼的规训提供了意象化的积淀。教育功能的这种影视化,恰如世界著名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所言,有着一种直接触及情感与深入灵魂的形而上的作用,这种形而上性最终渐渐地为受教育者凝成了一种牢牢地铭记于脑海中的正能量。这种思想将极大地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鼓舞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振奋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追求。无论现代电影的创制主旨为何,国家主流意识都必须是第一位的,作为正确的基本思想教育规训影片,更应侧重于反映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反映中国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中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历程、反映中国各族人民的人文风貌与人文精神,将教育功能与影视化深度融合起来,使得电影之中能够体现出教育的思想规训主旨。[4]

    (三)正确的传统文明与文化规训力

    形诸于影视化的正确思想教育规训能够起到净化观众心灵与提升思想境界的双重效用,亦能够为观众施以正能量教育的力量,从而激发起观众对于党、国家、民族、人民以及自我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教育功能的影视化还应进一步展现传统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宝贵与极为丰富的巨大财富。民族艺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三座蕴藏量异常丰厚的宝藏。电影应在中华灿烂的文明瑰宝中不断地汲取思想、意识、文化涵养,从而以文明与文化的规训力对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形成一种针对现代社会的强有力规训。如此,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力量,重现中华传统文明光芒必将指日可待。教育功能的影视化亦将由渗透力量而铸造灵魂,并最终完成意识形态可持续的精神引领。电影作为一门能够直接触及情感、触碰心房,触动灵魂的具有高渗透形式的视听艺术,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亦必将为教育带来改地换天式的巨大变革。[5]

    参考文献:

    [1]连那.主旋律电影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在关联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104-106.

    [2]劉敏.商业化背景下发挥电影社会教育功能的困境与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5):36-38,43.

    [3]尹海立.传统体育社团的福利功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1-12.

    [4]高小强.被驱逐的教育力量——从文化视角探析电影的德育功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0):18-20.

    [5]廉柯.电影的教育功能与“主旋律”[J].电影评介,200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