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期刊封面设计思考

    王亚娟

    摘要:外宣期刊在視觉设计方面,需要兼容并蓄并合理表达展现中国观点。外宣期刊的设计工作者,要提升综合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软实力。

    关键词:兼容并蓄;合理表达;与时俱进;中国元素

    一、文化差异不等于差距,兼容并蓄合理表达

    从传播角度看,国内外信息交流存在“逆差”,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理解存在比较强烈的差别。在做外宣设计时,经常会遇到文化自卑和技术崇拜现象。比如我们做外宣期刊设计,往往被要求符合国际主流新闻周刊的设计风格,以《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经济学人》等外刊为参照。技术方面,设计使用的软件几乎都是Adobe公司出品。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谦逊的态度是正确的,但在西方坐标体系中去表达观点,文化自卑和技术崇拜只会失去自我,甚至于将差异错误地等同于差距。

    做外宣期刊封面设计时,需要设计师正确理解差异,兼容并蓄合理表达。在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同一图形的象征意义会有不同。比如龙的形象、五角星、万字符等图形元素,在东西方的语境中就有很大的理解差异。中国的设计师在表达主旋律、红色主题时往往会使用五角星,五角星在中国有胜利的含义,常用于旗帜上。而在西方读者心目中,五角星最早见于苏美尔人象征皇权的碑文中。在基督教中,它象征基督身上五处伤口,后来多代表异教徒和撒旦主义者。

    在封面设计中,准确使用读者所理解的图形意义对于正确表达传播意图是非常重要的,强行输出反而适得其反。既要做到文化自信,也要尊重对方,努力找到精神的共通点、思想的共享点、情感的共鸣点。视觉表达要贴近受众的思维习惯、兼容并蓄。

    二、表达思想,与时俱进

    外宣期刊封面设计的任务是用视觉语言正确地描绘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用符合设计规律的视觉语言,构建正确、有效的表达体系。封面设计要做到因势而谋,突出表达中国的新概念、新理念。中国在全球治理和世界发展中不断提出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等观点,推出“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公共产品,表达中国梦和命运共同体等普遍价值,这些都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国的新标识。

    对比《北京周报》2003年抗击非典和2020年抗击新冠病毒的封面,除了都有采用医护人员主题外,在2020抗击新冠病毒封面中,复工复产场景、双手紧握国际医疗救援标识等元素向读者传递了中国积极抗疫同时愿意提供帮助与支持、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信息。《北京周报》封面在不同时期对相似选题在设计上的差别,可以看出所呈现的中国形象由自我表达向构筑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转变。(参见2003年第18、19、20期封面,2020年第6-7、8、9、10期封面)

    三、提升传达中国元素的能力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和独具个性的中国元素。外宣期刊设计工作中如何使用中国元素是一门艺术,要通过设计语言达到传播中国声音、解疑释惑的目标,就必须使受众对信息中的元素感兴趣并获得益处。

    从主题来看,《北京周报》作为外宣时政评论性周刊在视觉展现中可以多体现中国普通公众形象,以“人”为核心。《北京周报》近五年封面,以人物为核心的封面共计85个,其中展现普通人的45个,占52.9%,这里普通人指排除政府官员、军人等人群。可以看出充满人情味、有温度、普通人的画面,更容易成为沟通不同国家人民内心的桥梁和纽带。

    以人类共识为基础,多使用具有中西方共有价值观的视觉元素。具有共性、共情的设计可以拉近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心理距离。在设计中外国家关系为主题的封面时,体现合作与挑战主题,棋类视觉元素就是很好的选择,中日关系封面可以使用围棋,同为亚洲文化圈的中日对围棋有普遍的、相似的认知。中美关系封面使用国际象棋就更加贴切。(参见2019年第24期封面)

    70年前,中国历经千辛万苦在世界民族之林站了起来,现在逐步富裕强盛起来、正在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前进。世界各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希望了解中国,中国也希望与世界各国能充分交流、增进理解。这些都需要媒体当好桥梁和纽带。外宣期刊在视觉设计方面,需要兼容并蓄合理表达展现中国观点,外宣期刊的设计工作者,要提升综合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