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研究
【摘要】? 教育成本控制是高校预算管理的核心。而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成本管理手段,在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过程中起着贯穿始终的作用。文章通过对M大学近五年教育成本及预算成本情况的对比分析,揭示高校在教育成本预算控制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促进高校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
【关键词】?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2-5812(2019)05-0085-03
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将教育成本的能量转化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动力。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不仅是衡量高校内部成本管理的绩效尺度,也是支持教育质量的价值牺牲。预算是行为计划的量化,具有协调资源配置,控制成本支出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运用预算管理作为资源合理配置的工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成本控制是高校预算管理的核心
资源约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就是要将高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而一切有意义的控制方法首先就是计划工作的方法,预算不仅是高校经济的中枢神经,也是计划的一种方法。同时教育成本控制也是高校预算管理的核心。
“支出”与“成本”,虽然都是用于资源耗费价值的描述,但支出强调的是资金使用和收入之间的平衡性,而成本强调的是资产的使用效率及效益性。两者通过预算达成某种平衡,在于提高整体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实现在“收支平衡”原则下的质量与规模、成本与效益的高校发展战略。成本控制的基础是支出预算。预算控制就是指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等环节,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成本费用管理。
高校教育成本是分担价值补偿的尺度,预算支出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根据“利益获得”和“支付能力”的原则,高校教育成本应由国家、社会和学生共同承担。我国以法定形式固化,并明确提出学费占教育成本比例为25%,且集中定价权由省级政府属地化管理。如果通过会计核算能够获得实际的成本数据,不仅可以验证收费标准的合规性,还可以根据物价水平,建立起柔性的“成本-学费”定价机制,并为财政预算的“补偿标准”提供可控性的依据,这有利于保障教育成本对教育质量支持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教育成本预算控制管理情况分析——以M大学为例
M大学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医学院校,近年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升办学质量为主要任务,努力创办一所高水平特色应用型医科大学。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M大学各项支出随之增大,从而导致教育成本也不断增加。M大学近五年的教育成本及预算成本情况分析见表1和下页图1(单位:万元)。
首先,由表1可见,M大学近五年来的人员成本(包括工资福利和对个人和家庭补助)占总成本的百分比分别为28.25%、27.96%、40.74%、46.97%、50.51%,呈逐年递增的状态,2017年甚至超出了总支出的一半,这也导致用于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资金逐年减少,这点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其次,由图1可见,M大学历年的教育成本基本持平且稍有增减,每年实际发生的教育成本都比预算估算的教育成本高出很多。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有:教职工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工资标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学生助学金政策变化、新增基本建设工程、购置急需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因此,在编制高校预算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不确定因素,合理使用成本核算方法,尽量准确地估算每年的教育成本,使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和决策导向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高校在进行成本预算控制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区性差异这方面的因素。我国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分布不均,沿海地区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而且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高校教育成本较低,教育水平较高地区高校生均成本差异较大,应是除教育水平外的其他因素引起了高校生均成本的差异。这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一个地区的生均教育成本及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反映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及高校资源管理效益的差异性。不同类型高校保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符合投资最优选择和投资调节原则。但出现教育收费仍然是“优质低价、低质高价”的基本格局,则不符合利益获得的公平性原则。成本的重要功能是“价格发现”, 不同地域、不同级次、不同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多少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成本不清晰,质量与价格倒挂,难免会对收费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而且不利于高校之间合理的竞争和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教育成本预算控制管理措施
(一)加强相关人员成本控制意识培养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属性,政府财政拨款成为高校教育成本最主要的承担方式,这就造成高校教职工、学生等相关人员成本控制意识薄弱的现象发生,阻碍了高校健康持续地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加强相关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培养,特别是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以使高校教育成本得到有效地控制。高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比赛等方式来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成本控制意识。通过开展这些相关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普及有效控制教育成本的重要性,让广大师生都充分掌握学校每年的成本总量、资源消耗总量等情况以及成本产生和增减变动的原因,形成并深化成本控制和资源节约理念。财务管理人员则应积极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定期与专家进行交流,积累会计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和财务管理能力。另外,高校还应采取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做到奖惩分明,约束全校师生节约教育与生活各个方面的资源,降低教育成本,从而促进高校各方面高效率的发展。
(二)正确应用教育成本控制管理方法
高校可运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责任成本法等成本控制方法来控制教育成本。本量利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研究高校在某固定时期内的成本、工作量和教学及管理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掘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变化的内在规律性,得出预测、决策、规划和业绩考评过程中的财务信息,为高校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在高校应用本量利分析方法主要适用于短期的培训班、印刷和邮寄宣传资料、通勤车选择出售或租车或给予教职工交通补贴等方面。标准成本法是为了克服实际成本计算系统的缺陷而产生的方法,在运用该方法时需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成本产生差异的原因,明确相关责任,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控制成本。高校的标准成本是培养一名合格大学生的标准支出,标准支出主要包括数量标准和开支标准。教职工标准人数,学生标准人数、房屋设备的配备标准、公用经费的定额标准等属于数量标准。开支标准包括工资标准、费用标准等,如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平均工资和各项津贴等、学生奖助学金的平均标准、设备物资的政府采购价或市场价。作业成本法认为高校的全部教学及行政管理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高校在进行每一项作业都要耗费一定的资源,通过追踪所有作业活动的动态情况,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效率。在使用该方法时,首先应设立资源库、归集资源库价值;其次应确认主要作业、设立作业中心;接着确认资源动因、将汇集的各资源库价值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最后选择作业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分配率,得出结果。责任成本法则是根据高校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为不同的责任单位,明确责任成本范畴,根据各中心的权、责、利关系编制责任预算,制定考核标准,跟踪记录信息,考核工作业绩,得出责任报告。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种控制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方法,降低教育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资金支出结构,提高高校综合实力,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三)合理选择高校预算编制方法
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可根据教育成本控制方法,合理预期各项目所需资金,同时根据各种预算编制方法的特点,选择符合高校战略发展目标的方法。预算编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固定预算法是将预算期内能够正常且可实现的某一固定工作量水平作为唯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該方法相对简单、易理解;但该方法适应性和可比性较差,不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容易造成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弹性预算法是在预算期内,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依据工作量、成本和教学及管理成果之间的联系以及可能的工作量来编制系列预算的方法,工作量较大,各个环节相对繁琐;但该方法可以扩大预算的适用范围,能够计算出一定实际工作量的预算成本,因此能够有助于预算执行的评价和考核。增量预算法是以基本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通过调整有关费用项目以及根据预算期内工作量水平、降低成本措施等情况而编制预算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编制简单、省时省力的优点以及可能无法有效地控制无效费用的开支,造成预算的松弛及资源的浪费。零基预算法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和成本,一切以零为基础,根据高校发展的需要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计划和预算,费用项目和现行预算对其没有限制和束缚,这样有利于调动节约费用和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促进各方合理使用资金,保证管理者能够审查到所有方面的因素,有效地创造一个高效精简的组织;但是该方法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管理者也会倾向于将所有的资源都分配出去,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定期预算法以固定的会计期间为预算期,且与会计期间相对应,便于实际数与预算数相对比,有利于分析和评价预算执行情况,但该方法也会造成一些短期行为的出现。滚动预算法的预算期与会计期间不一致,二者相互脱离,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需不断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但预算期始终保持在一个固定的长度,一般为12个月,该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对预算加以调整和修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有利于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但同时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的工作量也相对较大。
(四)完善相关成本管理制度
首先,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成本是高校教育成本中占比比较大的部分。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应主要以专职教师为主,提高师生比例,通过合理的考核标准,减少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优化教职工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其次,完善教育成本控制激励制度。激励制度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相关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控制的结果与教职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对教育成本控制工作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对于浪费资源的行为也应采取一些约束措施,对违反者进行处罚,以警视全校师生节约成本、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再次,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应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项教育和行政活动事项实施有效地控制。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资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绩效考核控制等内容。高校管理者应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控制,确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点和关键环节,提高高校教育活动的运转效率。另外,还需完善成本控制监督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控制成本;细化成本管理制度的内容,例如针对差旅费、科研费、水电费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成本控制范围和量化指标。J
【主要参考文献】
[ 1 ] 彭久麒.我国教育成本研究的理论困境[J].教育财会研究,2010,21(6):9-13.
[ 2 ] 钟冲.我国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差异的空间分布实证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2,23(4):15-20.
[ 3 ] 王朋.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研究[J].会计之友,2015,(5):82-86.
[ 4 ] 刘馨阳.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控制问题探析[J].高校发展研究,2016,(2):25-27.
[ 5 ] 何刚亮.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探索和研究[J].高教论坛,2016,(6):3-5.
[ 6 ] 戴琛煌.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间接费用分配问题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7,(2):36-38.
[ 7 ] 赵方亮.基于教育成本视角下的高校收费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2017,(3):176-178.
[ 8 ] 曹明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8,(5):182-183.
[ 9 ] 刘晓萨.作业成本法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J].商业会计,2016,(10):95-96.
【作者简介】
刘千,女,硕士学位,牡丹江医学院,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