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培养有思想的人
胡国平
近来,看到很多学生的表达空洞无物、不知所云,我心里很是着急;加之现在社会或是轻信盲从或是失去是非判断而造成的悲剧比比皆是,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别人思想着我们的思想。而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就谈不上理想,很难想象像中年闰土那样麻木不仁的人会成为幸福的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就谈不上有创新,就容易让别人扼住我们发展的“喉咙”。在今天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大背景下,作为语文老师,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我们语文教育还承担着更重大的使命,那就是要培养有思想的人。
什么叫有思想? 百度百科的解读如下:思想,又称思想,是活动的结果和理性理解的层次。我认为思想就是对事物理性的认识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立的观点。我们通常跟别人交流时就会对一个人有一个评价,说这个人有思想或者这个人缺少思想,实质就是这个人是否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立的观点。
那么,在我们语文教育中,怎样培养有思想的人呢?
一、思想从积淀中来
当我们外出旅游看见一处处优美的风景想着要抒发一下心情时,却“眼前有景道不得”,最后只能道句“好美呀”。为之奈何乎!怪只怪平时积淀不够,书到用的时候方恨少啊。那么,究竟该如何去进行思想积淀呢?那就需要在我们语文的教与学的过程当中落实“听”“说”“读”“写”这四大基本功。听,就是聆听;说,就是表达;读,就是阅读;写,就是写作。而在这四大基本功中,阅读又是基础中的基础。鲁巴金说,“读书就是借助别人的思想建立自己的思想。”笔者认为阅读是人的天赋,语文老师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和导引出学生的这种天赋。只有深厚的积淀,学生才能进行“反刍”,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二、思想从想象力中来
“率性之谓道”,一个幼儿园的同仁曾给笔者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她看见一个小男孩食指弯曲其他手指握紧,她就问这个宝贝他做的是什么,宝贝说他的是“大象”。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想象力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有着无穷大的力量,在他们的世界里,真是无所不能啊。然而在我们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的历程中,一个个伟大的理论、构想、突破等等,無不是这些杰出人物天才的想象力所成就的。很难相信,缺乏想象力的人会推动我们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以为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开展和创设活动。在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构建起画面,以游戏和活动为媒介打通文字和情感之间的隔阂,这其中,想象力就是重要的沟通桥梁,进而深度进入文本、理解文本。
三、思想从疑问中来
学习首先就要敢于质疑并且要会疑问,否则“学而不思则罔”。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不怕学生有疑问,就怕学生没疑问,因为有疑问说明我们的学生在思考。而当前多地农村语文教育的现状是: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疑问,不会疑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护孩子们的积极性,呵护他们的自信心。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天下午第二节下课,笔者正在埋头批改作业,忽然听见数学老师说:“去让你们的老师看看,这种题他都可以给你讲。”笔者抬头一看,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儿,原来是学生代某某在那个地方向老师问数学题。听到老师这样讲,学生在那里手足无措,尴尬得不知道要怎么办,几乎要哭出来,接下来的整节课都没听课。笔者能明白她的心情,笔者也能理解她的举动,许是老师的这个小小的举动深深的刺伤了她的自尊,因为成绩差,所以自卑,所以自尊。自信心的呵护,本身就是从点滴的积极性建立起来的,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意识,首先得永葆孩子们的积极性。
四、思想从批判中来
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说:“批判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这里讲的所谓批判,就是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出回应,做出选择。批判的本质是一种对话,前提是理解和质疑,直接表现就是提出问题提出有质量的好问题。在阅读和生活中的实践中,学生通过自我发现,然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建构起来的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做出选择。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讲究的就是批判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在语文教育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能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论辩了。论辩就是讨论、辩论,在语文的教与学中,论辩可以让学生深入的多维的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碰撞的乐趣,可以让学生的表达闪耀出思想的火花。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特性很紧要,很关键,因为这是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的根本所在。杜威提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这种区别于别人的特性。”尼采也曾讲过,教育实质上就是解放。我想,这种解放、这种独特的个性,很集中体现为“有思想”。进入中国教育的新时代,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有思想的人,成就独立的“自我”,语文教师需要脚踏实地、不断解放思想和升级迭代;语文教育需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与新时代深度融合。
[作者通联:四川德阳市中江县白果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