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科学组建管理打造高效小组合作
吴其光
[摘 ? 要]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实效显著,而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然而在现实中,多数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仅成为教师在公开课上展示和表演的工具。只有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小组创建,才能实现更有效的小组合作和小组学习。从组内小组长的推举、小组人数的确定、小组内部责任分工以及数字化管理多个方面,开展了长期的教学实践,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小组的科学建组是小组合作质量与效果的首要前提,数字化管理是小组合作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合作;小组学习;积分制;数字化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模式改革。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小组合作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效力,多数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成为教师在公开课上展示与表演的素材与工具。
造成小组合作形同虚设的原因有很多,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最根本的原因是小组在组建之初不够科学合理,而合作过程中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因此,要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力,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首先要科学组建小组,同时利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对小组进行管理。
一、科学建组是保证小组合作质量与效果的首要前提
罗杰·约翰逊和大卫·约翰逊认为,简单地将学生安排在小组中并让他们一起学习,这本身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和产生较大的效力[2],也不能将之称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为主要技术的一种教学方略。所以,要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首先要科学建组,而这将决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1.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原则建组
简单地说,就是将性格不同、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同时兼顾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因素。具体操作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合适的小组长
小组长作为整个小组的核心人物,关系到小组今后的运行和发展。所以小组长要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学习成绩至少中等以上,最重要的是具备较强的自律性和责任心;第二,经过民主评议产生,只有由民主选出的小组长才具备一定的信服力、体现一定的亲和力,小组成员才会愿意听从他的安排和管理。这样的小组长将来才有可能抓好小组管理。
(2)确定小组人数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认为,高年龄段的小组合作人数应该控制在3~4人,以4人为主;低年龄段小组合作人数应该以2人为主,即成对学习[3]。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了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以小组人数最终确定为4人。
(3)均衡配置小组成员
根据学生的学业表现,每10名为一个等级,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等级,而后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等具体因素,并充分考虑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确保组内成员能够在性格和能力上实现优势互补。
(4)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建组
将以上信息整理打印给学生人手一份,由组长根据以上信息,同时结合“双向选择”的原则来建设自己的小组。
2.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约翰逊强调合作学习的两个关键要素,即“个人责任”和“积极互助”。当小组成员缺乏明确的责任与互助时,所开展的活动只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工作”,合作学习很快就会退化为无序的讨论[4]。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必然要进行明确的个人责任分配。这样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各自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承担起各自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也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小组成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必须要将自己的努力同其他组员的努力协调起来以完成共同的任务。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懂得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要为小组其他成员负责,自己本身的努力直接关系到小伙伴们的学习状况[5],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关系。具体可进行如下操作。
每组的4名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兴趣分别担任语文、数学、外语和其他学科小组长,各自的主要任务是收取和检查作业,记录所负责学科的课堂表现等情况,并根据不同活动内容的需要以及小组成员的性格特征和特长,适当设立、分配不同的小组职责。比如,建立合理的帮扶对子,由成绩相对较好的成员担任成绩较差成员的小老师,担负起辅导的重任。
例如:在一堂英语口语课中,1号成员负责分配小组成员在口语中扮演的角色,也可以经过民主商议后确定角色,或以帮扶结队组合为主,即口语较好的学生要与口语水平较低的学生组成搭档,联合进行角色扮演;而2号成员则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口语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以及值得表扬的地方;3号成员负责第二次检查小组成员朗读和表演课文的情况;4号成员负责总结小组在合作过程中出現的问题,并组织其他成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位成员都应树立一种观点,即自己在小组内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自己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旦失职就有可能影响整个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自由民主、公平公正的小组创建过程,保障了组内成员间的凝聚力,为今后小组学习奠定了和谐的合作氛围。同时各小组间实力相对均衡,在为今后的“组间竞争”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为数字化管理的可行性奠定了根基。
二、数字化管理是小组合作质量与效果的
重要保障
数字具有简单、客观、公正等特性。西方管理学界有句名言:无法量化,就无法管理。当一项模糊性的教学工作被分解成若干可以量化的数字指标后,管理起来就会变得一目了然。一些仅凭个人直觉和经验而无法察觉的问题也可以在客观事实的数字下清晰地显现出来,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可移植性和可操作性。
所谓小组合作的数字化管理,是指在小组中实施积分制,将小组和小组成员的行为按既定的规则进行量化,一个周期内的数据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及时、准确、有效、全面地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而做出恰当的反应,引导班集体健康发展。而将小组的各项管理事项数字化,还可以使评价脱离表面性、模糊性与随意性,而具备及时、连续、明确、客观的特性,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指导,发挥评价的最大价值。
1.建立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数字化管理的积分制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将班级学习相关和琐碎事务一一列出,共同研究制定小组积分量化的具体制度,并为每一项班规制定合理的分值。
比如,根据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效果给予小组-2~+2分;根据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小组-3~+3分;根据纪律卫生情况相应地给予小组-2~+2分。而后,根据每周的汇总,为积分最高的小组授予“优胜小组”称号,为小组的每位成员颁发奖状,并将其合影公示于板报栏予以表扬。在学期末的“评优树先”活动中,小组积分也将成为重要的参照数据。数字的精确反馈,使得形成性评价具体而微,提高了评价的有效性和说服力,从而保障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健康发展与活力。
2.积分制的具体实施过程可视为对手小组间的相互监督
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管理的质量。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对手小组间可以相互监督,并按照小组积分管理制度,随时为对手小组的学习和综合表现进行“行善”(加分)和“执法”(扣分),从而相互监督竞争,相互促学进步。具体来说,对手小组互相掌握对方的积分表,可以记录对手小组成员在课堂教学、课下纪律、作业完成质量、卫生等方面的表现。对手小组间既是合作关系也是竞争关系,每个学生既是被监督的对象也是监督记分员,从而保障了积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创造性地运用小组积分——将积分兑换成“积分券”
“积分券”可以将抽象的积分具体化,从而发挥强大的管理功能。除每周汇总小组积分外,鼓励小组用月积分兑换“积分券”,每10积分兑换一张。“积分券”可以免除一些简单的抄写类作业,还可以作为一种“特殊货币”在班内流通,如通过“积分券跳蚤市场”兑换旧书等。积分券可以在小组内平均分配,也可以由各小组独立商定分配办法。这一方法增强了学生对积分的重视程度,优化了小组合作学习管理模式。
三、结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学建组可以有效地促进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增强组员为了捍卫团体荣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同时,小组的数字化管理可以促进小组管理过程的细化与量化,让管理变得有据可依,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进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2]羅杰·约翰逊,大卫·约翰逊,秦志宁.学习中的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2):30-31.
[3]佐藤学(Manabu Sato).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4][5]R·T·约翰逊,D·W·约翰逊,高艳,等. 学习中的合作:一个被人们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问题[J].教育改革,1994(5):47-49.
(责任编辑 ?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