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岗导学”“因生导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国凤兰 刘庆志

    【摘要】? “因岗导学”“因生导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考虑学生知识与技能特点以及社会专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运用实用教育理念,明确“会计岗位人”培养目标,研究设计“因岗导学”“因生导教”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因岗导学”“因生导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校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 因岗导学;因生导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03-0110-03

    一、“因岗导学”“因生导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山东省春季高考是面向省内“知识+技能”的一种高考模式,多在春季组织。笔者利用网络调查和走访方式,对山东省部分春季招生高校进行调研,发现有超过50%的高校,春季高考学生的人才培养与同层次、同专业夏季高考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致,或者仅对夏季高考人才培养方案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做些微调,基本沿用传统夏季高考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显示,春季高考学生对夏季高考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十分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难度大,学生接受困难。春季高考学生一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缺乏高中阶段系统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一部分来自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多数成绩不太理想,使得學生在学习运用数学等基础知识较多的课程时理解、接受和运用困难,这导致春季高考学生不同程度的厌学现象。(2)课程设置忽视学生已有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入学后,春季高考与夏季高考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设置基本没有区别,不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3)毕业生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毕业生多样性的需求。与夏季高考学生执行相同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必然导致两类生源毕业生的同质化,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毕业生多样性的需求,这与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相悖。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研究提出了“因岗导学”“因生导教”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因岗导学”“因生导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构建

    (一)“因岗导学”“因生导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因岗导学”是指以社会会计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导向,优化设计相应的会计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满足社会会计岗位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需求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因生导教”是指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导向,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个人素质和职业规划,优化设计授课内容,选用适宜的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实施小班化人才培养,让每位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因岗导学”“因生导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会计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因素为基础,设计相应的会计显性和隐性课程;在会计知识传授方面,变传统的“知识逻辑顺序”为“社会会计岗位工作顺序”,以会计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还原”会计岗位工作情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制度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的一种适应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因岗导学”“因生导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因岗导学”“因生导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两个体系四部分融合而成,具体如下:

    1.培养理念:实用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和创新的基础。春季高考学生人才培养要转变目前高校普遍(显性或隐性)存在的知识继承教育理念,树立实用教育理念。实用教育理念是以社会专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把“实用”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前提,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重培养,实现高校毕业生与社会专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因岗导学”“因生导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用教育理念在春季高考学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运用,是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实践。

    2.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型“会计岗位人”。高校培养的学生要“成才”,更要“成人”。所谓“成人”是指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教育,不应仅仅着眼于会计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去唤醒学生自身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要促进受教育者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所以,人才培养目标要“人”与“才”并重。春季高考实施“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考虑到学生已有的会计专业技能基础和将来就业方向,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偏重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即“应用技术型会计人才”。综上考虑,笔者认为春季高考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会计岗位人”(以下简称“会计岗位人”)。

    3.培养途径:校企“双轨“培养。“因岗导学”“因生导教”的“会计岗位人”培养模式,采取校内与企业“双轨”培养途径。

    校内培养:校内主要开展会计理论知识学习、会计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教书与育人同步,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素养,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成才与成人同步。

    企业培养:企业主要开展会计顶岗实习。“因岗导学”“因生导教”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会计岗位人”。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会计顶岗实习机会,为学生创造真实环境下的会计实践学习与操作,让学生在离校前得到真实社会会计岗位锻炼机会,真正实现会计毕业生与社会会计专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4.两个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1)“因岗导学”“因生导教”课程体系。在社会调研基础上,把会计职业岗位需求划分为岗位共性和不同职级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据此设计会计显性课程体系;依据企业对学生会计诚信、敬业、忠诚度等软素质需求,设计相应会计隐性课程体系。会计显性课程体系与隐性课程体系共同构成会计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见图1)。其中,会计显性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通过显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系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相应的会计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会计岗位人”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等“硬素质”。会计隐性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意志力锻炼等活动课程。通过会计隐性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职业兴趣、会计职业道德、职业意志力等“会计岗位人”所具备的“软素质”。

    (2)“因岗导学”“因生导教”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当前,不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困难,而且企业在人才招聘时也存在困难。企业“招人难”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充分说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脱节,有力地证明了现有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性。因此,构建一套“岗学融合”的“因岗导学”“因生导教”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要且迫切。“因岗导学”“因生导教”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依据社会会计专业岗位需求,把会计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划分为会计职业资格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会计岗位人”应具备的应用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据此设计“因岗导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学生已有会计知识、技能和生源情况,设计能够对学生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的“因生导教”的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见图2)。由此可以看出,该评价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因岗导学”评价体系,二是“因生导教”评价体系。

    “因岗导学”评价体系包括:会计职业资格评价、应用创新能力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是事中与事后评价的结合。①会计职业资格评价是依据社会会计岗位对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和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开展的岗位基本资格评价,可通过国家或省市统一组织的会计专业资格考试替代。②应用创新能力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控能力、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包括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技术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等内容。对于应用创新能力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获取的应用创新学分(如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进行评价。高校依据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多少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客观评价。③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考察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愿望与诉求,即对胜任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知识、素质与能力的乐学、能学与会学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规划实现能力,社会责任感,向上精神,创新创造激情等。对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成就、职业规划实现情况、应用创新活动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客观综合评价。

    “因生导教”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入学能力评价、学习成就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评价。①学生入学能力评价(事前评价)主要通过会计基础课程考试和会计专业技能实践,考察学生已有会计基础和技能水平,全面了解春季高考生源质量,这是“因岗导学”会计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是实施“因生导教”的基础和前提。②学业成就评价(事中评价)是指春季高考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通过闭卷考试、案例分析等多样化方式考评学生所学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综合实训与实战等方式评价学生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通过学业成就评价,考评学生学习过程中阶段性的学业成就与成效以及阶段性职业规划的完成情况,此过程中可与职业资格评价、应用创新能力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同步开展。③毕业生质量评价(事后评价)主要通过两方面开展,一是高校進行的会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综合考评学生所学会计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委托企业对会计毕业生进行会计岗位胜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企业考评。两方面(各占50%)考评的总和作为对毕业生质量评价的最终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结论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学校和学生个性特点,扬长补短,让学生的优势发扬光大,用会计知识、能力和素质弥补学生的不足。另外,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要与社会会计职业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相协调,要培养胜任社会会计职业岗位的“会计岗位人”。X

    【主要参考文献】

    [ 1 ] 邱同保.广西特色高校立项项目建设策略探索[J].广西教育,2014,(03).

    [ 2 ] 岳亮.基于因“岗”施教的《煤矿地质与矿图》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

    [ 3 ] 张海水,朱曦.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4,(01).

    [ 4 ] 张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02).

    [ 5 ] 胡纵宇,刘芫健.溯本求源: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回归[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01).

    [ 6 ] 陈赟,蔡离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 7 ] 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03).

    [ 8 ] 孔凡哲,汲长艳,田东晓,刘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及其保障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5,(03).

    【作者简介】

    国凤兰,女,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一级、硕士生导师、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会计教育。

    刘庆志,男,山东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院长,泰安市社会科学专家,本文通讯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会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