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有利于”标准 深入推进机关后勤改革
王琳 孙华良
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起草的关于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要坚持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方向,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新时期机关建设需要的后勤保障体制。按照这一精神,各级政府部门陆续成立了机关服务中心,将机关后勤工作从机关行政工作中剥离出来,按照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社会化改革。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机关后勤改革打破了机关办社会的服务模式,引进了社会专业服务公司更为优良、高效的服务,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效率。但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成熟和改革缺乏内部动力等因素,政事已经分开,管办尚未分离,后勤资源未实现有效利用,并且,各地改革进行的程度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标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还在探索中。面临新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机关后勤改革应坚持怎样的目标取向和衡量标准,是必须面对和探讨的问题。
一、机关后勤改革要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机关后勤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机关后勤改革也必须坚持有利于市场经济运行的目标取向。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其实质都是机关后勤管理市场化、服务主体企业化,即机关后勤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遵照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有众多具备为机关提供服务的资质和能力的服务机构来参与机关服务市场,形成竞争的局面,促进后勤服务市场健康发展。从而,机关后勤更全面、深入地融入到社会大市场中,成为社会服务业的一部分。这对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积极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二、机关后勤改革要有利于服务资源有效配置
机关后勤部门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积累了大量的后勤资源,由于长期封闭的自我服务格局,不同程度地存在配置上的不合理、不公平,管理上不科学、不规范,机制上不灵活,使用上低效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后勤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整合机关和社会两种资源,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发挥社会分工协作优势,提高后勤服务专业化水平,实现人、财、物的最优配置,提高后勤服务整体效率。一是加强对办公用房、土地等政府资产的产权以及购置、分配、使用、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实现政府部门国有房地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二是对现有后勤资源进行剥离整合重组,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势互补,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推进品牌战略,走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机关后勤改革要有利于公共财政规范运行
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承担着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能,此外,干部职工的福利也属于单位领导考虑的范围,这种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利益冲突,容易导致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倾向。在机关后勤部门直接表现为机关后勤服务的福利化,各种暗补数额较大,公共财政承担了应由职工个人负担的部分,造成财政职能“越位”。在公务接待、公务用车方面由于制度缺陷,存在浪费现象。因此,机关后勤改革要同财政体制改革、工资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社会配套改革相协调,继续健全财政预算、财政支出、财政监督约束机制,完善政府集中采购、财政集中支付等各项改革,并在公务接待、公务用车领域加快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改财政“暗补”为“明补”,纳入个人工资,推进职务消费的公正化、公开化、货币化。还要理顺与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关系,健全分工合理、协调统一、相互制衡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不断推进公共财政规范运行。
四、机关后勤改革要有利于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要求机关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機关后勤改革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组织部分,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政事分开的基础上,逐步将服务职能从机关剥离出去,机关只保留后勤的管理职能,并从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入手,继续推进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改革,这将有助于政府机构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切实转变职能,推进服务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
五、机关后勤改革要有利于激发事业单位活力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后勤体制的改革,同时也涉及到事业单位的改革,后勤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纵横交叉。承担机关后勤服务的部门经过前一轮的改革,目前大多数已从行政序列划出,但是,封闭半封闭的对内服务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接下来改革应在理顺机关与后勤单位关系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后勤服务单位的法人地位,改造、重组机关后勤服务的生产和经营,落实相关的自主权,减少微观行政干预,为后勤服务单位经营发展创造条件。后勤服务单位应与机关建立经济核算关系,执行完整的成本核算,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机关后勤服务的保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