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
侯儒
摘要:俄罗斯埃文基人,俄语为Эвенки,在中国称鄂温克族,历史上曾被其他民族称为“通古斯”、“索伦”、“雅库特”等。近些年,中国和俄罗斯学者对该民族起源问题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因此,也出现了各种学术观点。本文将中、俄学者对该问题的不同观点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埃文基人; 鄂温克族; 族源
中图分类号:D64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2-0081-03
引言
2010年至2011年笔者在俄罗斯留学期间,拜读了导师Д.П.Болотин的《Происхожднниеамурскихэвенков》(《阿穆尔州埃文基人起源问题》)一书,书中的内容和些许观点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因此将书中俄罗斯学者对埃文基人起源问题的部分观点进行翻译整理,同时把中国学者对鄂温克族起源问题的分析也以本文呈现。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的鄂温克族为跨界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埃文基人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各少数民族中是具有代表性的族群之一。他们是俄罗斯境内较大的北方通古斯人群体,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具有贝加尔人的体貌特征。埃文基人数较少,俄罗斯境内约有50 000人,中国约有30 000人,蒙古国约有3 000人。[1](P.13)俄罗斯境内的埃文基人现在主要居住在埃文基自治区、萨哈共和国、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以及阿穆尔州等地区。中国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讷河市。
一、俄罗斯学者观点
从18世纪下半叶起俄国学者便对俄罗斯埃文基人的民族起源问题产生了兴趣,但却没能形成规范的学术观点。二十世纪中叶俄罗斯学者们重新分类整理了关于埃文基人起源的各种学说,试图重新拟构埃文基人的起源。这次对该民族起源的拟构将重点研究该民族的文化,寻找其古迹,确定该民族的原始构成,在空间上对该民族的起源加以限定。
最早的假说是由俄国民族学家Г·Ф·米列洛夫(Миллеров)提出的。他对埃文基人的起源提出了很多的假设,他最终认为埃文基人起源于18世纪。在19世纪上半叶,俄国语言学家М·А·卡斯特伦(Кастрен)在1845—1849年考察西伯利亚期间,搜集了很多非常珍贵的口语资料。他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芬兰—萨莫耶德和阿尔泰语言,提出了埃文基人、突厥人、蒙古人在语言上有相似之处,这些语言构成了丰富的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同时М·А·卡斯特伦(Кастрен)也认为,这种语言的相似性同印欧语系一样,是以民族的一致性和共同的地域为基础的。
关于埃文基人发源地问题,俄罗斯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把他们得出的结论加以归纳,大致有三种:1.满洲起源说;2.黄河流域起源说;3.贝加尔湖地区起源说。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关于埃文基人族源问题最流行的假说是认为埃文基人起源于中国满洲地区,这是以中世纪中国的史料为依据的。自古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尽管使用不同的名称,但他们还是组成了强大的政治联盟,并多次登上历史舞台。
俄罗斯民族学家Д·А·菲舍尔(Фишер)的观点得到了中国学者的支持。他认为东北区域(满洲)是埃文基人古代文化的形成中心,因为这里发现的古代文化,从标注的日期上看可追溯至公元前3、4世纪,这些古文化对埃文基人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Д·А·菲舍尔(Фишер)进一步阐述,北部埃文基人族群出现分支是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并在阿穆尔河下游融合了部分当地人口,共同迁移到阿穆尔河中游。
1894年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男子学校的教师А·В·科里洛夫(Кириллов)在发表演说时指出:“13世纪满洲和阿穆尔地区曾被认为是埃文基人的故乡,但在成吉思汗和他的部落统治时期,这种观点被取代了。埃文基人被驱逐到西伯利亚的各个地区,一些人迁移到叶尼塞河以西北冰洋沿岸,一些人迁移到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还有一少部分人留在了阿穆尔地区甚至来到了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阿穆尔边疆区渐渐融入俄罗斯以后,他们便定居在阿穆尔河的中上游。”[2](P.3)
随后的很长时间内满洲起源说被黄河起源说、贝加尔湖起源说所代替,直到近年布拉格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历史系Д·П·鲍罗金(Болотин)教授在综合最新的考古资料和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再一次提出了埃文基人起源于满洲地区。他试图分出埃文基文化中的考古文化。他指出:在农业时期阿穆尔河沿岸地区分为适宜耕作区和不适宜耕作区,结雅河下游和阿穆尔河上、中游地区都属于适宜耕作区。在俄罗斯人来之前,原始森林带的沿河流域并没有农业区。十九世纪俄罗斯人在此定居,并且不断的尝试农耕作业,但由于气候、环境、土壤等条件证实该地并不适合农耕。但是,考古资料却显示在阿穆尔河流域出现农耕区后,这里存在着两种生存方式:农业和狩猎业。通古斯人、女真族、达斡尔族都曾在农耕区居住过,除此之外,在阿穆尔河中游地区也曾居住过女真族的后裔。有记载说十七至十九世纪在阿穆尔河上、中游森林地区曾居住过与埃文基人同源的狩猎民族。而在阿穆尔河下游也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文献中记载了这些民族是印第安人和以鱼皮为衣的赫哲族。Д·П·鲍罗金(Болотин)又指出,在寻找非农耕民族的考古资料中,发现只有一种塔拉干文化被划分了出来,这种文化的代表者就是狩猎民族——埃文基人。Д·П·鲍罗金(Болотин)还分析了塔拉干文化划分出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埃文基人民族起源的假说和该民族语言的归属问题,尝试拟建了埃文基人的历史。埃文基语属于满—通古斯语族,其发源地在满洲地区(今中国东北地区),第二个传播地点是阿穆尔河流域。他进一步阐释了埃文基人族源问题。他认为埃文基人的祖先是靺鞨。按照体质人类学的分类,埃文基人和满族人都具有贝加尔特征。这一共性表明,这两个民族的共同祖先曾经生活在同一地域,甚至是同一个族群。据考古发现特罗伊茨基靺鞨文化(靺鞨文化遗存一种类型,年代为公元7至12世纪,属于靺鞨文化晚期、黑龙江中游铁器时代文化中期向晚期过渡的代表性遗存)是具有贝加尔特征的民族在阿穆尔地区的标志。Д·П·鲍罗金(Болотин)指出在特罗伊茨基挖掘出来的人骸骨具有现在埃文基人和满族人的体貌特征,同时在特罗伊茨基靺鞨文化中发现来自满洲地区的物品,而在松花江流域也有近似于特罗伊茨基文化的考古学资料。与此看来,在阿穆尔地区和松花江沿岸埃文基人不仅占据了适宜农耕的地区,还占据了原始森林地带,并从那里移居到西伯利亚地区。因此Д.П.鲍罗金(Болотин)认为埃文基人与满族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埃文基南满洲人的直接祖先是特罗伊茨基靺鞨。
关于黄河起源说的代表是俄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С·М·希罗科戈洛夫(Широкогоров),中文名史禄国。他在《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中,阐述了埃文基人起源于黄河流域。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假说,认为埃文基人是从黄河上游向中游和下游迁移,后来继续向东北方向迁移。这种迁移可能发生在公元前3千年或者更早。他指出在埃文基民族志的许多实例中,可以看出埃文基人是起源于南方的。主要依据埃文基人的服装不适宜北方气候,其著名的敞口外衣不能像其他古亚细亚民族衣服那样御寒。另外,С·М·希罗科戈洛夫(Широкогоров)从人种学方面对贝加尔湖巴尔古津地区的埃文基人进行了测量,认为:“伽玛型是北方通古斯人(这里的通古斯主要指埃文基人,也包括了同源的鄂伦春人)最普遍的类型,在华北和华东的汉人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类型。”他在书中描述到:“通古斯的移民,在满洲与土著的古亚细亚民族遭遇,他们反对通古斯人在那里停留。因此,通古斯集团一个接一个地经过满洲,向人口稀少的西伯利亚移去。可是这个民族实体最后的一部分在满洲留了下来。当地的地理和民族环境对留下来的通古斯人起了作用。”[3](P.222-224)С·М·希罗科戈洛夫(Широкогоров)得出结论:西伯利亚地区不是埃文基人的起源地,而是他们祖先的早期迁徙地。
关于贝加尔湖地区起源说在很长时间内得到了俄罗斯大多数学者的认同。苏联科学院院士、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著名考古学家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Окладников)和А·П·杰列维扬科(Деревянко)共同提出了埃文基人文化分期的完整纲要。根据1960年在犹太自治州乃伊费尔德村发掘出的墓地群,他们提供了埃文基人早期的三件物品模型。这些模型不仅是民族学和人类学资料,同时也是当时最新的考古学资料。根据模型他们推断出埃文基人在公元前1千年的铁器时代早期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和外贝加尔湖的原始森林带。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Окладников)和А·П·杰列维扬科(Деревянко)所提供的埃文基人早期的三件物品模型分别是:1.森林部落在使用弓箭时的大拇指护具;2.桦皮船模,这是通古斯人(包括埃文基人、那乃人、乌尔奇人、涅吉达尔人)所特有的代表;3.木制的儿童摇篮。摇篮的形状和现在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部落、北方通古斯人、现代驯鹿人以及徒步猎人所使用过的摇篮都很相似。学者们认为,摇篮的形状是重要的民族指示器,并且能反映摇篮使用者生活时期的历史条件。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Окладников)和А·П·杰列维扬科(Деревянко)据此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推测。他们认为,由于游牧民族对地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新石器时期,埃文基人的发源地应该在森林地区,之后不断发展进步,从森林部落过渡到徒步狩猎阶段再到养鹿阶段。
俄罗斯学者В·А·图科鲁科夫(Туголуков)认为,根据现有的考古学、人类学的文献资料,并不能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居住在贝加尔湖附近、阿穆尔河、雅库特及远东地区主要从事捕鱼和育犬的居民与这些靠游牧打猎、养鹿为主的埃文基人是一样的。为了探讨埃文基人的族源问题,В·А·图科鲁科夫(Туголуков)采取了另一种途径,他在历史文献资料里首次找到了有关养鹿的资料。这条信息的标注日期是五至七世纪,他们属于乌丸人(古代使鹿人的名称,根据七世纪的中国年鉴,他们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地区的山地泰加森林中),这一信息可以充分证明埃文基人的祖先即是乌丸人。根据文献记载在十二至十三世纪乌丸人开始从贝加尔湖地区向西伯利亚迁移,并与当地人相互通婚和进行文化交流。这些都由于女真族的征服政策。因此В·А·图科鲁科夫(Туголуков)认为埃文基人应该起源于贝加尔湖附近,其祖先为乌丸人。
俄罗斯学者Г·М·瓦西列维奇(Василевич)被认为是研究埃文基人文化和历史方面的权威。他所著的关于西伯利亚埃文基人方面的专著到现今为止仍是研究这一问题重要的参考资料。关于埃文基人起源问题,Г·М·瓦西列维奇(Василевич)在他的著作里只是简明扼要地写了几个章节。对该问题的论述最著名的是他在1946年至1952年以手稿形式完成的关于埃文基人起源问题的工作报告。根据他的研究,认为埃文基人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时候开始作为一个单独族群迁移到森林地带。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时候,在贝加尔湖的南部山区埃文基人分裂成了南北,北部的一部分埃文基人在阿穆尔河支流的右侧流域以及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与其他民族发生了融合,后来他们继续发展成为了现在的满族祖先。而剩下的埃文基人则迁徙到贝加尔湖。Г·М·瓦西列维奇(Василевич)认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才出现了“埃文基人”这个族名。这部分埃文基人继续从贝加尔湖向西和向东迁移,并在广袤的领土上定居,其西部边界是鄂毕河,东部是太平洋海岸。这些地理环境正与埃文基人的养鹿文化相适应。
二、中国学者观点
关于鄂温克(这一部分采用中国民族名称)族源问题,中国学术界说法也不一,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以吕光天先生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贝加尔湖周边地区,他们的祖先是北室韦和鞠部,并提出了向东发展说;另一种观点以乌云达赉先生为代表,他们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下游等流域,其祖先是沃沮人、安居人,并提出向西发展说。
中国对该问题的探讨最初是由吕光天先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多年专注鄂温克族历史研究。关于鄂温克民族起源问题,他是北方贝加尔湖起源说代表。他在1963年刊印的《鄂温克族简史简志合编》中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后,在1983年出版的《鄂温克族简史》一书中又详细讲述了他的见解。他认为: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即铜石并用时代,鄂温克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支持这一观点主要来自俄文书籍《西伯利亚民族志》、《西伯利亚古代文化史》、考古学资料和神话传说。他根据考古挖掘的古代贝加尔湖沿岸居民的服饰、头盖骨以及其他装饰物以此证实他的观点。在1983年出版的《鄂温克族简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色楞格河左岸上班斯克村对面的佛凡诺夫山上发掘出一个人体骨骼,其衣服上带有数十个闪闪发光的贝壳制的圆环,圆环所在位置与鄂温克人胸前所戴串珠以及萨满巫师的法衣上缀饰的贝壳圆环位置完全一样。此外,还发现死者的一些白玉制的大圆环,与十七至十八世纪鄂温克人古代服装上的圆环毫无差别。”因此,吕光天先生推断鄂温克人和铜石并用时代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居民在族源上有一定的亲属关系。第二个依据是流传在敖鲁古雅河畔有关“拉玛湖”的神话传说。传说中写到“在一条大河附近有个‘拉玛湖,共有八条大河流入该湖,湖里长着许多美丽的水草,水上漂着许多荷花。在湖边看去,离太阳很近,太阳似乎从湖边升起。那里气候很暖,湖的周围山很高。传说中指出,鄂温克人的祖先是从这‘拉玛湖边的高山上起源的。”[4](P.5-6)吕光天先生以此为引证,并进一步推断“拉玛湖”即贝加尔湖。根据以上两点,他提出鄂温克发源于贝加尔湖沿岸地区,之后向东发展,该学说曾在一段时间内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此外,吕光天先生根据史书记载,从地理位置、文化风俗等方面论证鄂温克的族源与北室韦、钵室韦以及唐代的“鞠”部落有密切关系。据《北史·室韦传》记载,北室韦位于大兴安岭北麓,绕纥吐山而居,以“射猎为务,食肉衣皮”。[5](P.94)这一地理位置大致同十六、十七世纪鄂温克族活动地域相吻合,并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也有相同之处。他还指出,隋唐时期游猎于贝加尔湖东北苔原地带的“鞠部”,也是鄂温克族的先民。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鞠国在拔野古东北五百里,六日行可至其国,有树无草,但有地苔。无羊、马,国畜鹿如牛马,使鹿牵车,可乘三四人。人衣鹿皮,食地苔,其俗聚木为屋。”[6]根据考证,所提“鞠国”位于贝加尔湖东北五百里的温多河流域,而这个地方也正是明末清初鄂温克族使鹿部所在地。从居住方式上考证,鞠国的“聚木为屋”,北室韦的“用桦皮盖屋”,同鄂温克族游猎部落用桦树皮搭的圆锥形“仙人柱”相符,属于同一种居住方式,从而说明鞠部和北室韦同是鄂温克人的先民。
继吕光天先生之后,中国鄂温克族学者乌云达赉先生于二十世纪90年代在《鄂温克族的起源》专著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以古地名学考证为突破口,理清了鄂温克这一称谓的历史演变过程,并提出了鄂温克族最早起源于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下游。同吕光天先生一样,乌云达赉先生也十分重视“拉玛湖”的神话传说,不同的是,乌云达赉先生从语言学对“拉玛湖”一词进行了考证,他认为“拉玛湖”是鄂温克语对大海、大湖的泛称。他根据传说中所提示的地理环境推断大湖指的是乌苏里江源头的兴凯湖。此外,他还根据鄂温克萨满神歌中所唱:“我们是从锡霍特山之阴,顺着乌苏里江而下的;我们在乌苏里江有根源,锡霍特山有家园,阿穆尔有营地,萨哈莲有分支。”[1](P.18-19)并通过《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后汉书·东夷列传》、《新唐书·黑水靺鞨传》等文献资料相互佐证,进一步推断鄂温克族从3世纪到17世纪共七次分别向西、向北、向东迁徙,西至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北至北极地区和北冰洋岸边,东至日本的九州岛、北海道。[1](P.21)乌云达赉先生经过研究后认定鄂温克族是古沃沮人、安居人的后裔,并成功地勾画出沃沮、安居人的迁徙路径:“通过横贯亚洲北部的天然历史通道进行。这条天然历史通道分为四段:第一段,从安居故地(锡霍特山脉南段和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等流域)出发,通过长白山北麓通道,到达第二松花江西岸地区;第二段,从第二松花江西岸地区,通过洮儿河、哈拉哈河通道进入呼伦贝尔;第三段,横渡贝加尔湖,顺安加拉·叶尼塞河通道,西达叶尼塞河中、下游流域,一部分人到了鄂毕河下游东岸,北抵北极地区;第四段,在贝加尔湖西岸分岔,顺勒拿河而下,至阿尔丹河口又分岔,一路东达鄂霍次克海岸,另一路抵北冰洋岸边。安居人顺着这几条大通道,将自己起源地、发祥地的文明传播到了整个亚洲北部。”[7](P.26)
研究中国东北史的干志耿、孙秀仁两位学者对吕光天先生的“贝加尔湖”起源说予以否定,并借用俄罗斯学者列宾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们在所著的《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中有这样的论述:“大致可以肯定,松花江和黑龙江是通古斯语族的故乡也即是满族的故乡。在数千年前,通古斯诸群团就分布在松花江——呼兰河——精奇里江一线以东地区。考古文化证明,这一地区有些基本相似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因此,通古斯人不大可能是新石器时代以后从贝加尔湖或黄、淮流域迁徙而来。”[8](P.73)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俄学者就埃文基(鄂温克)民族起源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俄罗斯学者Д·П·鲍罗金(Болотин)的观点与中国学者乌云达赉和干志耿、孙秀仁的研究大体一致,即埃文基(鄂温克)的祖先是靺鞨人,他们从中国的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以东的广大地区迁徙到西伯利亚。
参考文献:
[1]黄任远,那晓波.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鄂温克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
[2]Болотин Д.П.Происхожднние амурских эвенков.Благо ? ? вещенск:БГПУ,2003.
[3][俄]史禄国著,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4]《鄂温克族简史》编写组.鄂温克族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5]北史·室韦传.卷94.
[6]马端临,文献通考·四裔考.卷344,考2699.
[7]乌云达赉.鄂温克族的起源[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8]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