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

    邹庆华

    摘要:当前,网络已成为我国最活跃、最值得关注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既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造了新的契机,又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主动有效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关键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3-0063-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作了专门部署,强调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1](P.33)因此,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积极开辟和建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阵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的发展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造了新的契机

    (一)网络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载体

    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在网络兴起之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依靠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工具,这种传播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单向性,受众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忽视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难免形式单调、较易失真,其指导作用和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网络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交互性强等特点,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和表达界面发生了质的突破。正如比尔盖茨所言:“信息高速公路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给我们提供一切途径,使我们得到看上去似乎无穷无尽的知识,这是让人欢欣鼓舞的前景。”[2](P.232)网络综合运用声音、图象、文字等多媒体手段来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载体,并为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创造了条件。

    (二)网络增强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网络不受时空限制,流通量大、开放度高、交流性强等特点增强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网络通过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枯燥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从而有利于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了解、学习、认识和接受,提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同时,网络上的论坛、博客等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教育者不再是实行灌输的思想权威,他们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网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这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更加接近受教育者的生活、思想与情感,也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网络搭建了借鉴各国意识形态教育经验的新平台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网络的出现提供了主流意识形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便利条件,从而为提高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奠定了基础。正如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说:“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3](P.256)网络所带来的人类交往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极大地扩展了全球交往体系。可以说,网络不仅为全球文化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可能,而且使这种文化交流提升到信息化、知识化的水平,从而使网络文化展现出新的境界、新的层次和新的状态,这必将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

    二、网络的发展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地位

    网络的出现使传统的信息单向传播和信息资源优势不复存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者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网络上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使受教育者把大量时间用于网络,而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大为降低。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受教育者对信息判断和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他们不再像以往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而是将各种信息和观点摆在一起,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二)网络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大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教育者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等方式,对受教育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使其提高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广泛性极大地开阔了受教育者的思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能否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及时地捕捉信息,准确地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变化,将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改进和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网络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

    多元文化并存的网络环境在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和的同时,必然会面对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强大的信息资源,在文化领域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影响,利用网络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妄图以此来达到他们“西化”与“分化”的目的。我国由于网络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对信息的控制力与屏蔽能力都十分有限,这使得我国在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同时,网络的隐蔽性特点,使得教育者对网上信息很难监控,这导致网上“黄色、灰色、黑色”信息泛滥。因此,如何加强对网上信息的监控,净化网络环境,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树立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理念

    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明确主张:“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4](P.156)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着: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差异性,习惯于用统一目标教育和要求受教育者;忽略受教育者的主体需要,忽略心灵的交流等问题。在网络环境下,作为以人为主要对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树立教育民主化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切。以互动交流开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领域,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和交流的环境,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让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同时,教育者必须在教育中突出人的本位,培养出能控制网络技术的人,使网络不致成为一种“异化”因素去消融、腐蚀人的心灵,使这个世界真正成为属于人的世界。实现教育者真正走向网络、走向对话、走向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交流。

    (二)探索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方法

    努力探索网络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方法,是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站建设,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站建设应通过网络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主旋律,努力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站建设成宣讲马克思主义的新课堂、成为联系党和群众的新纽带、成为交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经验的新平台。各级宣传和教育部门要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站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做好统一规划和整体部署。要组织专家进行精心策划、设计和制作,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站具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特点,实现网络技术的人文化和人文的网络技术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站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实践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为教育而教育,而是为了指导行动,帮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必须使主流意识形态融入社会生活,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和升国旗仪式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宣传主流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增强受教育者对主流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以人为本,实现网上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网络虽然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网上教育是万能的。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网上舆情的跟踪和分析,利用网络论坛、BBS、在线访谈等手段,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和疏导。另一方面,要追根溯源,做好网下教育。在网下既要做好思想工作,更要解决好从受教育者思想情绪中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通过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提升他们对我国主流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三)完善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监控管理机制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需要受教育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需要外在的监督与管理,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制度保障。网络环境下加强和完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监控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网络空间的技术监控。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只要采取技术性防范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范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同时,大力开发过滤软件,通过架设防火墙,实现入侵检测,从而阻止有损于国家或个人利益的伪信息、垃圾信息的传播。其次,建立必要的信息审查制度。要开展好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法规制度。通过审查和监控来规范受教育者的网络行为,对网上反动、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依法清理,对出现在网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正面的引导,同时也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上报给有关部门,以形成网络舆论疏导机制。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美]比尔·盖茨,辜正坤主译.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花建.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竞争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胡 悦]