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眼中”的天安门

    李红霞 段春梅

    

    

    

    在开展大班“小脚丫走天下”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提到最多的就是他们去了北京天安门,在谈论中我也感受到他们对天安门的热爱,于是我在建筑区投放了天安门的建筑图片,希望孩子们通过搭建来表达他们对天安门的认识和喜爱。但对天安门这样特征显著的建筑,孩子们会用哪些材料、用何种方式进行表现,我也很难预料,于是怀着拭目以待的心情期待着孩子的行动。

    初次搭建时遇到的问题

    问题一:城墙倒了

    妃妃一进建构区就走到贴有图片的墙边,指着天安门图片说:“我们今天来搭天安门城楼吧!”家乐和辰宇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三个人看着图片讨论如何实施。商议后,家乐和妃妃负责搭建,辰宇负责递积木,当地基铺得差不多时,辰宇选择了斜三角形搭在底部的两边,形成了对称的小斜坡。三个人继续合作向上搭,就在第二层快要搭好时,突然,妃妃这边的积木倒了,家乐对妃妃说“要小心点”,妃妃重新扶起柱子,往上盖板子。在搭第三层柱子时,楼体又塌了一部分,这次声音很大,引起了旁边小朋友的注意,妃妃有些气馁,皱着眉头说:“李老师,我已经很轻很注意了,不知道为什么又塌了。”我走了过去,看了看倒塌的部位,原来她把柱子放在了斜坡上,柱子立不稳。但我并没有把我分析出来的原因直接说出来,而是指了指斜坡的部位,启发他们思考:“想让房子更稳固,应该建在哪里呢?”“平整的地方。”孩子们回答。我称赞道:“说得好!”家乐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说:“我们不应该把柱子放在斜坡处,这样不稳。”妃妃走到图片前看了看,说:“天安门城楼的城墙是整整齐齐的长方形,没有斜坡呀!”辰宇说:“我是想让城楼看上去更好看,既然不合适,我们拆掉斜坡搭成平的吧。”于是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斜坡的部位改造成平的了。

    问题二:材料中没有想要的形状

    地基平稳后,再向上搭建时就很顺利了,大家边商量边尝试,很快天安门城楼的主体就建好了。辰宇说:“我觉得差不多了,我们搭屋顶吧!”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可是选择什么材料盖屋顶又成了他们的新问题。妃妃说:“我感觉屋檐是斜着出来的。”她从柜子里挑出四个斜三角形,搭在了屋顶的两边,随后站在前面看了看,说:“不太像。”家乐说:“我们搭成三角形的,那样可能更好看。”辰宇说:“好像没有那么大的三角形。”三个人在玩具柜前蹲着搜寻合适的积木,试了半天都不满意。辰宇说:“要不先这样吧。”但其他两名幼儿不同意。游戏进入了僵持阶段。

    我走过去,以同伴的身份加入游戏:“我是一名游客,我想参观一下你们刚建好的天安门。”“我们就差屋顶没搭好了,我们想搭一个三角形的屋顶,可是没有合适的积木。”辰宇说。我边点头边说:“我们以前在玩泡棉拼图的游戏时,小朋友们能拼出各种形状呢。”“用各种形状的积木也能拼成三角形!”妃妃笑着说:“我们试一试吧!”他们拿出小三角形、小正方形、小长方形积木拼拼搭搭,很快就组合出三角形的楼顶,从远处看还真有点像天安门的城楼了,我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我请他们为我介绍一下拼好的天安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起来。我鼓励了他们的表现,接着说:“接下来你们有什么想法?想再搭建点什么吗?”妃妃兴奋地说:“国庆节我去过天安门,那里有花坛还有长安街。”家乐补充道:“我在电视上看过阅兵,有许多仪仗队、武器、军车参加阅兵呢,特别壮观。”“你们看到天安门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啊,那你们可以把它们都搭建出来。”我鼓励他们。“我们就搭建阅兵的天安门吧!”辰宇说。大家又热情高涨地忙碌了起来。

    重建时遇到的问题

    孩子们在对天安门进行最后的装饰时,正巧园长来到了班里。于是,他们主动邀请园长参观他们搭建的作品,一番介绍之后,园长走到图片前,仔细看了看,說:“你们的作品真宏伟!如果可以站在城楼上观看阅兵,挥手说‘同志们辛苦啦,这样的城楼就更好了。”孩子们听后若有所思地说:“习爷爷就是站在上面挥手阅兵的。”园长点点头,说:“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功!”园长走后,孩子们决定重建天安门。

    问题一:图片不清晰

    搭建前,孩子们又仔细观察了天安门城楼的图片,讨论了城楼的整体结构。妃妃说:“城楼的底部是一个很高的长方形城墙,上面要比下面窄一些。”家乐说:“我们上次搭的城墙不太高,有点矮,这次可以搭高一些。”辰宇说:“还要让人能站在上面。”孩子们想仔细看看细节,但图片太小了,看不清楚。妃妃说:“李老师,这张图片有点不清楚,能帮我们找一张大一点的图片吗?”我示意他们到一体机前,上网搜索出一张非常清晰的图片,并引导他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如从下到上。他们点点头继续讨论着:“数一数城墙上有几个拱形门洞。”“看看城墙上面有几层。”“屋檐是向外翘的。”……

    问题二:搭建材料不合适

    起初,他们选择了一些小的正方形、长方形积木垒城墙,但他们很快发现很难搭建整齐,家乐提议说:“咱们换成最长的积木吧,那样很容易搭整齐,也更稳。”孩子们接受了他的建议,拆掉了城墙,重新换成了最长的长方形积木。垒好两层后,他们看了看,有些不满意:“好像还不够大,再延长一组吧!”可最长的积木没有了,怎么办呢?经过反复尝试,最终他们用短一些的长方积木拼接成和前两层一样长的积木。城墙垒好了,孩子们又不断探索和调整材料,让城墙变得更稳固。

    问题三:怎样搭出对称的天安门城楼

    到了该搭建城门的时候了,只见孩子们随意放了几根柱子,柱子间的距离不等,前后也没有对齐,接着他们就往柱子上盖板子。妃妃提醒道:“我们要搭五个拱形门,中间的门最大,两边是对称的。”辰宇跪在建筑物前左右看了看,说:“我感觉有点歪,中间的拱门好像没在中间呀。”妃妃和家乐也过来观察,家乐说:“这好像不对称。”辰宇摇摇头说:“下面不盖好,上面就更搭不好了。”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眼看孩子们遇到了麻烦,我决定跟他们聊一聊。

    师:对称是什么意思?

    幼:对称就是两边一样,这边有什么,那边也有什么。

    师:怎么能两边一样呢?

    幼:就是两边相等。

    师:怎样知道是不是相等了呢?

    幼:用眼睛看。

    师:你们说的是目测,还有别的办法吗?

    幼:数一数。

    师:怎么数呢?数什么?

    幼:数板子,在同样数量的楼板下立柱子,(每)三个(块)楼板下立一根柱子,一边立三根柱子,这样就对称了。

    师:好办法,赶快试一试吧!

    有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立刻干劲十足,相互配合行动了起来。有扶楼板的,有调整柱子距离的,一会儿功夫就好了。我看了看,确实整齐、对称多了。在接下来的搭建中,他们通过数楼板来调整柱子之间的距离,很快就搭到了阅兵看台的一层。问题又来了:可以立起来的粗柱子没有了,他们换成了细细的小圆柱,但支撑沉重的楼板显得有些吃力,晃晃悠悠的。妃妃说:“再加一根,应该稳一些。”孩子们小心地往上搭楼板,家乐边搭边不放心地说:“我觉得三根柱子可能支撑得更好,我们还要搭房檐呢。”辰宇说:“可以,那就再加一根吧!”

    问题四:如何搭建能站人的城楼

    五个拱形城门建好后,孩子们并没有急于继续往上搭建,而是商量着怎么搭可以站人的看台。家乐说:“把中间变成空的,不能搭那么多柱子。”妃妃说:“我们可以在两个柱子中间搭一块板,这样中间就是空的。”孩子们对照下层柱子的位置摆好新柱子,并在柱子上放了一块长木板,轻松地解决了“站人”的问题,实现了中空楼层的搭建。

    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孩子们搭建时目标更明确,并且更重视搭建前的讨论了,这就是他们在游戏中最大的改变。

    问题五:如何搭建外翘的屋檐和房顶

    天安门城楼的主体建筑就要完工了,只剩下屋顶还没有盖好。孩子们先用木板平铺在上面,妃妃说:“上次我们搭建的屋顶是三角形的,但图片上的屋檐和屋顶并不是平的,也不是三角形的。”家乐说:“天安门城楼的屋顶和寺庙的屋顶差不多,古代人建的屋顶都是这样的。”辰宇提醒道:“我们剩下的积木不多了,看看哪种最合适。”他们用不同的积木边摆放边讨论。“从前面看屋檐是斜的,”妃妃看着材料说:“三角形有斜着的边,试一试这个长三角形。”他们尝试三角形不同的摆放方法,将三角形直边向下、斜边朝上摆放,从远处看确实有点翘屋檐的感觉了。他们欢呼起来:“我们成功了!”周围的孩子们也拍手称赞:“这次真像天安门了!”

    孩子们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佩服,在最后的环境搭建中,他们又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积木剩余不多,金水桥被迫缩短;阅兵时飞机是从哪儿飞来的,应该在哪儿建机场;车辆是向哪个方向开的;用彩泥捏的人站不住,改成用纸板支撑的手绘小人……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能耐心地去解决,像研究者一样查资料、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逐一实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天安门城楼终于完工了!

    在两次搭建天安门的过程中,孩子們有合作、有探究、有争论、有沟通,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机。教师适时适当地介入游戏,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和问题,分析他们的需求,并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和支持,形成了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促进孩子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和发展。

    点 评 分 析

    在这个案例中,天安门雄伟壮观、飞檐斗拱的建筑特点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它与现代建筑是如此不同,激发着孩子们运用积木这种开放性的材料去表现自己对天安门的理解和感受。他们在搭建过程中不断地观察、思考、探索、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善于倾听同伴观点,失败之后不气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合作,共同协商,完成作品,凸显出了良好的学习品质,而这些也正是孩子们在面向未来社会时所应具备的重要的学习能力。同时,他们也在这样的主动学习和游戏中体验和积累着一些科学知识和技能,比如“能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物体的特征”“知道积木放置的位置、不同形状的积木和地基平稳之间的关系”“能用不同的图形有创意地拼搭出大的三角形屋顶”“用不同方式探索对称的方法”“尝试将平面造型搭成立体结构”等等,体现出较高的游戏水平。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引导。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不是事事都要“插上一脚”的指挥者,她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成为孩子们游戏时的观察者。教师知道在游戏陷入僵局时适时介入,使游戏得以维持下去,当孩子们积极探索时又适时退出,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通过“想让房子更稳固,应该建在哪里呢”“对称是什么意思”“怎么能让人站立在城楼上”等开放性问题,激发孩子们进一步思考和反思,提升了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还是孩子们的同伴,与他们一起通过电脑查阅资料,一起观察和思考等等,让孩子们成为了游戏的主人,他们的能力和成果也获得了大家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