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
陶珏
随着2017年初中人教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以及当前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提出,名著阅读越来越成为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以“望问闻切”式的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取得很好效果。现结合《格列佛游记》的教学构思与设计,谈谈笔者的具体做法。
一、“望”即“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望”者,有目的的观察也。学习名著,阅读名著,最主要的一步是疏通全文的文意。名著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在阅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感知,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望”,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疏通文章的内容。
“望”,本质上就是做好预习,为文本的深入探讨做准备。
1.利用工具书,为自己阅读时重要的字词注上拼音和含义;
2.以每一章为单位,概括名著主要内容。
3.查阅作者的相关情况,做好展示。
本节课的情境导入在于提起孩子“望”的兴趣与欲望。在轻松的气氛中,孩子直奔阅读与欣赏的主题,快捷而高效。
二、“闻”即“质疑探讨,深入了解”
“闻”,倾听嗅味也。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摘抄,要给学生时间去诵读。名著再长,也要给学生朗读展示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渐提高自己。“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教师一定要让孩子朗读,通过指导朗读,教师不仅积淀强化学生的语感,还能引领学生穿透语言的外壳进入文化的地质层,通达文章的奥妙之处,探究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章越深入阅读,就会产生越多的问题。以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的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由表层走进地质层,对文本开始深入思考。
1.文中游记写了格列佛到哪些国家游历的经过?把你最感兴趣的情节说给大家听。
2.作者在文中刻画的哪些人物形象,他们性格特征是什么?你觉得哪个人物形象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闻”就是“承”,引导学生从感知出发,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孩子对小说深入阅读——从内容和写作背景入手,探讨名著的深层内涵。当然,这些问题也是建立在对孩子众多问题的取舍上。如果一味追求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孩子的问题不加控制,很多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达成,也偏离名著阅读教学的方向。
三、“问”即“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问”,即询问。教学不可不“问”,但须是对文本的设问,对思维的探问,对心灵的叩问,真正让学生走入文本。我们教师一定要俯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心得和疑惑。
学生的质疑毕竟离不开他们的理解层面,也不大可能切中教师预设的目标。因而,教师要相机把教学活动转向教学目标。因此,“问”字的实质就是进一步倾听学生自己对名著的理解,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孩子在合作交流中来解决问题。新课标对课程目标做了重点阐述,意在强化目标意识,因此,教师应当把握自己的指挥棒,,对名著中能反应人物性格特点,反应名著主题的地方组织探讨,以求对名著细致的剖析。
1.文中写格列佛在小人国等国家的经历是否相同?
2.请你举出文中最具有讽刺的情节,并探讨作者借此要讽刺什么现象?
3.文中写了哪個几个国王,他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问”就是“转”,引导孩子从文本的外延转向内涵,进一步挖掘文本的主旨。这个环节,就是紧扣文本的目标展开:通过欣赏小说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情节,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问”,就是让孩子、老师相互学会倾听,让学生在探讨中领会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主题——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这个环节应当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也应当是初中语文课堂的“主体”,为下文对主题的探讨奠定基础。
四、“切”即“挖掘主题,把握情感”
“切”,就是触摸按压以诊断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教师要对学生整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合,找到学生自我发现的共性和个性,然后音带学生进行探讨。
“切”的环节应当是名著阅读的“灵魂”。在学生对文章解读之后,教师要结合名著的背景,让学生把握名著的主题,同时还要引导培养学生的辩证性思维,举一反三,探讨所读名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才能达成名著教学的终极目标。
1.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思考小说的主题。
2.文章每个章节折视当时英国与其他国家什么样的现实?
3.这篇小说对你最大的启迪是什么?
“切”就是“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涵,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更要授之以渔,通过对名著主题的探讨,归纳阅读的方法、探究的方法,甚至写作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名著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望闻问切”不是裂土封疆式的板块处理,而是循序渐进式的有机整合。笔者相信:坚持初中语文名著教学 的“望闻问切” 模式的建构,一定让初中语文名著教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