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违实条件句的违实意义构建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在行域违实意义、知域违实意义和言域违实意义中的构建过程,从构建原则、否定认识立场标志、整合网络类型三方面总结“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意义构建的异同点。本文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可行性,应用这一理论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违实条件句。
【关键词】违实意义;构建;条件句;if;如果
【作者简介】梁燕玲(1989-),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广西外国语学院欧美语言文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一、引言
在语言中,“如果p,(那么)q”这一类条件句常常表示与现实情况相反,这便是违实意义。20世纪以来,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从真值条件、因果关系、违实思维,以及虚拟语气等方面对违实条件句展开了研究。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开始有学者关注英语条件句中的违实意义构建。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如Fauconnier研究了违实意义是如何动态生成的,给许多有志于研究违实意义的学者以启发。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汉语条件句的违实意义和对比英汉条件句的违实意义构建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引发众多学者的关注。
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分析了英语“if”条件句和汉语“如果”条件句在构建违实意义时的动态过程,阐述了这一过程中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中分析的句子从两个语料库中选取:开放美国国家语料库(OANC)、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CCL)。
二、理论基础
1. 概念整合理论。Fauconnier (1985)提出了“心理空间”这个概念。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日常谈话时头脑中生成的小概念包,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谈话内容。1994年,Fauconnier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王寅(2007: 215)在《认知语言学》一书中向中国学者介绍了这一理论。概念整合的过程是一个网络的过程,其中包含了许多心理空间和一系列心理活动,如跨空间映射、投射、背景知识的完善等。为简化理解,本文采用Fauconnier提出的四空间模型: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四个圆圈表示四个心理空间,圆圈里的实心点和空心点表示元素。圆圈之间的实线和虚线代表元素之间的联系。合成空间的矩形代表新创结构。每个心理空间的组织框架和元素会写在旁边的矩形内。两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元素映射到合成空间,并产生新创结构,即新的意义。
Fauconnier和Turner (2002)认为,概念整合网络主要有四种类型:简单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简单网络是指在两个输入空间中,一个输入空间有框架,另一个输入空间有多个元素,这些元素属于该框架。这种网络类型的跨空间映射是“框架-元素”。镜像网络是指四个心理空间都拥有同一个框架。单域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的框架是不一样的,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框架能投射到合成空间。双域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都有不同的框架,它们都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新创结构,构成新的意义。
2. 行域、知域、言域。沈家煊(2003)区分了三个概念域:行域、知域、言域。行域是指行为的客观状态,包括施事者、位置、时间、地点等因素。知域是指人的主观意识,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背景知识有关。言域是指语言本身,或使用语言来完成某种行为,包括命令、承诺、请求等行为。
根据这三个概念域,本文探讨行域违实意义、知域违实意义和言域违实意义在“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中的构建过程,总结它们的异同点。
三、英汉违实条件句的违实意义构建
1. 行域违实意义。(1) 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 write a shorter letter. (OANC)
输入空间1是关于“有(HAVE)”这个框架,包含了“I”和“time”元素,其中过去式had构成了否定认识立场,也是该空间的元素。输入空间2包含了“写(WRITE)”这个框架,包括“I”和“a shorter letter”元素。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相同的框架“身份(IDENTITY)”一一对应。最后,输入空间的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生成新创结构,进而产生违实意义:我没有更多时间,所以我不会写出更短的信。该网络属于单域网络。
(2) 如果没有二伯父决心要他“努力读书,求取功名”,那么他早已被父亲弄到店里去当学徒了。(CCL)输入空间1是从句和主句的关系框架,包含了“从句”“主句”元素,其中“没有”构成了否定认识立场,也是该空间的元素。输入空间2包含了努力读书-当学徒的关系框架,包含了“二伯父决心要他‘努力读书,求取功名”“他被父亲弄到店里去当学徒”元素。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通过相同的框架“事件1”和“事件2”投射到类属空间。最后,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生成新创结构,进而产生违实意义:二伯父决心要他“努力读书,求取功名”,因此他没有被父亲弄到店里去当学徒,强调了二伯父对他的深刻影响。该网络属于单域网络。
综上所述,在行域违实意义构建中,“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有三个相同点:①构建原则相同。在两个输入空间中,一个空间中有否定认识立场,这是该空间的一个元素。另一个空间产生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框架。否定认识立场和该框架、其他元素一起投射到合成空间,产生违实意义。②都有否定认识立场标志。③概念整合网络都是单域网络。此外,“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有不同点:否定认识立场标志不同。例(1)用過去式had表达虚拟语气,即通过句法手段表达否定认识立场,而例(2)通过词汇手段“没有”表达否定认识立场。
2. 知域违实意义。(3) Peter: Alexander is so kind and generous that everyone likes him.
Jack: If he had lent me money, he would have been a kind man. (OANC)
输入空间1是关于“借钱(lend)”这个框架,包含了“he”“money”“me”等元素,其中过去完成时had lent构成了否定认识立场,也是其中的元素。输入空间2包含了“好人(kind)”这个框架,包含了“he”元素。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相同的框架“身份(IDENTITY)”一一对应。最后,输入空间的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生成新创结构,进而产生违实意义:他没有借钱给我,因此他不是好人。该网络属于单域网络。
(4) 一位联合国官员做过这样的一个推测:“如果查理斯·达尔文今天还活在人世,他的工作更可能集中于物种的‘讣告,而不是物种的起源。”(CCL)
在理解这句话之前,需了解时间背景,这句话出现的时间是1994年,达尔文的生卒年是1809-1882年,因此达尔文不可能活在1994年,这里产生了否定认识立场。四个空间享有同一个框架“工作”,因此属于镜像网络。输入空间1是达尔文生活在今天(1994年)的违实空间,包含了“达尔文”“工作:物种的‘讣告”“1994”“否定认识立场”元素。输入空间2是达尔文生活在1809-1882年的真实空间,包含了“达尔文”“工作:物种的起源”“1809-1882”元素。输入空间的元素通过“施事者”“工作”“时间”框架投射到类属空间。最后,输入空间的元素和“工作”框架一起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新创结构,从而产生违实意义:今天达尔文不可能活在人世,因此他的工作不是研究物种的讣告,突出因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资源枯竭的现状。
综上所述,在知域违实意义构建中,“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有两个相同点:①构建原则相同。这一点和行域违实意义构建原则相同。②都有否定认识立场标志。此外,“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有两点不同点:①概念整合网络不同。例(3)是单域网络,例(4)是镜像网络。②否定认识立场标志不同。例(3)通过句法手段——过去完成时had lent表达虚拟语气,表达否定认识立场;例(4)通过违反背景知识或常识表达否定认识立场。
3. 言域违实意义。(5) If you were a good person, I would be God. (OANC)
四个空间享有同一个框架“说”,因此属于镜像网络。根据常识,上帝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此产生了否定认识立场。输入空间1是从句的空间,包含了“you”和“you were a good person”元素。输入空间2是主句的空间,包含了“I”“I would be God”元素和否定认识立场。输入空间的元素通过同一个框架——“说话者”和“说话内容”,投射到类属空间。最后,输入空间的元素和“说”这一框架一起投射到合成空间,生成新创结构,进而产生违实意义:我不是上帝,你肯定不是好人。
(6) 如果你是刘德华,我就是郭富城。(CCL)
例(6)和例(5)一样,概念整合空间的类型都属于镜像网络。根据常识,“我”不可能是郭富城,因此产生了否定认识立场。输入空间1是从句的空间,包含了“你”和“你是刘德华”元素。输入空间2是主句的空间,包含了“我”“我是郭富城”yuansu 和否定认识立场。这些元素通过“说话者”和“说话内容”框架投射到类属空间。最后,输入空间的元素和“说”这一框架一起投射到合成空间,生成新创结构,进而产生违实意义:我不是郭富城,你肯定也不是刘德华。
综上所述,在言域违实意义构建中,“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有三个相同点:①构建原则相同。主句产生否定认识立场,和其他元素、框架一起投射到合成空间,产生违实意义。②都通过违反常识而产生否定认识立场。③概念整合网络类型都是镜像网络。
四、结语
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从行域违实意义、知域违实意义和言域违实意义三方面分析了“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的违实意义构建过程。结论如下:“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的违实意义构建有三个相同点。第一,有相同的构建原则。一个输入空间中有否定认识立场,这也是该空间的一个元素。另一个输入空间产生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框架。否定认识立场和该框架、其他元素一起投射到合成空间,产生违实意义。第二,都有否定认识立场标志。在言域违实意义构建中,“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都通过违反常识而产生否定认识立场。第三,在行域违实意义和言域违实意义构建中,“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的整合网络类型相同。除此之外,这两类条件句在构建违实意义过程中有两个不同点。第一,有不同的否定认识立场标志。大多数“if”条件句采用虚拟语气时态后移来表达否定认识立场,这属于句法手段。而大多數“如果”条件句采用“没有”等词表达否定认识立场,这属于词汇手段,或者通过违反背景知识或常识表达否定认识立场。第二,在知域违实意义构建中,“if”条件句和“如果”条件句的整合网络类型不同。
本文从OANC和CCL数据库中选取的例子是个例,所得结论可能还需更多例子来论证。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希望后续能够对此进行深入细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on Natural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Fauconnier, G., & 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3]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3):195-204.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