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调产业布局 加快攀枝花全面转型
魏后凯
创新是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攀枝花而言,应对当前的产业布局进行微调,将钒钛、钢铁等产业向凉山等地延伸,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要使农业、康养、旅游等一、三产业形成互补。
攀枝花是中国钒钛之都,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同时,攀西与柴达木、包头也是我国三大资源富集、综合开发潜力巨大的地区。攀西地区战略性资源开发是一项国家战略。近年来,攀枝花在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城市转型、产业升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打造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基地调整的攀枝花样本。
转型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目前攀枝花在转型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产业结构畸形。攀枝花钢铁“一业独大”的局面未根本改变,工业比重过高,服务业严重滞后。2015年,攀枝花全部工业增加值661亿元,占GRP的7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7%;而服务业比重仅为25.2%,增长贡献率仅有18.3%。
——资源型特征明显。攀枝花工业面临的问题不在于重工业偏重,而在于加工深度不够,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2015年,攀枝花规上工业总产值中,采掘及黑色金属工业占56.3%,加上化工、电力,所占比重达到73.4%
——创新驱动力不足。与西部其他地区一样,攀枝花目前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投资拉动,创新驱动的格局尚没有完全形成。
——矿区环境治理压力大。当前,攀枝花已进入全面转型的新阶段,有条件也有能力打造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城乡全面转型的典范。
从发展阶段看,2015年,攀枝花人均GRP为12058美元,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的门槛(人均GNI为12616美元)。从人均GRP看,攀枝花相当于工业化后期,但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仍停留在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从城镇化阶段看,2015年攀枝花为64.74%,已进入城镇化中期的减速阶段,也已经进入了中级城市型社会。从城乡关系看,2015年攀枝花城乡收入差距为2.36,已经进入双向城乡一体化转型的阶段。目前正在由资源型城市向“钒钛之都”“康养胜地” 转型,由“百里钢城”向“阳光花城”转型。
加快攀枝花在新时期的全面转型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实现攀枝花的二次创业和再工业化。攀枝花工业化并没有完成,需要再工业化。攀枝花的工业不单纯是升级的问题,还需要适度多元化,改变钢铁“一业独大”的局面。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区域,科技创新与企业规模呈U形关系,要充分发挥中小型专业化的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
——走出老工业基地调整“就工业论工业”的误区,树立“以全面转型促全面振兴”的理念,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对攀枝花而言,要实现大转型就需要服务业大发展,产业融合存在不同的层次,市域、区县、园区存在产业融合的问题,乡镇和村庄也存在产业融合的问题。
——按照链式发展、集群化的思路,培育一批规模大、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主导优势产业链。当前要重点培育钒钛产业、康养产业和生物产业三大主导优势产业链。一是钒钛产业链。钒钛具有添加剂的性质,钒钛产业不可能都在攀枝花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定重点产业领域和环节。二是康养产业链。要解决交通问题,重塑地区形象,要改变钢城的形象。三是生物产业链。包括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等,实现生物产业与康养产业的有机融合。四是要突破单纯城市转型的思路,从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小康的视角,打造新农村建设的2.0版,加快推进乡村转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2.0版的过程中,要坚持强、富、美的思路,即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要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即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要坚持全面小康的思路。要以“三统三共”为新村建设的准则,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品牌,共建共营、共营共享、共享共赢。
——加快推进攀枝花由“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民富型城市”转型。目前攀枝花仍是一个典型的生产型城市,2015年攀枝花人均GR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左右;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左右;攀枝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高7.4%。
因此,在推进转型中,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着力强化消费驱动力,促进攀枝花由工业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三省边缘地区的中心城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城市,走生态型的山地城镇化道路;城市建筑、风貌、颜色、景观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天人合一;建设一批生态型的特色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