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基本经验

    高国忠 任素敏

    [摘要]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历史任务,而且在实践中,从中国不同阶段的社会现实出发,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结合。建党90周年之际,回顾毛泽东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总结其历史经验,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策和策略

    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贡献之一,就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他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历史任务,并使之成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理念;而且还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率先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之际,回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就是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制定、实践自己方针政策的具体过程。

    毛泽东早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而后进一步贯彻、实践到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毛泽东思想,从而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第一,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客观及精确的分析,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总方针,确立了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建立巩固的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坚持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正确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第二,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融入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1]他大声疾呼:“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用了诸如“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和语言方式以及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民族形式来深刻表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但是,党的其他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思想也为毛泽东所吸纳和接受,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活动之中。比如,周恩来提出的“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朱德实行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军事思想等,都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二、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特征和核心内容

    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根本的特征。

    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革命任务,并制定了与此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政治上,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地位、作用、阶级属性以及现实的社会需要出发,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解决了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的实质性问题。

    首先,无产阶级应当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毛泽东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他从中国工人阶级的本身特点和中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出发,强调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牢牢地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是夺取民主革命彻底胜利和实现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保证。

    其次,提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毛泽东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同时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确立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进程。

    再次,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众所周知,在西方国家,整个资产阶级都是革命的对象,而在中国,毛泽东则把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即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明确指出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针对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这种天生的软弱性,毛泽东提出对它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确立了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二,在经济上,毛泽东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和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制定了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从而确立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走向。

    近代中国,伴随着外国资本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受难的境地,使它得不到充分发展。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此,保护民族工商业,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前提下得到发展,是党确保新民主主义经济顺利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第三,在革命道路上,毛泽东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民大国出发,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内无民主受封 建主义压迫,外无独立受帝国主义歧视。因而中国革命不能走合法的、不流血的议会斗争。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又使得中国广大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因此,当革命力量不足之时,应当深入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发展革命武装,积蓄革命力量,以此作为革命的归宿和出发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和实践,谱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篇章。

    第四,在法律制度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法律文件。把革命的目的、原则和对人民权益的保护等,通过苏维埃政权用法律条文的形式予以颁行,从而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制度,保护了广大的工农大众利益,创建了新型的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

    三、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通过对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回顾和思考,我们以为:今天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应着重强调和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并做好相应的工作:

    第一,理论创新是民族复兴的灵魂。中国革命兴衰的历史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变迁而注入新的内容。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本国不同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本国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历史特点的理论和路线,才能有效的解决本国问题。毛泽东则是成功的典范。因此,今天我们在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旗帜的同时,要敢于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结合时代特点,勇于理论创新,这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第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政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所得出的结论。正确认识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则是制定正确战略和策略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寻找时代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发展的核心之所在。

    第三,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任何政党区别的根本标志,也是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毛泽东曾经说过:“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正是我们党工作的宗旨和出发点。共产党人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群众的生活,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的党的建设,增强执政党的能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一步得到人民的拥戴和信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核心任务。

    注释:

    [1]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