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模式,广播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王彬

    内容生产是当下互联网媒体的最薄弱环节,这也恰恰为传统媒体实现融合转型提供了最佳突破口。近一两年,一大批广播工作室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应运而生,并率先转型,成为传统广播真正的“市场尖兵”。正是互联网经济对传统广播人在思想方法上的重大启示,才让这些工作室能够在新的媒介生态下如鱼得水,实现了生产方式的重大突破。

    首先,工作室带来了传统广播供给侧的认识突破和理念转型。制约传统广播可持续发展的“命门”在哪里?在供给侧。长期以来,渠道的垄断性传播,让我们在内容生产上形成了媒介单向需求的思维惯性。如今渠道垄断早已被互联网媒体打破,倒逼传统广播不得不做出改变。目前几乎所有电台与互联网媒体都有合作,有的还重金打造移动互联网自有平台,用户需求、产品思维开始成为媒介运营的刚需,此时,广播工作室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显得格外突出。

    广播工作室对传统节目实施的产品化改造,让内容产品开始真正回归商品属性。为此,一些工作室不仅考虑制作播出常态广播节目,更要考虑品牌的打造和市场营销。吉林台“钟晓工作室”的《晓声长谈》连续四年创下长春广播收听市场双冠军,成功打造出现象级广播节目;河北台“汽车工作室”成功运作试乘试驾、二手车服务、汽车博览会展等项目,不仅满足了客户需求,还直接产生了可观的经营业绩和效益,从而实现了传统广播由内容生产者向内容供应商的角色转变。

    其次,工作室带来了传统媒介属性的功能突破和方法转型。传统广播以信息传播为主要功能,囿于大众传播的渠道缺陷,很难在服务功能上有所突破。为改变现状,一些电台利用广播工作室这一重要支点,在媒体融合中巧借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撬动了用户的精准服务。广东台的“黎婉仪财富管理工作室”搭载国内知名互联网众筹平台,发起扶持小微企业众筹服务项目,通过网络互动实现共赢;北京台“吃喝玩乐大搜索”团队深耕微信,创建独立IP《吃喝实验室》和“微服务平台”,通过打通 “OTOTO”来建立消费生态闭环;在微信后台收集用户数据、组织落地活动、开设微店,将线上的信息传播真正转化成线下的实体消费服务。

    工作室模式的探索越深入,对现行体制的“放管服”改革要求就显得越为迫切。中央电台“海阳工作室”和广东台、河北台以及其他台的工作室都在人事任免、财务审批、节目调整、对外合作上享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管理权限的下放,促进了各类工作室和团队岗位分工更明晰、责权更明确、管理更高效、市场运作更便利。湖北台实施的“员工创客”服务计划,湖北电视的“陶然工作室”、广播的“电波兄妹”等团队运用创客政策,有效整合了内外资源,激活了生产单元,推动了全台制播分离的改革。

    工作室盡管打破了传统广播“采编播一体化”的传统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但相对于现行管理体制来说仍然是一个“边缘模式”,可是面对融媒时代的市场生态,这又是我们不得不跨越的一道“门槛”。怎样让工作室摆脱“另类模式”的尴尬,使之主流化、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将是媒介经营管理者目前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作者系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