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研究

    吴晓霞

    作为供销合作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供销社文化孕育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内涵,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媒体融合为研究背景,以供销合作社文化传承与发扬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背景下供销合作社文化传承与发扬存在的问题,研究媒体融合背景下构建文化传播新局面,搭建文化服务新平台,挖掘文化内容新渠道,构筑文化建设新高地等新举措,从而推动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引言

    依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总体要求,从《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到中央政治局以“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为内容的集体学习,推进媒体融合已成为媒体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问题,也为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指引。

    目前,供销合作社文化传播受到地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对象文化层次等因素的影响,媒体融合应用有限。依靠单一媒体或者传统媒体的传播力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文化传承的目标,未来的文化建设必将步入多媒体融合、多渠道宣传的新业态。如何利用新时代的技术优势,寻找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化建设与供销合作社服务对象之间的契合度,赋予供销合作社文化新内涵,是新时代下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新议题。

    二、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现状和机遇

    (一)传统环境下供销合作社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现状

    1.自上而下传播,缺乏反馈机制

    传统环境下的供销合作社文化传播,多采用发布文件、单位简报、专题活动等形式,采用自上而下纵向传播。传播渠道以纸媒、内部平台为主,受众范围有限。受众无法进行自主选择,接收不到喜欢的服务内容,也不能快速获取所需的有效信息。这样的单向信息传递途径,导致信息供给无法契合需求,受众的真实需求也无法得到有效反馈。

    2.重形式轻效果,缺乏灵活性

    传统环境下的供销合作社文化传播,往往按照一定的程式化,通过各级供销合作社逐级下发,采用传统媒体进行区域性传播。文化建设项目也以任务发布的方式,由固定机构在固定时间传播固定内容,或者是通过专题节目、专题板块、专题人物等方式集中传播,相对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缺乏扩散性和灵活性。

    3.绩效难以量化,配套资源不足

    文化建设很难建立可量化的绩效目标,而定性的绩效目标缺乏客观性。这就导致了一些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由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原因,对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投入不够,文化服务功能较为薄弱,供销合作社的价值理念没有形成统一体系,社会形象和认知度不高,人才队伍对供销合作社的文化认识不足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供销合作社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机遇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化传播的信息变得海量,传播方式也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各级供销合作者虽然已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搭建电子商务网站等方式,构建了新的宣传平台,但根据百度指数“供销社”、“供销合作社”关键字的索指数,虽有所增长,但绝对值仍处于低位,供销系统在获取主流媒体关注度仍有很大的空间。

    在媒体融合环境中,信息传播的时空边界模糊,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传播者对于信息的发送,不受时空限制。供销合作社作为为农服务的主力军,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整合、传播、互动等优势,搭建一个综合的服务平台,进行经营模式、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的创新,通过建立文化消费社群,打造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创新文化载体等方式,构建新的文化体系。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供销合作社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新举措

    对于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言,继续发挥已有传播方式的权威性,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时效性和广泛性,实现两者有机融合,有助于赋予供销合作社文化新的时代特征,构筑文化高地。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构建文化传播新局面

    文化建设应充分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构建满足用户需求的文化格局。基于对全国20余家供销合作社的调研结果,在业务营销方面,很多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网络代购等电商服务,也有引入抖音、淘宝直播等高流量新媒体,开展网络宣传,从而提高关注度和点击率。因此,在文化传播方面,不应局限于简报、网站和微信平台等少数资源,宣传载体应更多元化。

    以浙江省供销社为例,现已充分利用中华合作时报、农村信息报等系统内外报纸,以及浙江新闻、浙江之声等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逐步构建多載体的宣传格局。基于传统媒体的基本宣传框架,供销合作社应融入媒体融合的特征,在文化建设中贯穿互联网开放、合作、共享的思维,如跨行业跨领域合作,进一步争取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文化信息的覆盖面和传播性,如采用短视频、微新闻等方式,通过快手、抖音等载体快速完成内容编辑和发布,加强扩散传播;增加文化形态的灵活性,如录制音频、动画,作为新的文化传播媒介,提供受众偏好的形态内容,从而搭建一个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进行文化传播,不仅是增设新的信息发布渠道、搭建新的内容聚合平台,更需要进行新理念和新文化的融合,真正地把媒体融合中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的特征融入文化建设中,而不只是简单地将内容进行传播载体上的迁移。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搭建文化服务新平台

    文化建设应与供销合作社的经济改革发展相结合。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需要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对供销合作社的史料加强搜集和整理,以新的业态形式加以传播,同时,将其结合到为农服务的实践中,培养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立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共同体,以更好地顺应农民对物质文明的新需求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如以不同的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建设以农为中心的社区文化氛围,开发以当地农产品特色为核心的实物或虚拟文创产品,提供符合当地风俗的个性化消费服务,发展地域文化产业等,真正将经济服务与文化建设、经营性与公益性有机融合,从而打造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文明形象。

    同时,应建立统筹协调的新格局,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效率。以校园农耕文化馆的建设为例,如果能够在浸入式体验农耕文化的同时,将搭建的农耕文化实践体验区和孵化的农业创业团队,通过公共的供销社文化平台,以主管部门主导搭台的方式,获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构建一座与县市供销合作社之间的桥梁,反哺农耕建设,实现产业农合联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则可以搭建一套完整的长效机制,确保每一次文化传播不是孤立和阶段性的,而是延续持久的,从而提高文化建设的经济附加值。

    (三)发挥用户传播者功能,挖掘文化内容新渠道

    文化建设应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媒体融合背景下,门户网站、手机APP、自媒体等平台的受众,不仅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发布者。不同于传统媒体发布的复杂程序,新媒体具有短、平、快的特征。新媒体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博客、微博、留言区等大量内容,主要来自用户。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应借鉴媒体融合中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由文化的消费者产生内容。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可以参照豆瓣、知乎、简书等知识社区,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提供自由参与的渠道,促使供销合作社制度和文化理念传播的透明化,从而加强与员工及服务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因此,在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中,应该为用户搭建一个可以互动和反馈的机制,便于表达自身的观点。如通过建立共享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分享社区,将分散的文化资源和个体智慧结合在一起。许多网站通过UGC端口,让用户增加内容,供销合作社也可参照建立可以分享互动的文化消费社群或平台,从而广泛利用集体智慧,找到文化建设与受众认知的契合点。如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结合营销手段,融入互动游戏等环节,引导用户参与,促进文化理念的交叉传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格局,真正实现渗透式、无边界的新媒体式传播,而不只是单方面、灌输式的信息发布。

    (四)增强文化自信,构筑文化建设新高地

    文化建设需要创新思路,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销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响应市场的需求,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新的文化阵地。如可以在网络或者现场开设供销合作社文化论坛,谈历史征程,讲故事的方式,形成固化的传播形态;发挥新型知识分子在新型文化载体上的优势,加强“红色供销”文化建设,赋予“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等优良传统新的时代特征,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也要关注新一代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的建设。供销合作社的人才队伍,不仅要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做出判断和响应,也要结合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将供销合作社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产品的运營之中,形成新的文化传播风格。文化建设需要具备创新思维的传承者,供销社应为回乡创业的新青年提供引导和文化宣传,共同搭建传统的供销合作社精神与新型的供销文化阵营之间的桥梁,建立新的发展轨道,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结语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各级供销合作社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将媒体融合的优势融入供销合作社文化的建设中,弘扬“为农、诚信、创业、合作”的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精神,更好地把握供销合作社文化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掌握竞争中的主动权,从而提升供销合作社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为供销合作事业的振兴发展提供助力。(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依托项目: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019年度科学研究项目(19SYY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