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让语文学习真发生在课堂上
张金保
语文教学一直都是“少、慢、差、费”,主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不客气地讲,笔者听的语文课中,有不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如何让语文学习真发生在课堂上?必须把握三个关键:语文、学习、课堂。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因此,课堂的价值取向必须指向“人”,指向人的学习与发展,指向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语文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必须是真正的“学习”活动,而且必须保证是在学“语文”,即切合语文的特点,符合语文的规律。这一切,正是“一化六教”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所尽力追求并努力达成的。
一、让语言历练真发生在语文课堂上
当下绝大多数语文课堂,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都严重忽视甚至漠视正音释词、口头答题、师生对话、讨论探究、概括整理这些最能历练学生语言能力的环节。一般的状态是:要么蜻蜓点水,匆匆而过;要么教师亲口“吐”给学生,强行灌输;要么教师把各种问题的结论做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直接展示给学生,等等。至于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的一些语言不规范现象,很多教师则更往往是视而不见——事实上不少语文教师自己就是一个不规范语言文字的制造者!这些都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弊和积弊。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一化六教”的“第一教”就是教学生把语言历练当日子过。具体而言,就是每堂课都高度重视正音释词、口头答题、讨论探究、师生对话、概括整理等环节,都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地做实做好。就这样,一堂堂、一天天地切实历练,就当日子来过,以逐渐形成自觉和习惯。实践证明,这样的语文课堂,确实是在扎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有益于矫治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一积弊。
二、让据理品析真发生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深入“课文生活”,对接“读者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并充分调动学生和自己的“生活”,深度融通地体验、感受、思考、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缘由。这就是“教学生把据理品析当日子过”的基本内涵,也是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一化六教”的“第二教”。
老舍《想北平》中有这样几句: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晴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这几句中的“嫩”字就很有味道。不仅是在写蜻蜓的娇嫩光鲜、自由自在,令人赏心悦目,更是在向读者表达作者对故乡北平特别热爱以及对自己当年宁静、闲适、安逸的北平生活的无限怀想之情。
再如,小说《守财奴》中,巴尔扎克曾这样描写吝啬鬼葛朗台:“老头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熟睡着的婴儿。”其实,这“老头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就已经把信息传达清楚了。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仅仅这样写似乎还很不够味。于是,巴尔扎克就又运用了“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熟睡着的婴儿”这个比喻。这绝不仅仅是为了强化文学性,更凸显了葛朗台极度贪婪、凶暴,没有人性的丑恶灵魂。
生活化语文课堂上,教师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生活、作者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并充分调动生活积累来真切体验、感受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缘由,进而让语文学习实实在在地真发生在课堂上。
三、让自主思辨真发生在语文课堂上
教学生把积极发现课文的可思辨点并自主思辨当日子过,这是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一化六教”的“第三教”。这一“教”,旨在使学生通过长期课内“思维体操”长成独立思辨的头脑,练就一双善于观察、阅读和思辨的慧眼,从而能够独立地到课外生活中去观察、阅读、思辨,以逐渐发育和提升他们的自主精神、健全人格、阳光心态和创新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发现可思辨点,并引发他们运用逻辑归谬法、引申联想法、假设对比法、多维发散法、逆向假设法、溯源探究法来进行自主思辨和探究。例如,教学《师说》这篇课文时,运用逻辑归谬法启发学生对作者韩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这个结论进行思辨探究,使同学们都明白了“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明白道理不一定就都在我前面”的道理;教学《渔父》一文时,运用逆向假设法启发学生思辨“屈原可以不选择死吗?”,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屈原的伟大与高尚,等等。
就这样,一堂课接着一堂课,教师指导自主思辨和探究。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學的质量,更切实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辨能力的不断提升,也促进了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四、让依文练写真发生在语文课堂上
依文练写,就是依托课文教学来指导学生习练写作。据“一化六教”教学范式创始人董旭午老师归纳,依文练写包括两大类:一是依托课文教学指导学生习练仿写、续写、扩写、改写、补写以及人物评论、事件评论、作品评论等练笔文;二是依托课文教学指导学生习练祝福语、颁奖词、楹联、点评、内容摘要、启事、微报道、发言稿、辩论稿、总结和计划等实用文。
每堂课上,教师都可以拟设“依文练写”训练题,并指导学生当堂历练和点评(或课上思考、讨论,课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再回到课堂上点评),让写作历练真发生在课堂上。操作形式一般有三种:当堂布置当堂完成并点评;当堂布置课后完成并回到课上点评;课前布置并完成,回到课上检测和点评”。对课文关键语句进行扩写,对课文里精彩语句进行点评,对课文进行续写,给课文作者或课文主人公或写祝福语、颁奖词词等,一般篇幅不长,就课上布置并完成,之后抽样点评;给课文写艺术评论、读后感,对课文进行改写等,一般篇幅都较长,就课上布置课后完成,但回到课堂上交流、探讨思路和写法,并抽样点评;写内容提要、故事梗概、初读印象之类,需课前检测学生的预习质量,就采用课前布置并完成,课上检测并抽样点评的形式来操作;写创意作文,如给某一专题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等)写演讲稿、辩论稿、发言稿、主持语,拟写海报,发布微报道等,就根据篇幅长短来灵活采用这三种形式来操作,之后在课堂上抽样点评。
就这样,课堂上学生真学写作文,学写真作文,并且长期有序地进行习练,这不仅很好地矫正了课堂教读与学生学写长期两下扯皮的弊端,还循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赏析、评价和习作能力。
五、让读世悟文真发生在语文课堂上
读世悟文,就是读世悟出文章语言表达艺术(如修辞艺术、写作技法等)所依据的生活情理。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读文悟世,就是教学生通过读文来悟得其语言表达艺术(如修辞艺术、写作技法等)所依据的生活情理。如,读《变色龙》波澜起伏的情节,就联想、感悟到山峦的起伏之美。第二步是读世悟文,就是在阅读、观察、见闻等之后能够从中悟出文章写法之道来。如看到大雨到来之前的风云雷电,就想到文章的蓄势、铺垫艺术。只有这样教学生,他们才有可能最终学会由课文到生活,再由生活到课文,如此循环反复,直至学通悟透,真正生成与生命俱在的活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的结构布局是“阳光下—山—水”。为什么非要这样结构布局呢?对此,教师不妨引发学生读文悟世,联想、感悟到由上到下、有阳光到山水,再由山到水这一自然景观的布局规律的。这一规律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古今中外皆如此,这就是客观存在的生活情理。大作家老舍深谙其道,自然就这样来进行结构布局了。
课堂上,教师引发学生:见到过蜘蛛网没有?进而追问:蜘蛛网有什么特点?是做什么用的?当学生回答:蜘蛛網是蛛丝编织成的,很密实,常会出现在窗前的角落里,专门用来捕食小飞虫的。晚上,窗子里面有灯光。小飞虫们最喜欢朝着光明的地方飞,于是就被网住了,便成了蜘蛛的美餐。这时,教师不妨再点拨学生:食指《相信未来》这首诗中的这张“蜘蛛网”与你讲的那张“蜘蛛网”是不是很相像呢!不过,诗中的这张“蜘蛛网”专门捕杀那些坚持正义和信念,追求真理与光明的人啊!这一点拨,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诗中那个“蜘蛛网”的象征义,即象征着控制精神和思想的专制的网。这就叫作“读世悟文”。
课堂上,教师这样教,学生也这样真学。长此以往,这个“世”自然就会逐渐转化成鲜活、不竭的“悟文”资源,学生自然也就会养成用语文人的眼光和头脑去“读文悟世”和“读世悟文”了,进而达成“世”与“文”互化融通,进而真正实现学通悟透。
六、让语文积累真发生在语文课堂上
教学生把语文积累(包括知识、语言、素材等)当日子过,是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一化六教”的“第六教”,强调这种活积累要长期坚持,就像过日子一样地,直至使学生形成了自觉且养成习惯。中学生的语文积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积累语文知识(包括字词、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文学常识等),二是积累语言,三是积累素材。语文积累不是一日之功,但语文积累不能一日无功。积累贵在一个“活”字,就是教师生活化地引导学生回归语文本源,充分调动自己生命积淀,积极主动地思辨、感悟、悟得活积累字词、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知识,活积累语言和素材。
如,朱自清《春》中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个句子,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并悟得:原句子的一些定语和状语之所以要移位,就是为了使句子节奏变得更明快,突出表达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相反,若这些定语和状语一归到原位,这种表意效果就大大削弱甚至没有了。这就叫作教学生活学、活积累语法知识。再如,“娶媳妇放鞭炮”是烘托艺术,“娶媳妇请伴郎伴娘”是衬托艺术。课堂上,教师就这样启发、点拨学生活学、活积累,这就叫生活化地教学生活积累写法知识。
在每堂课上,教师都指导学生这样真学习,学习也这样真过语文“日子”。这样的“日子”真的过好了,自觉和习惯自然也就养成了,语文也就学好了,能力和素养也就具备了,同时一个大写的人也就随之站立起来了。
[作者通联: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