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有迹可循

    王宁

    心理学元认知理论认为:通过一定的指导和训练,人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活动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控制。怎样指导学困生认知自己的认知特点,提高学习质量,在教学中,我充分借助“验算本”的使用,让学生的思维有迹可循,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建立一本“作业本式”的验算本

    验算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的行为习惯,它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思考过程与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好验算本,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格式要规范

    首先,本子的选择。教师指导学生每人建立一本验算本,尽量是带格子的大演草,如果没有格子的,中间打上分割线。其次是书写的格式。做到三有:有时间,有内容,有题号。为了节约时间,可以约定俗成地使用一些简写方式。比如,3月23日数学课本第53页第5大题第3小题,可以简写成“3.23,书 P53,5(3)”,也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能看懂的方式记录。最后,使用的顺序。在验算时要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书写要求,依次排列,字迹清楚、规范。

    (二)书写要规范

    在格式規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重视书写。先看,再写,做到写准——把数、符号写对了;写好——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有的同学认为是验算本,不整洁没关系,书写潦草没事。可由于过分的潦草或马虎会导致计算错误。所以要求在验算本上书写也得仔细,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认真的好习惯。

    (三)批改要规范

    课堂上,教师重点关注验算本的使用,及时评价,全班展示优秀验算本,让学生认识到写好验算过程的重要性,激发努力学好的动力。只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验算本的作用,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使用验算本,而不仅仅是遵从教师的硬性规定。

    二、创作一本“思维导图式”的验算本

    在数学学习中,学困生的元认知能力比学优生和学中生低,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稍难的问题更想放弃。实践中,我尝试把计算过程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写在验算本上,把抽象的内容变成可视化的“思维导图”,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计算过程可视化

    小计算,大道理。在计算教学中,我教给学生一句口诀:竖式是我们的好朋友。告诉学生,每次遇到复杂的题目,可以借助竖式来解决,看似费劲,实则简单,让学生在竖式验算中体验“慢就是快”的道理。除法的计算是教学中一个难点,特别是试商的过程,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抽象。而用竖式把试商过程在验算本上写出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点。比如84÷11=,第一步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的最高位,想口诀:一八得八;第二步在验算本上用竖式检验,如果商是8,11×8=88,88>84,所以商大了,要调小为7。第三步继续在验算本上7×11=77,84-77=7,余数比除数小,确定商7。第四步在作业本上认真写好横式和竖式。在试商的过程中,如果第一步先观察做不到,就可以从1开始试商,虽然竖式是写的多了些,但对学困生来说确有了方向,只要坚持算下去,就一定能找到商。随着不断的练习,学生会有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过程。

    (二)思维过程可视化

    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明晰解题思路,有序思考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因数和倍数”的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仅仅告诉学生有序成对找,找到重复为止吗,有些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为此,我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在验算本上记录下来,例:16=1×16(√)16=2×8(√)16=3×?(×)16=4×4(√),然后在作业本上写下16的因数:1、16、2、8、4。这样把过程写下来,学生就能轻松找对找全了。再比如在解决问题中,可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描绘一本“错题本式”的验算本

    每周五的数学课是学生们自主学习时间。课上,学生拿出验算本,翻看本周的验算过程,对出错点进行梳理,有疑惑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对于出错比较集中的知识点,老师集中讲解。最后,学生自主出题、答题、找老师批改。通过每周的自主学习,自主反思,自主体验和老师的有效指导,夯实了每周学习的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每次测试结束后,学生除了上交试卷外,还要上交验算纸,透过验算纸,老师和学生一起找到问题的症结,使得教学有的放矢,提高了学习效率。每周一次的“最美验算本”评选;每月一次的“验算本使用心得”交流会;每学期一次的“我和验算本的故事”征文活动,让验算成为习惯,让学习变得轻松起来。

    总之,我们在教育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规律,元认知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对验算本的合理使用,我会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把不足之处加以改进,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