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实践方略探析
崔随庆
[摘? ?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健康素养,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小学校可从织密健康教育体系、夯实健康教育行动、完善健康教育促进三个方面入手,努力做到“健”有网络、“康”有载体、“育”有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健康教育;健康素养
当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有了显著成效,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缺位,这导致了中小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出现心理问题的案例也在增多。尤其是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肆虐,不仅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心理应激反应和健康问题。回顾和反思这场尚未彻底结束的疫情,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和信念教育“四个教育”的同时,更要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推进实施系统、规范、科学的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作为基础内容融入、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
一、织密健康教育体系,确保“健”有网络
1.认识层面再提升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其身心健康事关个人发展、家庭幸福和国家未来。正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2019年全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所言,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一头连着党中央、国务院,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民心工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程”,是建设文明社会、养成文明习惯的“文明工程”。
2.制度层面再完善
开展法治和规则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尤其必要。对于健康教育的实施,国家层面已经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各省市也都在积极推进中。广大中小学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一环,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建章立制,完善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学校的实施办法。学校要深刻把握影响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聚焦重点人群,坚持预防为主,实施综合防控,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3.行动层面再推进
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努力,需要制度、宣传、环境、产品、措施、服务立体建构。中小学校的工作重点在于加强健康科普宣传,强化师生的健康观念,帮助师生养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和寿命能起到大约60%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摒弃不良生活方式,激发学生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增强学生健康意识,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养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科学运动、远离网游、严禁烟酒、作息有度等),不断提升健康水平。
4.评价层面再细化
要把健康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健康素养评价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校素质教育开展情况、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考查学生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要以体育达标测试为杠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健身运动;要以中考体育考试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其加强体育锻炼;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把学生的健康素养发展情况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5.保障层面再完备
一是加强校内体育场馆、心理咨询室、卫生室等场地建设,配备必要设施;并且加强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卫生防疫部门、社区等单位的联系,推动建立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满足学校健康教育需要。二是多渠道、多途径建立专兼结合的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保证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所需师资及校医按规定足额配备。三是统筹安排学校教育经费,保障健康教育活动正常开展。
6.责任层面再明确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基本的人权,是生产力,是人人应享有的平等权利;健康是社会的责任,政府和人民应共同承担维护健康的责任。”换言之,对于健康的维护,政府有政府的担当,社会有社会的分工,学校有学校的义务,家庭有家庭的责任。一方面,中小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落实学校教育目标任务的内在要求,不容偏颇,不容缺失,不容敷衍。另一方面,维护健康是每个人固有的责任,全民健康是每个人的健康,要人人参与健康中国建设,人人提高健康素养,人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总之,“管理”好自己的身体,“调适”好自己的心理,人人做到形神兼养、身心俱健,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二、夯实健康教育行动,确保“康”有载体
1.常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既是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和生命教育。各中小学校要把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科学、常态开展。一要着力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做好垃圾分类、清运和定时消毒工作。二要着力增强师生的文明卫生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例如,提倡公筷、分餐,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勤洗手等。三要着力引导师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酗酒、不吸烟、不熬夜、不瞒病,远离网游,规律三餐,加强锻炼。
2.深入做好传染疾病预防
学校人员相对集中、流动性大,对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要求相应较高较严。各学校必须对流感、手足口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季节性、地方性、突发性传染病严防严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更要对人流密集度较高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重点公共场所加强消毒和通风,严格落实晨午晚检制度,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加强隐患的排查整治,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坚决把疫情阻挡在校园之外。
3.大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
生命在于运动。除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健康课外,各中小学校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提高全體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切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至少掌握2项体育技能,逐步降低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力争达到“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的目标要求。
4.坚持抓好健康饮食工作
管好学校食堂,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让学生在校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一是通过“小手拉大手,健康一起走”活动,鼓励师生、家长参与“减盐、减油、减糖”活动。二是积极推动学校食堂营养配餐工作,做好学生饮食营养比例合理搭配和食谱编制,平衡膳食,满足学生生长发育需要。三是针对过度肥胖、瘦弱、发育迟缓及慢性病等特殊人群研制饮食配方,实施营养干预。四是加强行业监管,强化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和食品安全“6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规范化管理,确保师生在校饮食健康和饮食安全。
5.高度重视心理健康辅导
2019年,国家卫健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动目标。当下,学业压力、社交障碍、青春期逆反、家庭不和谐等因素都会给一些中小学生带来心理困扰乃至心理疾患。如果这些学生不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心理关怀和精神支持,那么就很难获得全面的健康。因此,各中小学校必须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重视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一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以及危机干预等活动,重点解决中小学生厌学、网瘾、叛逆、自闭等心理问题。二要联合家长、社区、关工委、共青团等多方力量构建协作机制,共同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环境营造活动、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和心理健康服务,为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与支持。
6.统筹安排劳动技术教育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论述健康时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不可少的“五育”之一,既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和周密安排。各中小学校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促进其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服务型劳动,通过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服务社会、奋斗创新的劳动精神,以及不怕吃苦、不畏艰难、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高尚品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完善健康教育促进,确保“育”有效果
1.多元课程促进
健康教育要达到“知、信、行”三合一的目标,其中知是起点。为此,各中小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学段特点,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辅以多元化的校本健康教育课,系统加强健康教育。要通过整体规划学校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细化教育内容;或结合其他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健康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升学生的健康技能。
2.丰富活动促进
学校作为实施健康教育的主体,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一是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健康知识与技能大赛、创建健康教育示范校等活动,推动健康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促进学生入脑入心、知行合一。二是开展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凡事敢于尝试、勇于挑战,不畏失败、不惧挫折。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家庭事务、学校事务、社区事务等,勇于表达个人观点。四是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并且组织讨论、辩论、分析会,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3.环境氛围促进
家庭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平时还是疫情防控期间,家庭教育在健康教育中都起着基础性作用。学校是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环境因素占17%。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均应着眼于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目标,着力营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学生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4.宣传教育促进
一是在广大师生和家长群体中深入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合理用药等健康教育活动,引起他们对健康的关注,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激发其健康潜力,促进其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自己掌握自身健康的命运。二是开展自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努力做到生活上自立、自理,学习上自觉、自主,行为上自由、自律,精神上自审、自省。三是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避免出现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5.服务督导促进
各中小学校要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扎实做好师生健康服务工作。一是完善各类常见病、季节病、传染病防治策略,加强学校卫生室建设,按规定配备校医,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主动与卫生、疾控、公安、消防、安监、食安、交通、交警等部门加强沟通联系,为师生提供完善的预防、诊断、治疗、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二是把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开展健康教育质量监测,重点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三是对学生高度负责,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变故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留守儿童及性格内向学生、脾气暴躁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给予特别关注和关爱。
6.协同合力促进
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协调个人、社区、卫生机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在健康促进中的利益和行动,加强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引导更多公众参与学校卫生健康工作,建立广泛的协作和支持系统,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會参与、家庭配合、人人尽责的健康教育良好格局。
综上,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国运兴衰、民族昌盛,广大中小学校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样、有效、可行的措施,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立体化地推进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