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共营制的崇州探索

    近年来,四川省崇州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和专业化服务组织三大主体,初步创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组织“三位一体”(1+1+1)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多主体、多层次的“农业共同经营”模式(简称“农业共营制”),有效破解农业“谁来经营”、农村“谁来种地”、生产“谁来服务”三大难题。

    形势倒逼之崇州思考

    ——面临“无农愿耕”“种粮断代”的问题。崇州作为成都市的农业大县和粮食主产区,全市农村劳动力36.9万人,但外出务工人员高达73.4%(目前,二三十岁的农民绝大多数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四五十岁的农民愿意出外打工),农村务农大多都是6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甚至有80多岁的老人还在种地,无农愿耕、种粮断代的趋势愈加严重,农村“谁来种地”、农业“谁来经营”“谁来服务”等问题日益突出。

    ——面临“传统经营”“懒人农业”的问题。崇州耕地面积52.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经营规模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随着农民举家进城居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经营规模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底线需求,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等问题日益严峻。

    ——面临农业“两个天花板”“两道紧箍咒”的问题。由于农业科技、品牌、金融以及其他专业化服务不完善,当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高于进口价格,继续提价遇到“天花板”;农业补贴中有的属于“黄箱”政策范畴,受到世贸组织规则限制,部分补贴继续增加也遇到“天花板”。同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这两道“紧箍咒”也严重束缚农业长远发展,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难题破解之崇州探索

    ——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粮食经营规模化。崇州市坚持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成果,率先在全国探索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着力解决“谁来经营”问题。截至2016年5月底,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社达246个,入社面积31.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8%。

    一是创新组织形式。引导农户以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价量化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并建立由社员、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构成的组织架构。

    二是规范运行机制。构建“理事会+农业职业经理人+监事会”运行机制。理事会代表全体社员负责决策“种什么”,并公开招聘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怎样种”,提出具体生产计划、生产成本预算、产量指标等。监事会代表全体社员负责监督理事会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工作。

    三是强化利益联结。探索形成了除本分红、保底二次分红、佣金+超奖短赔等利益联结机制。除本分红模式是最常用的模式,即将除去生产成本后的经营纯收入按约定比例进行分配。

    ——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推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崇州市大力开展以农业职业经理人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并建立完善相关资格认证、政策扶持等制度,着力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截至2015年底,全市新型职业农民6712人,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1887人。

    一是建立教育培训体系。重点针对种养能手、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训,构建起“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二是建立评定管理机制。成立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委员会,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信息库,健全农业职业经理人选拔、培训、评定和考核等机制。截至2015年底,崇州市初级、中级、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分别达342人、116人、19人。

    三是建立扶持政策体系。设立农业职业经理人专项培训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制定并完善粮食规模种植补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补贴、信用贷款贴息扶持等配套扶持政策。如中级以上农业职业经理人享受提高10%的粮食规模经营补贴;农业职业经理人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60%等。

    ——成立农业综合服务组织,推动农业服务社会化。崇州市按照“政府引导、资源整合、市场参与、多元合作”原则,建立起科技、品牌、金融及专业化服务四大服务体系,着力解决“谁来服务”问题。截至2015年底,崇州市农业科技专家团队达225人;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3家、农业服务超市17个,分别连接2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大户、17个植保专业服务组织、13个粮食烘储中心、6个劳务合作社、2个工厂化育秧中心、25个集中育秧基地。

    一是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一校两院”,形成了“专家大院专家+农技人员+粮食规模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实现了农业科研成果与田间地头的无缝对接。

    二是构建农业科研品牌服务体系。成立农业品牌管理委员会,建立“公共品牌+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基地”连接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逐步形成了“稻虾藕遇”“白头五星老油坊”等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的农业品牌。引入社会资本搭建起“西蜀粮仓·崇州味道”农村电商平台,开展网上推介、预定、配送等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全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比例达61%,农业经营主体加盟农村电商120多家。

    三是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农村产权融资担保中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农业农村投融资平台,从制度上构建起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底,全市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983宗、16.22亿元。

    四是构建农业专业化服务体系。搭建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劳务、农业机械化服务、农资配送、粮食银行等“一站式”全程农业生产服务平台,所有服务项目的内容、标准、价格等均实行公示公开、明码标价。

    实践成效之崇州经验

    ——实现了经营主体“共建共营”。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权的基础上,通过经营权的进一步细分和重新配置,催生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究其实质来看,崇州农业共营制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构建、共同经营的新型农业组织体系,发展了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了农业经营效率。截至2016年5月,崇州市入社农户达9.23万户、占总农户的60.8%,适度规模经营率近70%。据统计,与传统农户家庭经营相比,2015年农业职业经理人经营的水稻种植平均每亩增产10%约110斤以上,生产资料投入与机耕机收成本下降15%约90元。

    ——实现了经营收益“共营共享”。崇州农业共营制土地的集中、现代生产力要素的聚集及其农业能手的共同经营,破解了家庭经营应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瓶颈,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实现了现代物质技术装备、企业家能力等先进生产要素与经营方式的高效对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形成“共营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与分享机制。如隆兴镇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2015年合作社公积金2.3万元,农业职业经理人佣金达11.56万元、同比增长6.9%,入社农户年均亩收入达863元、同比增长7.9%。

    ——实现了经营目标“共营多赢”。从微观层面看,崇州农业共营制保证了各个参与主体的权益,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入社社员实现了稳定增收,农业职业经理人实现了创业增收,专业化服务组织实现了服务增收。从宏观层面看,崇州农业共营制使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粮食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农民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微观主体经营目标与国家宏观政策目标的“激励相容”与“多赢”局面。2015年,全市职业经理人每亩平均收益165元(不含政府补贴),平均年收入4.8万元;合作社公积金平均每亩提取75元左右;入社农户在收回生产成本后,每亩直接增收约545元(不含政府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